龍楠楠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黨的十八大將水利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縣水務局結合實際,把發展水利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主動適應新常態,緊緊把握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機遇,積極探索構建“三網一鏈”水務發展新模式,全力助推隆化科學發展、奮進崛起。
【關鍵詞】水利;新模式;三網一鏈
1、強化“二加一”工作模式,構建防汛抗旱保安網給力平安水利夢
防汛抗旱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乎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新型水利發展模式要把保平安放在首位。我縣3座小型水庫總庫容660萬m3,機井2804眼,山洪災害預警系統覆蓋25個鄉鎮201個行政村及3個景區,縣城伊遜河段防洪堤1.6萬米,五道橡膠壩總庫容97.8萬m3,縣城防洪標準20年一遇,各鄉鎮大部分不足十年一遇。當前,全縣防抗工程數量和規模與縣域發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各項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為切實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我縣積極構建工程推進、重點防護加機制創新為核心的“二加一”模式,不斷擴大工程覆蓋面,完善機制。一是逐步健全工程體系,今年投資4828.48萬元,實施河道整治、山洪溝防治等10個項目,年內已建防洪壩1.2萬米,水源井32眼。二是在強化水庫等重點部位防控舉措的同時,完成了全縣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確定危險區620個,安置點642處,轉移路線647條。三是落實各項防汛責任制,抓實值守、信息、調度和預案演練四個重點環節,保障全縣上下安全度汛。
2、實施“三位一體”發展戰略,完善民生水利保障網共圓富民夢
構建新型水利發展模式必須以為民利民的情懷創新突破,以民生發展為導向,使有限的水利項目最大限度發揮支撐保障作用。近年來,全縣民生供水工程覆蓋面不斷延伸,縣城自來水用戶增至2.66萬戶,有效解決13.94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全縣節水灌溉面積22.77萬畝,隆東供水和苔山輕化工業園區2處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632萬m3,水利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進一步完善民生“水網”,我縣大力實施以城鄉供水、農田水利、企業用水為重點的“三位一體”整體推進戰略,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一是強化飲水安全保民生。年內投資2211萬元,已建農村飲水工程63處,受益人口3萬人;縣城南北水廠互聯工程新建供水管路3128米,連通了南北水廠主管路,有效提高了縣城供水保障率。二是推進農田水利強基礎。圍繞設施農業、農業園區、林果業建設,實施水利項目跟進機制,年內已建“五小”水利工程184處,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1.39萬畝,有效化解78個農業園區用水難題。三是保障園區供水興產業。投資1721.23萬元建成苔山輕化工業園區水廠,日供水能力1.2萬m3,極大緩解了園區及周邊地區缺水現狀,進一步優化了公共管網布局。
3、立足“三個重點”強力突破,細織生態水利保護網助推發展夢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隆化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推進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融入首都經濟圈的“金字招牌”。我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42億m3,其中自產量3.8589億m3,人均2150m3,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但縣內主要河道缺少大型調蓄工程,水資源大部分以徑流形式出境。為加快推進京津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我縣突出“蓄、治、保”三個重點,著力提升水源涵養與調控能力,全力助推隆化崛起。一是實施水資源集蓄工程。推進“千湖工程”建設,完成投資2645.12萬元,新增蓄水量31.41萬m3,建蓄水池、塘壩濕地工程7個,茅荊壩鄉千松甸水庫在建。二是推進水保生態治理。繼續推進小流域治理項目建設,投資532萬元實施唐三營11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已建水源和節水灌溉工程60處,完成油松造林3880畝。三是強化水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嚴厲打擊水事違法行為,年內已調處水事糾紛22件,辦結水行政審批22項。
4、圍繞“水利經濟”發展核心,構建水利生態經濟鏈激活振興夢
水利經濟發展是實現以水養水,推進水利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源動力,重點在于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全縣9.42億m3水資源和大量水能資源優勢,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全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構建符合隆化實際的水利生態經濟鏈條。一是“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灤河水利水電樞紐項目,深挖資源優勢,著力發展以供水發電、生態旅游為重點的水利經濟。二是優化水利工程投入產出比,確保發揮效益最大化;探索創新二道灣水庫、老陡山水電站等運管模式,調整水利經濟結構,適應經濟新常態。三是落實《隆化縣河道管理規定》,嚴格執行“河長制”和分段管護長效機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水庫、塘壩、農田水利設施等工程管護機制,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強化水利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