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義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內涵與形成機制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指個體對影響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對自己的活動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信念,也即個體對自己能夠按指定水平來執行某個行動的信心。自我效能感決定個人的目標設置、個人為目標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個人面對困難的持久力,以及目標失敗后個人的恢復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因此在面對潛在威脅時也不會產生恐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會自我懷疑,面對危機時情緒上易于恐慌焦慮,結果削弱了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
班杜拉這個概念的提出與當時心理學界開始出現的積極心理學主張是緊密相關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這些理論觀點又開始引起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的關注,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工作態度及工作行為的關系等問題。大量研究證明特定的自我效能感是員工績效的可靠預測指標,并且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組織情境中對自我效能感進行干預會顯著地促進任務績效。
2.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前績效。即以前相關行為產生的結果或效果。(2)能力觀或成就目標。持能力增長觀念的個體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持能力固定觀念的個體自我效能感則較低;同時,成就目標較高的個體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則具有較低的自我效能感。(3)目標設置水平。目標設置水平恰當,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強化其對目標的承諾,從而提高其工作績效。(4)反饋方式。當組織中同時存在對員工個體和團隊整體的積極反饋時,員工的自我效能感較高。(5)工作任務的可控性。工作任務的可控性程度越高,員工的自我效能感則越強,反之亦然。(6)人際氛圍。良好的人際氛圍、人機協作能增強員工的自我效能感。(7)組織文化。良好的組織文化能增強員工的組織自豪感和歸屬感,進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8)個體情緒特征。一般來說,緊張和焦慮會降低人們的自我效能感。
二、社會工作介入員工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與意義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評估、測量常與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人員選拔、培訓、績效評估等相結合應用。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進行干預的方法主要包括:給個體提供有關任務特征、任務復雜程度和任務環境等信息,并指導其如何更好地控制這些因素;提供培訓以直接提高個體工作能力,或指導個體如何恰當地運用能力去完成工作;幫助個體了解完成任務所需的行為、分析策略和心理策略等。
上述自我效能感的實踐應用,主要還是在相關的心理學和管理學視野的統攝下進行的,但似乎缺少社會工作視野的觀照。社會工作的理念、專業方法、專業技巧事實上都有助于企業組織員工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業的助人活動,其目的是協助有困擾的個人、群體或社區解決問題,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促進其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作為社會工作重要分支的企業社會工作,其服務對象主要就是企業組織中的員工,目的就是為企業員工提供服務、圍繞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擾及相關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增進員工福祉、提升員工能力,促進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良好發展。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其背后的理念主張與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具有很強的契合性。自我效能感的理念主張的依據是積極心理學。自我效能感的實踐應用在企業組織中一般歸屬于人力資源管理范疇。在現實中,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對員工問題的關注,多以“管理主義”為工作理念,以提升工作績效為著眼點,比較缺乏服務的理念和思維,忽視對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相關心理情緒、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家庭生活等問題的關注,這必然影響員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社會工作作為一項成熟的專業服務,其宗旨就是為企業員工服務,運用個案、小組、社區等專業技術和方法,協助員工解決各種問題,有助改善員工心理、協調人際關系、改善員工環境條件、構建員工社會支持體系,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其工作績效。同時,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與方法,如以人為本、注重服務與平等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等,可以彌補企業工會、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工作的不足,可成為這些組織或部門的有益補充。
總之,社會工作介入企業員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為有困擾的員工提供專業援助,積極挖掘他們的潛能,發揮他們的優勢,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獨立解決問題、高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社會工作介入員工自我效能感的空間、方法
社會工作介入員工自我效能感的空間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對員工情緒心理的介入。當前,快速的工作節奏與競爭壓力極大地影響著企業員工的情緒心理,很多人出現了工作倦怠,甚至出現了類似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的極端事件。遵循“助人自助”、“優勢視角”理念,社會工作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以緩解他們的壓力。具體做法包括個案輔導、團隊活動、互動交流等方式,積極培養員工保持一種持續、積極的情感狀態,從而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績效。
2.對員工人際關系的介入。當今時代是一個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個性的個體化時代,因此員工之間的人際糾紛、矛盾也比較突出。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方法來化解員工間的矛盾,消除對立,創建和諧有序的團隊精神,從而使員工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3.對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介入。研究表明,員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前景的期望水平對其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影響。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員工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員工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以便揚長避短,不斷自我完善,提高職業能力,從而增強員工的自我效能感。
4.對組織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的介入。人在一定的文化和環境中存在和發展的。因此,一定的文化與環境對人的人格心理、工作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社會工作者介入組織的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核心是遵循“人在環境中”的社工專業理念,使員工的各種需求、職業發展前景與企業的精神、價值觀、發展目標、經營方針有機地整合起來,使員工形成對所在組織文化的自覺認同,從而使其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與歸屬感,由此也可以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同時,社會工作者要協助組織的各種環境要素、資源與員工形成正向聯結,建構員工的環境支持體系。
社會工作介入員工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案工作方法。主要是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對員工進行個案輔導。此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運用在諸如員工情緒心理疏導、職業生涯規劃、環境適應障礙、家庭矛盾、個人情感問題等方面。此種方法在利用案主自身及外部資源來促進案主成長方面具有良好優勢。
(二)小組工作方法。主要通過組建相關的小組并開展相應的活動來協助小組成員解決問題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此種方法主要適用于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問題的員工。諸如人際關系障礙、環境適應障礙、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的社會工作干預,都適宜采取小組工作方法。
(三)社區工作方法。主要是通過整合社區資源,培養社區成員的互助、自助、自決精神,加強社區凝聚力,以提高社區的福利水平,促進社區的進步。企業作為社區的組成部分之一,專業社工可以通過合理運用、開發、調配社區資源以解決企業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以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包括幫助員工獲得勞動保護、爭取社會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