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摘要】本文根據《新疆渭干河克孜爾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等內容,結合克孜爾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情況,對克孜爾水庫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取得的初步成效進行了闡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克孜爾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1、概述
1.1 基本情況
克孜爾水庫位于渭干河干流木扎提河與克孜爾河的交匯處,壩址西距拜城約60km,東距庫車約70km,是塔里木河水系渭干河流域上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和水產養殖旅游開發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為7.25億m3,水庫下游為庫車、新和、沙雅三縣,現有灌溉面積400多萬畝,是自治區主要糧棉產地之一。
1.2 水土保持概況
(1)水土流失情況。項目區內侵蝕類型主要以水力、風力侵蝕為主,項目區面積73.24km2,水土流失面積35.89km2,中度水力侵蝕面積23.52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5%,中度風力侵蝕面積12.37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4.5%,微無明顯侵蝕面積37.35km2。(2)水土流失治理現狀。本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主要建設內容為土地平整、綠化及施工期臨時措施。主要針對除險加固工程擾動地表的水土流失防治。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實施后,新增綠化措施面積為6.05hm2,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積26.6hm2,使除險加固工程區域相應擾動土地整治率可達到96%、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83%、攔渣率可達到95%、土壤流失控制比0.8、植被恢復系數達到94%、林草植被覆蓋率達22%。
2、綜合治理措施
2.1 指導思想。根據除險加固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圍繞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實際問題,制定出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是:以保證除險加固工程正常建設為中心,并防止和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二次環境破壞,確保工程項目區在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實現水庫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2 綜合治理原則。根據工程區水土流失現狀的類型及特點,結合主體工程及工程施工布置,將項目建設區劃分為:料場區、棄渣場、臨時生產生活區和臨時施工道路4個水土流失防治區;根據水土流失防治的原則和目標要求,對各分區布設各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防護措施。
2.3 水土保持措施
2.3.1 砂石料場區水土保持措施
(1)工程措施。開采時首先剝離無用層作為臨時棄渣集中堆放在料場一側,料場按穩定邊坡分段開挖,對開挖邊坡坡度大于1:1的邊坡采取削坡處理,開挖深度超過4m時應每隔4m預留1.5m寬的馬道平臺,取料結束后進行坑凹回填,整平夯實,回填棄料。土地整治與機械壓實面積均為8.99hm2。 (2)臨時防護措施。對砂礫石料場主要采取料場剝離土的臨時防護措施。料場在開挖前需將表層0.3-0.4厚覆蓋層剝離,剝離量0.85萬m3,表層剝離棄料需在料場一側平坦地方合理堆放。堆放坡度1:1.5,堆高3m,為防止渣體流失,在堆渣場得坡面進行拍實(碼實),并在表面灑水,促使其表面生產結皮,灑水量約為1L/m2。需進行渣面壓實的臨時棄渣總量為0.85萬m3,渣面壓實厚度為30cm,渣面壓實方量為0.21萬m3,灑水量24.0m3。施工結束后該部分臨時棄料回填至料坑內,對臨時棄料跡地采取土地平整,此部分工程量已在料場整治面積中計列。
2.3.2 棄渣區水土保持措施
(1)工程措施。本工程樞紐區共設1處永久渣場,占地面積2.88hm2.永久渣場位于壩址下游河道左岸臺地上,距壩址約0.5km,距壩址約1.0km,棄渣來自右壩肩削坡、大壩表層的拆除等石渣。堆渣方式采取分層堆置,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的棄渣填筑在渣場上部,砂礫石和弱風化巖石盡量堆在石渣坡腳底部,邊坡采取1:1.5。同時為保障植物措施的成活率,需回填部分土壤以保證植被生長的土壤條件。回填土方可利用C7土料場的清表土。植物措施腐殖質土壤回填平均厚度按20cm計,則共利用C7土料場的清表土方約5700m3。(2)植物措施。植被恢復的方式為撒播草籽、自然恢復植被,草籽草種選擇當地適生且易收集、購買的狗牙根、扁穗冰草、紫羊茅等,植被恢復措施的面積為2.88km2。
2.3.3 施工生產生活區水土保持措施
水庫原保衛科后場地的臨時生活區占地0.90hm2.臨時施工區施工期間采取灑水保濕的方法,降低施工場地的楊塵量,工程臨時生活區包括監理及施工人員住房、辦公室、食堂、試驗室等。本工程樞紐區施工生產區包括砂石加工系統、拌合廠、預制廠等,共占地0.91hm2。
(1)工程措施。施工期間應嚴格劃定臨時施工場地,以避免對防治區以外場地的占地和擾動,施工結束后首先對污染物質(垃圾、油渣等)進行清除或掩埋處理,施工單位需將地表建筑物廢棄物全部拆除后就地掩埋,并對臨時占地采取跡地整理措施,面積為1.62m2。
(2)植物措施。在管理區下游的臨時生活區四周種植喬木,林帶寬4m,共種植兩行,行株間距2m×2m,種植面積0.08hm2。對施工區進行撒播草籽、自然恢復植被,草籽草種選擇當地適生且易收集購買的狗牙根、扁穗冰草、紫羊茅等,植被恢復措施的面積為0.91km2。
3、結論及建議
⑴克孜爾水庫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和旅游開發于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科技含量高、監測設施齊全、管理水平高、技術力量雄厚、周圍名勝古跡和旅游景點多、職工水保意識強、再加上領導班子重視,本次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期間嚴格按照 “三同時”要求完成了所有水土保持建設工作,為改善水庫后期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提高水庫旅游開發的硬件設施等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⑵因克孜爾水庫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產物,當時并沒有對水土保持進行專項設計,工程建設期間沒有對遺留的殘渣進行整治,加上多年的風蝕沙害,致使水保工作量增大,水保工作雖已經開展,但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水保工作無法向高層次、深領域方向發展,建議水保資金措施盡量采用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民間投資、群眾投勞的模式開展,本文就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方面采取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1]《新疆克孜爾水庫庫區周邊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新疆克孜爾水庫旅游發展綜合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