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界在爭論“封建”詞義及演化上出現不少的論述,但是對于當初的歷史形成原因卻少有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即立足于“知其然”的基礎上展開學術論爭,對其“所以然”的歷史大背景卻缺乏足夠的闡釋。本文嘗試在系統梳理“泛封建論”形成過程的基礎上,對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剖析,以期對“泛封建論”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關鍵詞】泛封建論;形成過程
2006年馮天瑜的《“封建”考論》通考古今中外之文獻,系統考察了“封建”及其“泛化”的前世今生,掀起了學術界對封建名實之爭的新論戰。“封建”概念的厘定不僅僅是一個百年爭論的學術問題,而是關乎整個中國近代史的話語體系,涉及到對中國近代革命及執政黨的歷史評價,此爭論事關重大,短期內無法得到共識。在此情形之下,系統的考察爭論的產生及發展過程,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視野及政治救亡的歷史大背景來把握其概念困境就成為“正本清源”的基礎性工作,然而,目前學界有關此類大視野的思考性論著卻不多見。
一、“泛封建論“的含義
任何理論都有前提和假設作為基礎,這樣才能有堅實的理論大廈的存在。本文中,所謂“泛封建論”是針對建立在以中國三代之封建、西歐中世紀封建及日本中世、近世封建的“封建論”而提出的。此處的“封建論”并非認為上述三地擁有完全一樣的封建形態特點,而是在“求同存異”之下得出的通約性特點。“泛封建論”,即馮天瑜所概述的“泛化封建觀”,其直接表現即是將中國秦漢以至清這兩千余年稱之為封建社會,其理論基礎是移植西方中世紀和日本中世及近世封建形態(如陳獨秀等)、蘇俄傳入中國的社會形態五階段論兩大來源,其中后者對近代中國封建涵義的“泛化”有著最終的決定性作用。
二、“泛封建論”的形成過程
以嚴復(1854——1921)為代表的近代翻譯家在對中西古義“封建”對比了解的基礎上,認為西歐的feudalism與中國周初的封建制在形貌上相似,故將feudalism與“封建”在“封土建國”的意思上加以對接,但是在類似的翻譯中仍然采取了慎重態度。此后,“封建”一語被廣泛采用,或者繼續被用于對接理解西方的中世紀,或者在馬克主義社會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成為社會形態發展階段的表述語。
1.新文化運動中的“泛化”萌芽。“封建”這一概念出現使用上的變化始于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敬告青年》一文中說:“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陳獨秀認為兩千年來中國所奉行的儒家思想是“封建時代之道德”、“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政治”,這實際上是將秦漢以來的中國歷史視為封建時代。雖然在此期間,陳獨秀的“泛封建論”很少得到學界的承認,但是由于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之后包括“五四”運動在內的社會運動,使得諸如“封建禮教”、“封建皇權”、“封建思想”等“封建性”詞語開始流行于社會大眾之中,逐漸成為代表落后社會的總代稱。
2.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泛化”擴大與形成。在此期間,蘇俄封建泛化的用語經過共產國際的相關文件傳入中國,此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進一步擴大影響,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社會史大論戰”真正使得“封建論”開始了“泛化”之勢。把近代中國稱之為“半封建”社會,始于列寧在1912年發表的著名文章《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文章中指出:“中國這個落后的、半封建的農業國家的客觀條件,在將近五億人民的生活日程上,只提出了這種壓迫和這種剝削的一定的歷史獨特形式———封建制度。”列寧的這一觀點對中國等東方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是在學術上,更在一定時間內對我國社會革命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列寧及共產國際相關文件影響下,中國自1923年起在報刊雜志上開始出現以“封建”來指稱現實中國的落后,不過此時還沒有對“封建制度”、“封建社會”等詞語作系統的闡述,而且這種說法是與一些其他提法并存的。到了土地革命時期,泛化的“封建”一詞開始被大量使用,中國共產黨于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第6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采用了列寧的說法,即稱近代及當時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并沒有做進一步具體的論證。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命題,關于當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成為一個極具實踐性的重要問題,關系著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方向,也與各種政治黨派的主張直接相關。1929年前后的中國社會科學界開展了“中國社會史論戰”,正是此次論戰使得“封建”一詞得以進一步泛化,并賦予了“封建”以學術形態。論戰中,古典封建論者側重從國體意義上也即從政治制度上來界定封建社會,仍然以“分封”、“權力分散”作為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而主張“泛封建論”的一方則基本拋棄“封建”包含的特定國體意義,主要從經濟制度上界定封建社會。后者一方面受到馬克思生產方式論、階級論的影響,另一方面直接采取蘇聯列寧的社會階段進化論的理論。在此期間,隨著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共產國際文件中被“列寧化”的泛化封建觀已經在一些左翼理論工作者及已經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傳播下在中國學術界及社會大眾中產生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3.上世紀30年代中后期至建國前,“泛化”成為主流。隨著國共合作抗戰的開展,中共的力量逐漸得到發展,在此期間,毛澤東在黨內絕對地位確立,并使泛化封建說在中國共產黨內最終得以完全的確認。此后,隨著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的不斷勝利,“封建”的一系列理論體系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承認。據馮天瑜考證,“毛澤東早期著作中尚未泛化‘封建”。但毛澤東后來居上,正是他使“封建”一詞在中國泛化,系統地指出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毛澤東1939年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正式將“封建社會”冠名為周秦以來的漫長歷史時期。文中指出:
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以來,就長期的停頓下來。這個封建制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三千年來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由以下的各個主要特點構成的: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封建的統治階級——地主、貴族以至皇帝,他們擁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農民則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沒有土地……
1940年毛澤東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再次重申:“自周秦以來,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經濟是封建的經濟,而為這種政治經濟之反映的,則是封建的文化。”
4.建國后“泛封建論”成為絕對主導地位。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之后的半個世紀里,泛化封建觀一向被推尊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一項重大成果”。至此,在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原因之下,泛封建論徹底改變了原本僅僅限制在“封邦建國”之西周封建基礎上的“封建”原義,成為數十年來不可撼動的真理。直至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的新一輪“封建”之辨時,仍然有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主張堅決捍衛泛化封建論。他們堅持認為“中國秦以后封建論”是遵守了馬克思的“原論”,進而批評“非封建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挑戰,質疑封建論就會動搖中國革命綱領和唯物史觀的基石。
三、小結
“封建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中西沖突與融合的特殊歷史環境下諸多復雜因素的合成物。與百年前的近代中國相比,在中西交流非常便捷和開放的今天,我國學術界對西方學術的認識已經趨于成熟,且沒有民族壓迫與反抗的歷史悲情,如此寬容的社會氛圍及學術氛圍,必然會促進“封建”泛化問題的全面反思及正本清源的歷史定論。然而,也應該看到,“泛封建論”作為執政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仍然在我國社會有著主導地位的影響。
注釋:
[1]馮天瑜.史學術語“封建”誤植考辨[J].學術月刊.2005(03)
[2]馮天瑜,陳啟云,張國剛,鄭大華.秦至清社會形態再認識筆談[J].湖北社會科學.2007(01)
[3]馮天瑜."封建"考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34
作者簡介:付國英(1989—),女,河南林州市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