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摘 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在進步,分工在精細化,所需數學知識程度也不一樣。新課標提出要人人能獲得有價值的數學,能夠使不同層次的人在數學領域取得不同的發展與進步。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學生有必要進行分層教學及實施相應的辦法。
關鍵詞:學生;教學;發展;分層
一、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應該面向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取得不同的發展與進步。
我個人從上述字面意思理解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知我們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對學生數學學習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中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采取不同策略,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結果。采用傳統的“平行分班”模式,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分層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全新的學習機會。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辦法
(一)對全體學生進行恰當的分層
通常,學生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是起點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推理、判斷能力強;第二層次的學生是起點一般且思想上進,有較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推理、判斷能力較強;第三層次的學生是起點一般,但思想不上進或起點低。然而,在分層次的過程中應關注以下情形:首先,學生了解自身的狀況,有自己的目標,不可只依據卷面測試結果來區分學生,卷面測試結果屬于分層的一部分。其次,分層應該是具有伸縮性,按照規定的時間進行重新調整,這樣可以使三層的學生積極向上,爭取到一層或二層。一層的學生會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層,爭取實現三層逐漸消失,二層逐漸壯大的目標。
(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分層教學是課堂教學中最關鍵、最難操作的,應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層次學生能夠異步達標。
1.按課型分層。授新課在時間上的安排,為了保證第二、第三層學生能聽懂吃透,授課時間要得到充分的保證,一般是28分鐘。對第一層只需點到為止,一般5分鐘左右。復習課、習題課教學分層較明顯,努力營造一種合作學習的氛圍。利用高層學生的答問、小結、歸納、板書、輔導,為低層學生開拓思路、取長補短。
2.按教學內容分層。數學概念的學習目標有了解、理解、掌握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義、狹義、廣義、內涵、外延等層次。課本中的例題起著對概念的應用、解題規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層次感不強。教師應根據教材前后聯系,掌握每個概念、例題所處的“地位”,對概念、例題恰如其分地進行鋪墊與引申,形成變式例題組或習題組,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
3.提問分層。為了能夠人人參與課堂活動,構造充滿生機的課堂,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有思維難度的,適中問題和簡單問題。學生的回答有困難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
4.作業分層。為了解決以往統一習題、作業時高層學生“吃不飽”、中層學生“吃不好”、低層學生“吃不了”的矛盾。學生作業分必做、選做兩類。必做作業是根據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較基礎的課本習題,全體學生都做。選做作業主要指綜合性較強的習題,根據第一、二層學生學習水平設計,鼓勵第二層學生去做,要求第一層學生必做,并考慮一題多解。
5.輔導分層。主要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分類輔導。對第三層學生主要是進行思想勾通,培養師生和諧感情,激發學習興趣,其次是指導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和解決最基本的題型,以打好基礎為目標;對第二層學生重在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第一層學生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注重思維的培養,并提供一些課外思考題,充分開發其學習的潛能。
(三)分層測試
由于對學生進行分層,為了檢測出各個層次的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程度,教師應該把握試卷的密度、難度,按層次編制測試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各層次學生都做,第二層學生選做選做題,第一層學生則做全部選做題。
(四)分層評估
對學生進行分層評估,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層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總而言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引導者,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制訂合適的學習目標并使之趨于完善。分層教學不僅可以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自己學生水平的目的。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