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燕
【摘要】檔案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檔案具有歷史再現性、知識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會性、教育性、價值性等特點,歷史再現性為其本質屬性。檔案信息化正是確保檔案歷史再現性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社會信息化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檔案的信息化發展戰略,應統籌政府的信息化公開與檔案的相關制度,并為推動整個社會的轉型添能助力。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檔案信息化;政府信息公開
社會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用來反映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不同于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信息社會,其含義是指從物質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結合我國社會結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信息已經和物質、能源一并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動力。因此,我們應當把社會轉型納入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研究視野,這也是體現時代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檔案信息化的發展
檔案信息是社會信息的原生信息源。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傳遞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檔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提出了劃時代的要求。尤其是國家檔案局《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正式頒布以來,我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了強勁的勢頭。結合我國現今的社會轉型期的東風,檔案信息化的發展勢必更強勁。
二、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探討
在社會轉型期的新形勢下,檔案的信息化建設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又是一個挑戰。我們應當看到,目前還是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值得我們檔案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困境首先是基礎設施不完善。檔案信息化建設必須以高性能的軟硬件基礎設施來保障,但是由于我國現今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還未全面開展,現有的數據寬帶也滿足不了日益膨脹的網上流量。對檔案網站而言,雖有200多個,但與其他行業較為熟悉的網站鏈接比較少、專業性太強、搜索引擎少,網址查詢困難,質量不高。另外,檔案的加密技術不夠完善,這直接制約著檔案信息化的發展。
(二)人們對于檔案信息化的認識不足。檔案信息化建設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它并不是簡單的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也不僅僅是指電子文件的收錄或者紙質檔案數字化。它要求實現的是檔案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化,由此必然引起檔案管理模式的轉變,這也是我們社會轉型期的應有之義。
2.對策分析:
(一)我們在檔案信息化的建設中首先要加強宏觀管理。檔案信息化建設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大局中,電子文件的管理、數字檔案的建設、紙質檔案的數字化等檔案信息化建設內容應由國家檔案局同意規劃和組織。檔案信息化建設遵循的基本原則,信息網絡安全原則等,應由國家宏觀管理。進行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關系檔案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舉措,必須納入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總格局中,協調發展。
(二)突破技術瓶頸,加強檔案信息應用系統建設。各級各類檔案部門與辦公自動化、政府上網工程、互聯網站等系統連通,以各類檔案部門的局域網為基礎,鏈接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軟硬件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應用還需要有優秀的應用系統,應用系統的建設是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技術障礙。各級各類檔案部門應以檔案管理軟件的優化和推廣為基礎,以數字檔案試點與電子文件管理系統為主,加強檔案管理應用系統建設,提升“短板”。
三、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前景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檔案的信息化建設決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其發展的總目標應該是實現我國檔案工作的現代化轉型,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檔案信息化基礎建設結構核心層的兩大要素是檔案信息網絡一體化建設和信息資源建設。檔案信息網絡的一體化建設是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是實現檔案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步驟。它作為檔案信息化的神經網絡,其普及和完善程度是衡量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國各級檔案管理部門局域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并且與政務網絡的連通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要求我們在檔案的信息化建設模式的選擇上,既不能搞“跨越式”,也不能搞“拿來主義”。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相吻合,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吻合。既要有時代的特征又要有中國的特色。我們可以采取“分步漸進,重點突破的階梯式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檔案管理能夠最大化的資源共享、最大程度的服務社會,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公之:《檔案信息化建設導論》,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 年版
[2]檔案網站:國家檔案局http://www.saac.gov.cn/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http://www.niec.org.cn/gjxxh/yjkt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