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魯
摘 要:教師解讀文本要下足功夫:拋除雜念靜心閱讀,獲得自我閱讀的感受和體悟;為教學設計用心精讀,為學生學習鑿石鋪路;個性賞讀詞句特色,不斷錘煉自主品鑒語言的方法,經過多層次的解讀修煉,恰當設計教學思路。
關鍵詞:文本解讀;獨立閱讀;深入研讀;個性賞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學經驗不見長,課堂之路卻愈見窄。深感做語文教師之難,做好語文教師更難,不知如何教好語文。偶讀《莊子》,讀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時,掩卷沉思:庖丁俎刀的迎刃之利固然令人癡迷,揮灑自如的解牛之功啟發我,讓我對語文課堂有了新的思索。與其羨慕故事里的庖丁,不如磨煉自己解讀文本的“庖丁之功”,讓課堂設計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使課堂呈現出新的生態。
一、獨立閱讀,修煉讀文體情的苦功
語文教學是一項慢功夫。其實不妨放低身姿,從普通讀者的角度去解讀一篇文章,獲得靜心閱讀后的感受和體悟。不能像原來那樣:僅把文章粗讀一遍,即去翻找教參,打開電腦,就去找教材的理解和設計,集體備課后信手拿來而不假思索創新……這樣實際是犧牲了自己作為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犧牲了鍛煉自己獨立解讀文本的實踐,久而久之,教師的解讀能力自然下降了。
拿到一篇文章,不管是熟悉的還是生澀的,我都靜心地讀兩到三遍,有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更是要求自己能夠熟讀成誦。對于要求學生背誦的文章,我一定強迫自己提前會背,就算是以前會背的文章也回顧兩遍。在悠然自得的靜心感受之中有了底氣,蓄了底蘊,拋除雜念,靜心閱讀,獲得比較感性的閱讀體驗,從中體驗到與學生相類似的閱讀感受,容易產生共鳴,上課時指導學生或讀或誦自然心應手。
二、深入研讀,苦練鑿石鋪路的硬功
以讀者身份,靜心閱讀,感受文本的事件、人情、風物,是語文教師感受體驗的“外家功夫”;以教師身份,從教學的角度精讀,就是語文教師鑿石鋪路的“內家修為”。在常規的閱讀教學資料,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進行高質量的研讀,走向內容縱深處,理出內容關節點,勾連內容相似性,從而設計出便于教學和易于學生學習的內容、方法和策略。
1.抓住關鍵點研讀,挖掘文章的深度
深讀文章需要花費大力氣,思索文章的某一點用心挖掘,細心考究,形成識見,把文本解讀走向內容縱深處。
比如,研讀魯迅先生的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時,我會在研讀文章中“看電影事件”,聯系魯迅的人生閱歷,結合《魯迅研究》中的章節閱讀,研讀魯迅多次人生目標的轉變事件的緣由,結合不同時期的作品閱讀,深刻理解先生最終把人生定格在棄醫從文,以筆革命的理想上,是一種懷揣一腔愛國之情抉擇自己人生。教學時,由于自己的深刻解讀,心中明亮,指導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就得心應手。
確定深入研讀的內容很多:或深讀文章標題的“文眼”作用;或深讀景物描寫中的一個段落之美;或深讀人物刻畫的細節之妙;或深讀文章構思之巧,等等。當然,這個點的確定是既要根據文章特點,又要看教師的個人喜好,但是經過深讀挖掘的文章,必然會使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精讀文章提供方法的指導,也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一條扎實的路子。
2.勾連出相似的內容,拓展解讀的廣度
有時在文章解讀時,只顧深入,會出現解讀的瓶頸,如何讓學生在你的指導下理解才是實現教學效果的根本。這就要求教師在自己解讀時不光要有深刻研究,還要拓寬文章研讀的廣度,嘗試增加與文章相關內容的研讀,提升自己處理教材的能力才是正道。
像解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其中“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由于閱歷不足,無法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也就不可能理解為何前面樂于觀石戲魚,而此處卻猛然“凄神寒骨”。為解決這一難點,我讀王佳潔的《柳宗元詩集》,也讀《唐宋八大家文選》,還讀《資治通鑒》中相關歷史,甚至連《百家講壇》欄目中的《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也看得不亦樂乎。研讀柳宗元詩文,發現《江雪》中景物幽僻,心境落寞,甚至孤獨,不著人間煙塵正是當時柳宗元的心路歷程。而最明了的注解是《永州八記》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一節的敘述。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作者前喜樂后凄寒的貶謫心境就容易了:作者參與詩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只是暫時的。一旦“靜寂”觸發心底一貫的悲涼,就像洪水般肆意泛濫起來,一發不可收。
研讀中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解讀難點,自己主動研讀課文有關的詳細資料,以備教學設計之用,讓師生的共同努力走出山重水復的困境,迎來柳暗花明的閱讀驚喜。
三、個性賞讀,錘煉品鑒語言的內功
通過自己的視角賞讀教材,對文章的語言有自己的鑒賞,有利于設計好學生品味文本的語言,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和表情達意的方法。
1.抓住一點,管中窺豹
師生品讀時,要從細微處著手,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去領悟。如,抓住《背影》中“淚”點,把握淚水中的情感流露進行語言賞析,會對父子之間的相惺相惜有更深的理解;抓住《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中的“不再”來品析,理解“不再”之前爸爸對我的種種“闖練”良苦用心……小中見大,咀嚼品咂,加深了對整篇課文語言特點的理解把握,才能設計好訓練學生語感和語言運用的方案。
2.統籌全篇,追蹤美點
例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這一篇文章時,我為設計好課堂品析環節,自己反復賞讀品讀文章的美點,從山美品到水美,從動態美品到靜態美,從聽覺之美到視覺之美,從感情之美品到音韻之美等等。然后回歸課堂,只設計一個話題:請用句子說話“從文中這個句子我讀出了美,美在……”學生抓住喜歡品析的詞、句、段,課堂活動有聲有色,語言習得就自然而然。
總之,語文教師從文本的解讀開始修煉基本功,準確解讀文章,深刻研讀探究,獨到鑒賞體悟,設計出自然本色的語文教學,經過多層次的解讀修煉,恰當設計教學思路,合理選取教學方法,上起課來不敢說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氣,至少能有見汪洋而不興嘆的底氣,教學時深入淺出自然進退自如,離學生喜歡上你的語文課就不遠了。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