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磊
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不少學生在做主觀題時,答題思路、方法不得當,洋洋灑灑地答了一大篇,但最后得分卻很低,有些題目甚至一分不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審題錯誤,導致答非所問
正確審題才是提高得分率的關鍵。學生如果一開始就將答題方向弄錯了,那么結果只能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例如,學生在做關于農業地域類型的題目時,誤將農業地域類型判斷錯誤,由于地理綜合題往往是一個大題包括多個相互關聯的小題,后面關于特點的回答即使答得再多再全面,也是不能得分的。
二、基礎知識記憶不準
例如,對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記憶不清,導致學生回答時東拼西湊,張冠李戴,雖然答題紙上內容滿滿,得分卻很少。
三、不能從題目的分值出發,確定回答量
有的學生不能從題目的整體分值分配情況出發,例如,有的小題分值只有1~2分,幾個字能完成的回答,卻寫了一大片,既浪費了時間,又與實際答案相差較大,難以得分。
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在平日的地理學習中,第一,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對關鍵知識要記得牢,記得準。當然記憶的方法有很多,諸如讀練記憶法、理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情景記憶法等。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記憶方法,需要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第二,地理學習過程中要及時將學習中遇到的相似知識點進行比較,有了比較,就可以深化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防止在緊張的考試時間壓力下,混淆知識點。第三,通過練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做題技巧,能從題目分值分配上考慮自己的作答量。第四,通過練習逐步建立地理知識體系,形成一定的答題模式。例如,問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在回答時往往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角度作答。做了很多這樣的相關題目,總結出來就是凡是問到“成因”“原因”類的問題,大致都可以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作答。第五,不斷提高自身結合題干、圖表、注記等分析題目隱含信息的能力。在做綜合題時要對試題中的關鍵詞不妨經常勾勾圈圈,提高對試題中關鍵詞的敏感度。抓住了關鍵詞,也就找到了答題的突破口。另外,養成書寫認真清晰的好習慣,也會給評卷老師留下好的印象,提高綜合題的得分。
細節決定成敗,提高地理主觀題的得分,需要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對答題的各個環節不斷地反思、實踐,逐步提高,以實現節省答題時間獲得優異成績的目標。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