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波 瞿小佩 張勇



摘要:古橋作為水文化遺產的一種,不僅具有實際交通功能,而且富有藝術性。蘇南古橋的建造不僅受水文氣候、地形地貌和巖石土壤植被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影響,而且與交通、人文、經濟、審美等社會環境要素密切相關。研究作為蘇南古橋典型代表的常州古橋,有助于蘇南地區古橋遺產研究、乃至整個蘇南地區的水文化遺產的研究。
關鍵詞:古橋;水文化遺產;蘇南地區;常州
一、引言
蘇南地區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五市,擁有廣袤的太湖平原,長江東西橫貫境內,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南大部。蘇南地區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河網縱橫交錯,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其中水域面積占21.15%。再加之經濟繁榮發達,使得蘇南地區水文化遺產隨處可見,遍及城鄉,成為蘇南地區的一大亮點。
古橋是水文化遺產中的典型代表。水文化遺產,既包括以包涵水利建筑工程遺產和水工業遺產為主體的工程類水文化遺產,也包括水文化民俗等非工程類水文化遺產。工程類水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圍繞著江河湖海等大小水系構筑而成的建筑物或配套設施,如橋梁、水閘、水渠、大壩、駁岸、碼頭、水下隧道及紀念碑石等。古橋是水文化遺產中最典型的代表,具有水文化遺產典型的二元圈層性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優勢。古橋不僅是水利建筑工程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同時也包含了古橋營造技術、古橋藝術、古橋美學、古橋民俗等古橋非物質文化形態。
古橋的形成受地域環境的影響,蘇南古橋必然烙有蘇南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其中自然環境是指由巖石、地貌、土壤、水文、氣候和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社會環境是指由交通、人文、經濟和民俗等社會要素構成的社會綜合體。兩種主要環境相互重疊、相互聯系,從而構成統一的蘇南地域環境。
二、蘇南地區古橋分布情況
蘇南地區古橋分布城鄉各地,且在水文化遺產中占比較大。在2011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江蘇省工程類水文化遺產占全省三普普查點數據總量的近15%。在全國文物普查的60個類別中,與古橋相關聯的有2個類別,即“橋涵碼頭”和“橋梁碼頭遺址”,其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江蘇工程類水文化遺產分布多數位于蘇南地區,其中橋涵碼頭占比較大。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為例,大運河江蘇段共有水文化遺產168項,其中古橋就占有48項,占比最大。大運河流經蘇南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四市,蘇南古橋遺產共計46項,占大運河江蘇段古橋遺產總數的95.8%。
以常州為例,常州是典型的蘇南水鄉城市,地處蘇南中心地帶,有“江左名區,中吳要輔”、“舟車引百越,襟帶控三吳”之稱。在江蘇省已經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古橋單體有300余座,其中常州市各級古橋文保單位有58座,占了五分之一,數量僅次于蘇州和無錫,占第三位。常州市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數量同時也占到全市323處文物保護單位的近20%,另外還有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點的古橋120余座。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橋梁類文化遺產是江蘇工程類水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常州古橋是蘇南古橋的代表,研究常州古橋有助于整個蘇南地區的古橋乃至水文化遺產的研究。
三、孕育蘇南地區古橋的自然要素
一座橋梁的設計建造,最首要的就是選址,只有確定了架設地址,才能依此去考量其他因素,因此,選址是橋梁設計建造至關重要的前提和先決條件。古橋設計選址首先需要符合水文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巖石土壤植被環境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特征及規律,蘇南古橋選址也遵循這個規律。
1.水文及氣候環境特征與古橋設計選址
蘇南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支流龐雜,水文環境對橋梁的建設存在相當大的影響。水文環境是指河流、湖泊、沼澤、地下水等自然界水體的時空分布、深淺變化、走向流量以及與水體密切相連的周邊環境和對其的影響,當今水文環境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系統學科。在古代,造橋工匠進行橋梁選址時雖然憑借的是經驗,但他們對水文環境的理解與把握絲毫不亞于現代。其設計的橋梁,既科學、又富于藝術美,并與周邊水文環境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蘇南地區古人對“橋與水一體”的審美觀。
(1)按氣候性環境要素選址
蘇南地區由于臨海靠江,常發季節性臺風,7-9月尤甚,平均每年有過境臺風2—3次,且風力強勁,多達8級以上,有時甚至發生龍卷風。以常州地區為例,白東晉以來,有記載的風災達57起。臺風常常造成常州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在古代尤其嚴重,而且臺風多伴隨強降雨,在夏季尤為明顯。常伴有雷雨大風,短時降雨量驚人,引發洪澇災害。自東晉以來,常州地區有記載的洪澇災害達139起。因此古代蘇南地區造橋工匠充分考慮和利用蘇南地區典型的氣候特征,在橋梁設址時盡可能地選擇受力和降雨等氣候性要素影響小的堅固穩定之地,“視水勢,觀流量,順水性,躲急流”,因勢利導,以保證橋梁的使用壽命和施工安全。
(2)按河道水系布局選址
蘇南大部分地區水網密布,河道水系遍及鄉村市鎮。以常州為例,常州的鄉鎮也都臨近水網河道,河流往往決定了市鎮的形狀,如清《武陽志余》記載:“吾邑東南新塘鄉濱太湖,其市鎮日雪堰,貿居賈舶集焉”,“寨橋跨南運河之上,北距郡城五十里而遙,南距宜興界十里而近,蔚然為市集”。常州集鎮大多濱臨河道,街面房屋橫向而筑,奔牛街一字形,號稱三里長街;橫林兩岸有街,隔河相望,有上塘、下塘之稱;東安街隨河而彎,似游蛇形;小河以萬善、寶善兩橋溝通南北,成井字形,焦墊、魏村、雪堰、卜弋、夏溪、湟里等街,呈丁字形;鄭陸沿北塘河、鳴凰依興隆河,沿河商店,多建水閣,閣下流水,閣上住人。常州規模最大的市鎮如奔牛、湟里、孟河等都主要分布在運河一線與沿江一帶的交通要道。這些市鎮大部分都依靠運河漕運和交通得到了發展,今天遺存有鄉志記載、等級較高的鄉鎮古橋,大多分布在上述市鎮里。
河流走向也影響了橋梁的選址和布局。河流交叉縱橫,形成“十字型”“人字型”“丫字型”和“丁字型”河道水系布局,因此在河道交叉口設址是蘇南地區古橋建造的主要特征之一。這樣設址的好處是可以使橋梁發揮最大的經濟和使用功能,使一橋可以橫貫兩條或是多條貫穿交互的河;又或是相連造多橋,形成“L”型相連的雙橋或三橋。
(3)按河道水生物環境選址
蘇南地區四季分明,常年雨水充沛,溫暖潮濕,適合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動植物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會迅速繁殖蔓延,繼而產生對橋體的腐化侵蝕,導致橋體損壞和坍塌,影響橋梁的使用壽命。因此蘇南地區的橋梁建造選址,必須考慮到水生物環境對橋梁的影響,盡量避開水體環境復雜和水生動植物繁蕪之地,選擇水體流暢、流速稍快和環境潔凈的地方建造橋梁。
2.地形地貌環境特征與古橋設計選址
古代蘇南地區造橋匠人在架設古橋之初,就考慮到地形地貌環境要素,具體分析有以下兩點:
(1)按河道地勢特點選址
按照通常的橋梁設計原則,橋梁的架設地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段,因為中下段地勢平坦,水流平緩,固體漂浮物較易通過,對橋體的沖擊和損傷會較小。蘇南地區大部分為坦蕩的太湖平原,地勢總體上極為低平。以常州地區為例,清代學者李兆洛對常州的水域地理這樣描述:“毗陵濱江蹈湖,運河貫其中,無高山大川,其源始啟于西北,其委皆竟于東南旱澇相繼,故以運河為經,左右諸水為緯”。清光緒陽湖知縣李超瓊也如此描述常州:“查陽湖之水以運河為經,流而南有南運河,北有北塘河,皆屬支河之特著。其東南各鄉地壤左銜太湖之一曲,右與涌湖東半相環,而漢港紛歧,斜通屈注,以河名者不易更仆數”(參見常州水系圖)。常州地區現有21條骨干河道,平均水面寬只有30米左右,古時更窄。因此“水網密布、水淺面窄”的特征構筑了蘇南地區水文環境的基本要素。因此蘇南地區的古橋大多規模氣勢不甚宏大,架橋成本、難度及工期較北方橋梁大幅減少,這些都是由于蘇南地區的水文環境所決定的。
(2)按地質構造和地基條件選址
蘇南地區地貌上屬于太湖流域堆積平原區,雖然地質構造并不復雜,但地表土層厚,地基條件并不理想。按照通常的橋梁設計原則,橋梁基礎需要放到巖石上或采用深基礎,由于蘇南地區地基屬于軟土地基,較為疏松且容易發生沉降,不僅不能滿足承載要求,導致橋體變形,而且也不能防止水流沖刷。因此蘇南地區古代造橋石匠想出了很多的辦法,如打木樁、建橋臺或采用反拱等方式以加固地基。
(3)按地形走向和河道流向選址
蘇南地區地勢自西向東微傾,但總體上東西差別不大,海拔不高,所以造成了蘇南地區河流自西向東流,而支流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獨特地域環境。因此,橋梁選址在參照地形地貌的同時,更要兼顧地域特征。
3.巖石土壤植被環境特征與古橋設計選址
古時建橋還考慮了巖石、土壤和植被環境所帶來的各種要素,選擇合適地點進行設計建造。
(1)按橋梁架設地穩固堅硬選址
古時造橋不僅要考慮橋梁架設地地形地貌,更要深層次地勘察當地的石質、土質和周邊植被環境,盡可能把橋墩建在巖石或硬土層上,并盡量選取不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周邊植被環境。常州地區天然地基土市中心以灰黃色粘土為主,在新閘、戚墅堰一帶則以亞粘土為主,局部地段沉積有淤質亞粘土。該土層具有固結狀態好、結構緊密、含水量低、硬可塑、中低壓縮性、抗壓強度大等良好工程地質特征。
(2)按材料用地就近選取橋梁地址
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及條件十分有限。所以橋梁選址在符合其他條件的基礎上,盡量就地取材,這樣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降低工程預算,又可以大大地縮短工期。以常州為例,常州山區丘陵資源豐富,物產繁茂。山地構成的巖石,主要有石灰巖(青石)、大理巖、花崗巖、玄武巖等,都是良好的古石橋建筑材料,主要分布在溧陽市以及武進、新北、金壇三區的低山丘陵地帶。常州地區在橋梁建造時,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當地材料中選用較優質的材料。如陸游《常州奔牛閘記》中記載:“凡閘前后左右受水之地,悉伐石于小河元山,為無窮計。”《咸淳毗陵志》載:“在縣北七十里,小河鄭港瞰大江,土人取石以煅灰礦。”
四、孕育蘇南地區古橋的社會要素
1.交通環境與古橋設計選址
古時交通主要依靠水運,蘇南地區水網密集,長江東西橫貫境內,京杭大運河經過蘇南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和蘇州市四市,因此水利交通建設是蘇南地區多橋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常州為例,常州先民水利建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春秋時期常州地處中吳,水利事業相當發達。《史記·河渠書》曾載“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據宋單鍔《吳中水利書》記載春秋戰國時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
“吳王闔間用伍子胥之謀伐楚,開河運漕”,開通了橫穿溧陽溝通長江、太湖的人工河——胥溪河(今溧陽中河)。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開江南運河通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范蠡伐吳開漕河(南運河),運河的開挖帶動了該地區一系列治水活動。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實行重農政策,倡修水利,為發展經濟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階段分段鑿通了江南運河全長31.2公里,常州地區水道以運河為主,“眾流宗之”。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水利建設蓬勃發展。隋大業六年(610年)“敕開江南運河”,唐代加強運河管理使水運通暢,民不勝其利。宋元時期常州水利頗多成效,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重用曾任常州知州的王安石推行新法,頒布《農田水利約束》興修水利,疏浚運河、浚挖港瀆,創立治水理論。明清時期,常州為了排洪除澇多次疏浚江南運河及城區河道。
常州正是因為有了完整的運河等三大水系和歷代對水利建設的重視,才能形成常州城內外“河道走向以南北或東西向為主,多以‘T字或‘十字相交;河道分布均勻,位置多變,有‘一河一街、‘一河兩街、‘有河無街等布局形式,交通有‘水陸平行、‘一路一河、‘兩岸夾河,亦有‘只村水巷,僅可通舟”的水網和城建格局。正是由于水網密布,才出現水多橋多的情況。
常州古近代交通以水運為主,除了有發達的水上交通,陸路交通也較發達。常州被譽為“八邑名都”、“中吳要輔”,自西晉以來,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隨著驛運的興盛,常州毗陵驛成為全國主要驛站之一,在江蘇其規模僅次于金陵驛。元豐橋、弋橋等橋梁也相繼修建。892年至935年間,常州重建內子城,增筑外子城及羅城,建成區從北向南、向東延伸,相應建成廣化、通吳等橋梁和一批道路。明清時期,城內商業貿易區向南大街、雙桂坊、西瀛里、篦箕巷、米市河、豆市河等地擴展,西倉、東倉、政成、文亨、德安、惠濟、興隆等一批較大橋梁陸續新建。據《大清一統志》載,至清末,常州已有5條主要道路:東通無錫五牧,南通宜鐘溪,北通江陰、焦溪及炎莊,西通丹陽呂城。這些道路都是交通要道,必然要遇水架橋才能克服阻礙交通的困難。橋梁是常州古代陸路交通發展的關鍵,它們連接起常州古代四通八達的驛道交通網絡,有效地保證了常州古代陸路主干道的暢通。
2.人文環境與古橋設計選址
蘇南古橋在建造的時候不僅受交通環境要素影響,同樣也會受人文環境要素影響。人文環境是專指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一系列的周圍環境,是人為的、社會的、非自然的,包涵面相當廣泛。橋梁作為人類的建造物和使用物,其本身就涵蓋于人文環境之中,因此,它的設計建造與人文環境有著必然的、緊密的聯系。蘇南地區是我國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地方,自古以來繁榮富庶,人類活動頻繁密集,歷史文化精深,其人文環境更是繁復深遠。南宋時候,蘇南地區就開始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在這種大文化背景下,蘇南地區歷代人才輩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沉淀在蘇南水鄉古鎮每一個細微的地方,當然也體現在橋文化上。橋,其基本功能乃是溝通河流兩岸人民的正常往來,在蘇南水鄉隨處可見。同時,橋又是蘇南文化景觀中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關橋梁的傳說和典故、歷代文人墨客對橋的吟詩誦詞等都給古橋蒙上了濃厚的文化色彩,橋文化是蘇南水鄉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橋是蘇南水鄉歷史文化遺傳信息的良好載體,因此蘇南古橋的建造選址勢必會受到蘇南獨特的人文環境影響。
古橋與蘇南百姓的辛勤勞作息息相關。蘇南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是早睡早起,由于他們天不亮就外出務農,在古代蘇南農村的夜晚,幾乎沒有公用照明設施,因此,蘇南農村田間地頭的橋梁選址多設在視野開闊處或采光效果好的地段,以盡量避免因天黑看不見路而落水。另外,蘇南地區河網稠密,溝渠縱橫,四通八達,水運便捷。蘇南人民運輸貨物、趕集、走親訪友都依靠舟船。根據這一日常出行習慣,架設橋梁就要尋找人群密集地或商業交易地,這樣才能使橋梁的使用功能發揮到最大。
以常州為例,常州地區因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水平較高,自古以來就人口稠密,人煙繁盛。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常州府城坊廂字號全圖》中,短短幾公里的顧塘河上,就密布了顧塘橋、葛仙橋、拱圣橋、顯子橋、滕公橋、榮橋、羅漢橋、玉梅橋等十幾座橋梁。站在顧塘橋上望去,出現橋橋相疊的景觀,水鄉村鎮的景色也立即展現于眼前。若泛舟于水面,從橋下望去,則出現橋中有橋,橋橋相望的景象。在這里,橋還與河埠頭相結合,即在橋頭附近設置臺階,通過它下至水邊。這些埠不僅可以成為船停靠之地,還可供婦女們洗菜、洗衣、淘米,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的了解,還可為古鎮增添生活情趣,構成了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獨有的景象。
顧塘河上橋梁如此密集,究其原因是顧塘河畔的白云溪為常州文脈所系,其形成約有1000余年歷史。自科舉以來,這里共產生5名狀元、3名榜眼、3名探花和7名公卿等,此地曾經碧波環抱、煙橋畫柳、龍舟競渡,堪稱常州的一處繁華勝景。因此,顧塘河上密布眾多橋梁來滿足人們日常的出行和生活需要就不足為奇了。
3.經濟環境與古橋設計選址
在水網密布、經濟商貿又往來頻繁的蘇南地區,橋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也正是因為有發達的經濟商貿,蘇南地區才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并形成了“積德行善、普度眾生”的良好鄉風,這種優良的鄉風一旦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詩·大序》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人們都希望為地方做點好事,為子孫造福,而建橋鋪路則是當地的頭等大事。在這種鄉風影響下,建橋鋪路自然就成為人們所關心的大事,故官、紳、民等都樂于出資盡力,甚至有僧人協眾倡修。正是蘇南地區雄厚的經濟基礎、積德行善的民風基礎和百工聚集的人才基礎,使得大量的橋梁能夠在常州遍地開花。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橋起到的作用遠遠不止是保持陸路交通的連續性,方便生產和生活。由于處于水陸的交叉,南來北往的車船聚集在這里,橋成了中心,橋的周圍往往由此發展成為各種類型的商業街。以常州為例,常州地區傳統手工經濟發達,常州晉代就有梳篦等家庭手工業;唐代的絹、綢、棉布等已有較高水平,造紙業尤為發達,是全國15個重要產紙地區之一;宋代有官辦的造船場、藥局、雜造局等,雜造、織造、窯務等手工業比較發達,是江南五大絲綢產地之一;明初成為全國33個較大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之一;清代前期,常州的棉布等手工業生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常州城內運河邊,“風景如畫的白云渡商賈云集,人聲鼎沸的馬山埠畔貨船簇擁,河中船舫穿梭、槳櫓聲聲,兩岸車水馬龍、商鋪林立;各類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運河、市河兩岸;文化宗教設施如府學堂、縣學堂、天寧寺、‘三吳第一樓等置于城市各方位”,一派“清明上河圖”般的商貿繁榮景象!
這種建立在“蘇常熟,天下足”的發達農業基礎上的家庭手工業、工場手工業、織造業、水運業、米行、豆行等等,基本上都離不開水。這種生產生活習慣使得常州古代橋梁建造在選擇橋梁地址、規劃路線時盡量便利于與這些相關的作坊、加工和貿易場所。如文亨橋兩岸是大米集散地和大豆交易市場,橋畔毗陵驛的梳篦作坊比比皆是。大運河邊花市街的商店里宮燈高掛與家家加工梳篦的熒燈相映成趣,徹夜不眠,晶瑩閃閃的燈影映到運河水里,與岸邊船上燈火相映交輝,站在文亨橋上朝水里看,是一片錦繡迷人的景象,此景被稱為“篦梁燈火”,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在鄉村地區同樣如此,許多鄉村古橋所在地是水陸交通的樞紐,人來人往,往往成為集市,成為鄉村經濟的中心。如咸安橋,位于武進區鄭陸鎮焦溪老街。元末明初時,焦溪已是“民居集,瓦室參差,稻秸堆委,連衢比巷”,明末清初更是“四方貿易者肩相摩,趾相錯,儼然若都會”了,有“朝奉萬包、日進斗金”之美譽。街上有百年老字號店鋪38家,典當行、舊貨店、木行、豬行、槽坊、糧行、藥鋪、肉店、茶食等遠近聞名。成安橋附近即為焦溪老街豬市行,故又名“豬行橋”。古時把專門經營耕牛、豬崽、米的集市稱為“陸”或“行”,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豬陸。焦溪的苗豬生意特別紅火,很多豬販子都圍聚在咸安橋一帶進行苗豬交易,“豬行橋”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一個橋市究竟是橋先于市,市因橋而興;還是在橋梁建造之前已經存在集市,橋梁的建造對橋市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了橋梁,使得兩岸的來往擺脫對船只擺渡的依賴,必然極大地提高人流貨運的效率,進而促進集市經濟的發展。
4.審美環境與古橋設計選址
橋梁作為一種建構筑物,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不僅要求古橋建造者運用結構學原理進行設計滿足交通功能,還要求從審美的角度出發,滿足人們對美追求的心理。蘇南古橋在進行橋梁整體設計與建筑形態藝術構想時,除了考究其使用功能,還綜合考慮權衡能否符合蘇南當地居民的審美要求,能否滿足當地民眾的審美情趣。
以常州為例,常州地處蘇南中部,其獨特的環境區位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其內斂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情趣。常州地區密集的河網也給交通往來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人們的溝通和交流,而交流的缺乏又直接造成了人們性格的內斂。此外,又因常州歷史文化深遠,常州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故常州人不僅內斂,而且婉約。常州人的性格如同常州的水一樣,不動聲色卻暗藏無限,性格如此,審美理念亦如此。在這一特定的因素和背景下,橋梁的建造自然而然地會趨向這一審美理念,因此,常州古橋的形態多呈現出內斂婉約的特色,氣勢恢宏的常州古橋比較少見,即使架設于寬廣的水面之上,也多不具有磅礴的氣勢,而是通過靈動的造型來化解,這是常州人固有的審美理念造就的。
常州多水,水則柔美秀麗,其也成為常州人的審美標準。常州女子小家碧玉、溫柔秀美,而數量繁多、遍及各地的常州古橋,其形態也多柔美秀麗,亭亭玉立。常州古橋多采用圓、半圓等內秀外斂的幾何形狀,外放式的棱角分明的形態較為少見。即便采用了直線條,也在寬度上加以限制,以細線條為主。這與中國北方和西部寬廣奔放的審美標準迥異,充分體現了常州江南水鄉居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標準。
蘇南地區古橋的設計選址和建造十分注重和講究與蘇南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融合,從而突顯出鮮明的地方環境美學特征,也正是如此,蘇南地區古橋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歷千年風雨仍風采依舊,經世紀滄桑而鮮活如初。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