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理念與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現有雙學位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雙學位教育模式面臨改進。通過對理工科高校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的必要性、培養目標等內容的研究,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建議理工科高等院校應當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大力開展復合型法學特色雙學位教育。
關鍵詞:雙學位;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80-03
雙學位課程教育在我國已實行多年,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跨學科的專門人才。然而,隨著教育環境與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雙學位課程的建設根據開設課程的學校不同、地域不同和專業不同,逐漸展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倘若一味按照傳統思路進行雙學位課程教育,必將在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大大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情況。因此,根據學校、專業特點開展特色雙學位教育勢在必行,這成為我們進行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雙學位課程概述
廣義上我國的雙學位是指包括輔修專業學位、第二學士學位以及與境外大學合作開展的“雙學位”項目等。而在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中我們接觸較多的是輔修的雙學士學位,本文也是在此范疇下進行研究和討論的。據此,我們可以將雙學位教育界定為在本科教育階段,為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而進行的一種跨學科教學模式,通常是指在校本科生在主修本學科專業的同時,跨學科輔修另外一個本科專業,在完成輔修專業的課程、畢業論文等內容且考核成績合格的情況下,獲得輔修專業的學士學位。
雖然學界對于雙學位教育的定義較為清晰,然而雙學位制度在現實中的處境卻不甚明朗。教育部在其網站的政策咨詢中給出的公開答復稱,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雙學位制度和適用政策。教育部僅對輔修專業的學歷進行了說明,但并未在規范文件中承認高校授予的輔修專業學位,對其學位證書的解釋也僅僅認為輔修專業證書可以與學歷證書配合使用,一般不能單獨作為學歷證書使用。①由此可見,我國目前雙學位教育在社會認可度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少省市以地方認定為主,或者僅在本行政區劃內認可。因此,雙學位教育的出發點更應該從加強學生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方面入手,結合學生本專業學習內容,以綜合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進行相關的課程設置與教學。
二、理工科高校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的必要性
目前,全國高等院校中普遍設立有法學專業,但是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中法學專業所處的位置卻大不相同。在政法類院校和一些文科傳統強的學校中,法學專業普遍受到重視;而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法學專業的地位卻比較尷尬,在招生數量和師資力量等各方面都得不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在做好本專業學生教學工作的同時,抓住國家培養法學創新人才的政策優勢,努力開展有特色的法學雙學位教育建設,不但具有很強的必要性,也不失為理工科院校法學專業自身發展的一次機遇。
首先,理工科高校對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具有明確的需求與優勢。近年來,黨和國家大力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方針,各行各業對于同時具有本專業技術和法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然而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系下,政法類院校和傳統文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及教學優勢集中于培養高水平法律職業人才;并且由于理工科高校自身專業發展不足的先天劣勢,并不適合培養具有法學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與之相反,雖然在培養法律專業人才方面,理工科院校不論從師資力量、辦學條件還是從生源素質等方面,與政法類院校和傳統文科強校相比都不具備競爭優勢,但是對于培養具有法學專業知識的理工科復合型人才,理工科院校顯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特別是本身具有極強專業性的石油、輕工業等專業性高等理工院校。因此,從辦學特色、培養目標以及學科優勢的角度來看,理工科高校對于培養理工科與法學雙重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開設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具有明確的需求,發展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正是理工科院校發展法學專業教育不可多得的機遇。
其次,從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角度來看,雖然相比于文科專業畢業生而言,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略好,但仍然呈現出愈加嚴峻的趨勢。而具備法學專業知識的理工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無疑更具有競爭優勢,特別是參加公務員考試以及在以后的職業發展過程中,其核心競爭力、知識擴展性等優勢會逐漸顯現。因此,從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個人發展需求層面來看,理工科高校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也是極為必要的。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理工科高校法學專業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和資金投入等方面與政法類院校和傳統文科院校相比具有先天劣勢,其法學專業畢業生在法學職業專門人才的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不少地方理工科高校法學專業發展舉步維艱,面臨減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尷尬局面。理工科高校若能以法學雙學位教育為前沿陣地,從開設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入手,結合國家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指導方針,不斷探索發展特色法學專業學科建設的路徑,不失為地方理工科高校法學專業提高自身辦學特色與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三、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
有效開展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學目標,只有根據自身特色進行準確的定位,才可以培養出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符合職場用人要求的跨學科專業人才。
理工科高校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一是要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以培養具備法律知識的復合型理工科專業技術人才為方向。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針對不同行業的立法、司法等崗位急需人才,對在相關行業內熟悉法律知識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加大,而兼具相關專業與法學雙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各理工科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優勢專業,對輔修法學雙學位的學生開設法學基礎核心課的同時,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項法學雙學位課程。如對專業為食品工程的雙學位學生可開設食品衛生法、衛生檢疫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課程;對專業為環境工程的學生開設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課程;而對于專業為計算機的學生,可開設網絡侵權法、網絡犯罪學、電子證據提取與鑒定等課程。以此種方式充分將本專業知識與法學知識相結合,提高雙學位課程與本專業知識體系的契合度,從而達到結合自身學科優勢,有針對性的培養特色法學雙學位學生的教學目標。
二是要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加大法學應用型實務人才培養力度。針對部分想要以本專業知識作為輔助,將來從事法學專業相關工作的雙學位學生,我們還可以因材施教,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加大法學應用型實務人才的培養力度。如結合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對其進行知識產權法的相關課程培訓,將其未來就業目標瞄準專利申請行業;還可以對以從事律師事務為目標的學生開設司法考試培訓課程。以對知識產權特色雙學位教育為例,目前,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對此類人才不但要求具備相關理工學科的知識背景,還要求熟悉掌握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知識產權的運營管理,特別是專利技術人才和知識產權經營管理人才,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1]。而政法類院校和傳統文科強校或是由于集中力量進行法學專門人才培養,抑或限于自身理工科專業不足的限制,往往忽視了對此類人才的培養,這恰恰為理工科高校開展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契機。
四、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設置依據與建議
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的設置必須符合法學特色雙學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如何處理好主修課程與雙學位課程的關系,以及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課程設置的關鍵。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雙學位課程并非結合自身學科優勢、行業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進行設置的,而是呆板的按照法學本科專業課程或者模仿其他院校的課程模式進行設置。這樣的課程設置不但偏離了我們法學特色雙學位課程的培養目標,不能體現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同時造成了主輔修課程割裂、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減弱等不良后果。結合前文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生學習興趣、就業指向性等各方面原因,本文對法學特色雙學位的課程設置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嚴格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主修專業課程與未來就業傾向分類設置相關課程。仍以前述主修理工科專業未來希望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學生為例。在法學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應當重點開設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課程。同時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課程二次細化,如針對農業、林業、生物等專業學生,可講授《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等內容;而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以知識產權作為就業方向的前提下,在課程設置上就不同于我們前文討論的開設網絡侵權法、網絡犯罪學、電子證據提取與鑒定等課程,而是可以增加《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內容的學習。總而言之,必須抓住主、輔修專業的契合點,結合就業方向進行課程設置。
其次,采取必修加選修的學分制課程設置。將法學專業中的一些核心課程以及畢業論文等設為必修課程,即所有輔修法學雙學位的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他依照不同專業開設的課程視情況分別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對相關專業學生即為必修課,對其他專業的學生則為選修課;還可以設置公共選修課如法律文書寫作、司法考試講座等。在整個輔修過程中修滿培養目標中規定的必修和輔修學分方能畢業。這樣設置在保證了雙學位學生所學課程的科學性、目的性的同時,也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還要在設置理論課程的同時開設社會實踐課程。由于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社會學科,而針對特色法學雙學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恰恰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滿足現實工作的需求作為培養重點。因此,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設置必須開設社會實踐類課程。仍然以未來希望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的學生為例,應當在雙學位課程設置中增加專利申請書撰寫、商標注冊申請等知識產權實務內容[2];同時應當邀請企業、律所和法院的實務專家給學生授課,并積極組織案例教學和社會實習。
五、理工科高校開辦特色法學雙學位的問題與對策
在開設特色法學雙學位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是在雙學位教育中普遍出現的,在法學特色雙學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如何杜絕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辦學理念、教學管理和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首先,學校需要加強學生在選擇輔修雙學位課程前的指導工作。目前,對于特色雙學位課程,學校一般沒有專門的指導和講解,由于許多學生在報名前對特色雙學位課程不夠了解,使其選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學生甚至只是因為感覺輔修特色雙學位可以增加自身就業優勢就選擇報名。因此,學校應當提前向學生介紹特色雙學位的課程設置等相關情況,告知學生有關管理規定、修讀要求和修讀過程中可能要遇到的困難等情況,提醒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科特點以及就業形勢等科學、理性的修讀特色雙學位課程[3]。
其次,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必須設立嚴格的準入和準出制度。當前許多高等院校對于雙學位課程的入學、管理、畢業等標準都低于主修專業的要求,導致雙學位含金量大幅下降,這對于旨在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的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來講是致命的問題。因此,學校主管部門應當對雙學位生源進行嚴格篩選,原則上應當是主修專業學有余力的學生,并設置一定的成績和學分限制;同時,對于學生的畢業條件也應當做出嚴格規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并提高特色法學雙學位的含金量,從而使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夠擔當重任。
最后,特色法學雙學位面臨的一個巨大困難就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從我們提到的特色法學雙學位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特色法學雙學位的培養目標是理工科背景與法學背景結合的復合型法律人才,這種培養模式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極高,如果教師達不到這種要求,即使可以開設課程,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理工科高校中的法學專業在師資引進等方面并不受學校層面的重視,而在我國現有傳統法學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教師也大多缺乏理工科技術背景,師資隊伍的建設會相當緩慢,師資的瓶頸將是擺在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面前的一座大山。對此,我們應當著力改善現有師資結構,鼓勵教師自我轉型,加強和更新現有知識結構。同時,可以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解決師 資問題,如聯系不同院系和兄弟院校進行聯合授課,抑或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彌補本校師資力量的不足,在建立完善特色法學雙學位師資隊伍之前,盡量滿足其教學需求。
綜上所述,縱然我國雙學位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特色法學雙學位教育建設更是困難重重,但不可否認的是,設立特色法學雙學位課程不僅可以促進法學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各高校其他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起到了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學雙學位的建設過程中,各高校應堅持結合自身特色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在入學、教學和畢業過程中嚴把質量關,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強的跨學科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娟,蘇春輝,秦彩萍.對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及人才培養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6(31).
[2]張建華.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反思與建議[J]大學,2012(3).
[3]彭立,夏永梅.完善我國雙學位本科教育的幾點意義[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5).
The Study on the Double Major in Law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NG Ju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both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alents demands in China, the existing double major education mode has not been suitable for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double major education mode is confronted with in-depth reform. In particular,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ould launch the education of distinctive double major courses based on their own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objectives of minor-major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aims to propose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current problems.
Key words: Double major, Law,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