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摘 要:縱橫講述法是指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歷史問題的內容在縱向上綿延拓展,在橫向聯系上注重比較。在高師世界史教學中運用縱橫講述法,主要通過教師的資料準備、豐富授課內容以及開展陶冶教學教學等來實現,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且有選擇地進行縱橫講解。
關鍵詞:縱橫講述法;高師;世界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08-03
縱橫講述法是指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對歷史問題從橫向和縱向進一步拓展講述。也就是說,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色,有意識地梳理歷史問題的內容,在縱向進行綿延拓展,橫向進行聯系比較。縱向的綿延拓展包括諸如歷史問題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以及其能給當代社會的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啟迪等;橫向的聯系比較則不僅包括諸如同一個歷史問題或現象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中的表現,也包括從不同的角度如何來看待同一個問題等等。彭凱平教授說過修歷史的操作方法主要是要把握好“縱橫之道”。他認為,“縱橫之道”的一種是在歷史的縱向上分析歷史,上下五千年,看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一種是橫向上看歷史,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事件[1]。這樣的縱橫考慮便于更有效地開拓新的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途徑。研究歷史固然應該要掌握縱橫之道,但是同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縱橫法講述也很有必要。本文將以高師世界歷史課程教學為例來進行探討。
一、世界史教學中運用縱橫講述法的意義
世界歷史內容廣博豐富,無所不包。運用縱橫講述法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他們的眼界。對于高師學生來說,縱橫講述法的運用尤顯必要。因為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理論基礎和知識結構將直接作用于他們以后的教學生涯,影響和熏陶著一代代人的成長。
(一)從學史的角度
歷史系的學生進入大學后都會系統學習世界通史,他們也已經有一點點世界歷史的基礎,是他們在中學所學,但是,那時世界歷史留給他們的印象就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和歷史習題,他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是分散的和割裂的,很少能形成世界歷史進程的清晰脈絡。進入大學后,作為一個以歷史為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知識框架和儲備遠遠不夠。當然也有少數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很強,博覽群書,且很具有思辨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在這個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讀大學對他們而言就是為了以后能找個好工作,但是就從找工作這一點來說,學好歷史也很重要。紐曼曾經說過:“知識就是一種目的,是足以安身立命,或者足以為其自身的緣故而繼續追求的目的。”[2]也就是說,知識不僅是能夠安身立命的途徑,也是能獲得其他成就的手段之一,世界歷史知識自然也不例外。
為了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具體的歷史問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習慣,即梳理問題的歷史淵源、考察問題的演變過程。這種習慣養成后,能幫助學生宏觀準確地學習歷史,使他們完整、全面而系統地掌握世界史基礎知識和世界歷史發展的線索,從而理清世界歷史問題的發展脈絡。
以講解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和演變這個問題為例,這個問題從“縱”向可以這樣思考:中古時期,民族國家的概念淡薄。但是,14、15世紀之后,西歐的民族國家開始發展。到16、17世紀之后,民族國家的發展更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家主權更加明確,君主權力更加強大,有些國家的王權還達到了極盛。
從“橫”向可以這樣講解:14、15世紀時民族國家開始發展,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民族國家出現的歷史背景。因素當然有很多:比如戰爭因素、經濟因素、天主教自身發展因素和其他原因。這樣就把一些雖然密切相關但是在教材篇幅和內容安排上被分開了的問題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而16、17世紀,民族國家能夠繼續發展,也是因為西歐社會出現了一些有利于其發展的因素。并且還應該注意,具體到某個國家來說,英國、法國以及西班牙等國家的實際發展環境都不一樣。這也是“橫”的思考。
通過對類似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學生收獲到的肯定不是孤零零的歷史片段和割裂開來的歷史史實,而是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二)從思史的角度
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全面把握,不僅可以很好地分析和思考歷史,而且還能發揮歷史的功用,給當代社會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當今社會在高速發展,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如何應對呢?早在1988年1月8日,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集巴黎舉行會議,會議的宣言就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看2500年。”[3]也就是說,歷史包含著人類的生存智慧。世界歷史學科是個萬花筒,不僅包含各個領域的知識及其這些知識本身的發展沿革,更有很多既具有理論意義又深蘊實踐價值的內容。因而,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縱向橫向延伸歷史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有助于他們進行和展開其他領域的學習,也能使他們從世界歷史中得到經驗和啟迪,為今后的人生和事業奠定成功的基礎。
比如,在介紹德意志歷史的時候,講到普魯士的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政策時,既可以從縱向考察普魯士教育制度的演變,又可以從橫向梳理其他國家的義務教育發展進程,同時和學生一起分析教育受到重視對國家的強盛起何種關鍵作用。顯然,在普魯士領導完成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以及德意志在近代后期迅速崛起的過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又如,在講解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除了介紹經濟上的巨大發展以及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之外,還應引導學生思考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給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以及如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甚至迷惑了人們的思想。所以,可以對世界近代史中的經濟發展進程做一個縱向的梳理,然后從橫向層面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比如,如何看待救濟和慈善?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對類似問題進行討論,則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思維。
教師對這些問題縱向橫向進行分析,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活躍氣氛,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去關注當代涌現的類似問題,學會從宏觀視野進行思考,為解決這些問題尋找啟迪。
二、縱橫講述法在世界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縱橫講述法運用于世界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也很有必要。那么,在高師世界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呢?筆者認為,縱橫講述法關鍵在于教師的講,而教師要講得出彩,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資料準備、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等。
(一)做好資料準備
縱橫講述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固定的教材含括的信息量遠遠不夠,這就要求教師要進行充分的資料準備。需要準備的資料包括教師授課的內容當中涉及的各方面資料,也包括在授課過程當中教師準備和學生進行討論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恰當和熟練地運用縱橫講述法。除了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把握教材、準備課堂教學內容之外,還應該多方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精心篩選,把最合適的材料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比如,講到近代歐洲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和他們的公共衛生法案,就必須去搜集近代公共衛生狀況的資料。又如,提到救濟和慈善,也必須另外去查找史料梳理世界歷史上的慈善事業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包括搜集一些資料,諸如:慈善者的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傳統以及他們具體的慈善行為等等,而且還要考慮到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給慈善和救濟提供的不同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類似問題非常多,針對每一次課的具體內容,教師都可以酌情準備。
除了多花工夫努力查找和搜集相關備課資料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前準備一些給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以此來帶動學生思考和分析,逐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做這些都需要費時費力,但是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很明顯,因而,很值得去做。
(二)豐富授課內容
資料準備充足了,才能更有利于在課堂上運用縱橫講述法授課。世界歷史的內容尤其繽紛多彩,在認真準備的基礎上,教師隨時可以讓所講內容綿延伸展、縱橫多姿。
如何豐富授課內容呢?為了讓教師準備的授課內容能讓學生盡可能理解,教師還應該做一些安排。課堂所講內容畢竟有限,要補充有限內容的話,可以把功夫下到課外。就是說,不僅教師自己要提前準備,也可以安排學生準備。縱橫講述傳達給學生的信息量很多,如果沒有相關的基礎,大量的史實很不利于學生吸收。故而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應該鼓勵和督促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可以大大彌補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開闊學生的視野,這也可以算是教學內容上的縱橫綿延了。世界歷史學科有很多名家名著,教師可以根據每次授課的具體內容,提供相關的閱讀書目。這些書目可以是對世界歷史進行整體和宏觀論述的,還可以是論述某一個具體問題或某一個領域的著作。比如,教育史的著作,可以是具體到某個國家的教育史,也可以是某一個時期的教育史,還可以是某一個領域的歷史,比如,女子教育、職業教育等等。當然,因為現實條件的制約,學生不可能每本書都能讀到,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會用心找書來讀。但是,授課之外的推薦閱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養成讀書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拓展視野,實際上也就是豐富了所學內容。
(三)開展陶冶型教學
就授課方式而言,教師必須盡力避免照本宣科,不要讓上課變成枯燥的宣講。因為“教育的真正含義不是宣傳,不是說教,不是訓練,它更像是陶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影響”[4]。正因為如此,所以教師更應該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和學生像談話般進行交流,也可以如問答般展開互動,從而把授課變成陶冶。
陶冶不僅僅限于教師授課,也不僅僅限于課堂,不僅僅限于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教師講解之后,還可以根據教材,提出某些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些問題,可以是備課時就準備了的問題,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臨時提問。還可以在課堂給學生布置課后思考題,讓學生課外搜集資料,進行思考。這樣的主題來源于教材所講內容,且富于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也很能吸引學生,只不過是因為教材篇幅所限,介紹很少,學生了解寥寥,因此可以安排他們在課后進一步加深了解,奠基于教師在課堂所教,受益于自己在書海中所學的。
總之,縱橫講述,要求教師既有充足的各學科知識儲備,又有精湛的內容組織能力,還要求教師有熟練的課堂和課后安排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精彩,并使學生沉浸在其中。
三、運用縱橫講述法應注意的問題
縱橫講述法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固然能開闊學生視野,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思考習慣。但是同時,在運用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在世界史教學的過程中,縱橫拓展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熏陶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紐曼曾經說過:“大學不是詩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學如果不能激起年輕人一些詩心的回蕩,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那么,這所大學之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5]歷史學是大學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自然應該承擔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任。世界歷史學科知識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寓人文素養于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的時候順勢進行人文素養教育。
比如,講到近代世界工業化進程時,可以提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思考其原因和應對之道,并和當代社會的類似現象進行聯系;講到西方社會的紳士文化時,可以提問學生如何看待其精神實質等。通過這樣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們不僅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還能得到道德熏陶,培養人文情懷。又比如,近代歐洲經歷了城市化進程,城市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的衛生條件亟須改善。那么,各國政府是如何對待本國的公共衛生狀況的呢?事實上,面對公共衛生狀況的惡劣,一些國家既出臺了制度法規,又成立了相關機構進行治理,還有一系列進行改進的具體措施和實際行動。對待這樣的問題,既可以從縱向考察各國政府對公共衛生狀況改進的歷史演變進程,又可以橫向梳理不同國家的不同制度和政策以及不同的表現等等內容。同時,可以激起學生思考,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在公共衛生甚至公共道德方面,又應該如何做呢?實際上,史實的反思過程也是每個人良知的反思過程。
這一點對高師歷史系學生而言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畢業以后,很多人都會從事小學或中學的歷史課程教學,他們的教育工作直接關系著一代代人的成長,責任不可謂不巨大。所以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才會說:“教育是我們決定是否愛這個世界,愛到也承擔對它的責任,并且把它從毀滅中拯救出來的地方。”[6]既然教育可能決定是否能產生對世界的責任感,作為教育工作的承擔者,自然應該全力以赴,既為自己,也為所有人。
其次,應該有選擇地延伸拓展世界歷史的知識點。在談及歷史問題對當代社會的借鑒和啟示的時候,有些問題固然能對當代社會有啟迪作用,有些問題能激起人們警覺,也有些問題能給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習歷史,更應該學會的是總結歷史規律、反思歷史教訓,把歷史問題放到一個更寬更廣的視域中進行考察。
另外,運用縱橫講述法的時候,也不要縱橫過度,以免增加的內容過多,任務過重,學生難以消化吸收,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損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可知縱橫講述法是一種教學技巧,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完善和改進。對于高師學生而言,這種技巧更顯價值。因為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學科基礎知識和理論,更是在逐漸培養教學能力,為他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更好地進行教學奠定基礎。這種技巧潤物無聲,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http://news.163.com/14/1212/16/AD9E80DP00014SEH.
html.
[2][英]約翰·亨利·紐曼;高師寧,何克勇等譯.大學的理
念[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107.
[3]田建國.大學素質教育縱橫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
社,2001:4.
[4]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
大學出版社,1999:192.
[5]馮曉莉.人文通識教育新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53.
[6]于淑秀等.大學通識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