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金 劉余勤 劉云蕓
摘 要:大學生的公民網絡參與日益成為高校德育工作關注的重點。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易班網擁有廣泛而專屬的潛在用戶、開放性的設計平臺、成熟的師生共建模式,凸顯了基于易班的大學生公民網絡參與路徑的優勢與價值。
關鍵詞:易班;公民參與;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86-03
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價值,有序的公民參與是構建政府和公民的良好互動關系、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治理的關鍵途徑[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對人類社會的滲透力不斷增強,公民社會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變革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而作為公民社會建設的未來主力,大學生網民的公民參與日趨成為高校德育與社會變革必須要回應的重要課題。當前,大學生的網絡公民參與主要在主流社交網站、微博、微信、QQ、知乎等社交軟件上進行,學校教育引導難以跟進,而易班上擁有固定的大學生實名認證用戶群體,共建共享的開放性技術平臺為師生網絡溝通提供了保障,當前需要合理發揮易班平臺優勢,為大學生公民參與素養培育搭建平臺,提供可供參考的可行性路徑。
一、大學生公民參與意識培育的意義
大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側面可以反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大學生的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公德意識對其公民參與有著重要影響。如何培育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成為當前高校德育和社會變革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1.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需要。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精力旺盛,情感豐富,易于接受先進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大學生作為公民群體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育大學生公民參與意識旨在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促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由他律向自律轉變,從而達到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充分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公民參與意識現狀與特點的基礎上,把握基本規律,加強大學生公民參與意識的培育,可以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該教育不僅關系到青年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還事關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2]。
2.增進大學生法治精神的需要。加強公民參與意識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特別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大學生是對未來社會發展進程產生較大影響的群體,他們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識,確立了科學、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以一個成熟公民的形象出現在社會上就可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也必將成為法治觀念的傳播者,成為促進國家法制化進程的積極推動力量。對大學生這個群體而言,培育公民參與意識的重要內容應該是加強法治意識教育、培育法治精神。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加強以法治精神為核心的公民參與意識教育,并不只是教育他們對法律條文的死板恪守,而是應該培養他們對法律賴以存在的價值體系的認同和信仰。因為法治的實現要求那種外在的、他律的規則具有普遍的權威性,更要求民眾內在的信仰、自覺服從法律的意識。只有思想上真正信奉法律的人,才能自覺地接受法律的約束。
3.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需要。政治素養是公民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品質,其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理論知識、政治觀點、政治參與能力、政治信仰、政治價值觀、政治態度、政治品德等。21世紀對人才的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不僅要求人才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重要力量,是我們國家培養的重要人才,沒有良好政治素養的大學生不能擔負起新世紀的歷史重任。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能夠促使大學生主動掌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引導大學生主動了解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政治生活發展變化的規律,做好理論準備,提升大學生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心理傾向和價值掛念,產生正確的政治判斷,確立堅定的政治信念,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公民參與現狀
本課題組就“網絡語境下大學生參與素養情況”進行了調研,調查對象覆蓋了東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商學院等10余所高校,發出問卷646份,回收有效問卷639份,調研反饋現狀如下。
(一)大學生公民網絡參與現狀
1.參與較多且趨向普遍化。調查數據顯示,有550名,占總數85.14%的大學生表示他們經常通過網絡關注與國家、社會相關的新聞訊息,在網絡上發布新聞或就社會事件發表評論,就網民聚焦的社會問題參與公民行動。可見,當前大部分的大學生擁有網絡環境下公民參與的經歷,并且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滲透,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公民參與的現象必然會日趨增多。
2.從參與內容來看,一般社會參與較多,政治參與較少。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所在學校、班級事務的為580人,占總數的89.78%;參與網絡救災捐贈、發表社會事件評論的為66.25%;就黨和政府決策進行網絡學習、網絡評論或投票的占44.74%。可見,當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較多開展一般社會參與,利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的較少,這是公民社會建設與高校德育工作要面對的現實。
3.從參與方式來看,關注式參與較多。調查數據顯示,只看少評論的為560人,占總數的86.69%;當很多人參與評論時才參與評論的為53人,占總數的8.2%;較多參與評論或投票的為26人,占總數的4.02%;參與且付諸實踐的為7人,占總數的1.08%。這說明,當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偏重于當一名“旁觀者”,較多表現為關注式參與;參與網絡新聞轉發或評論,即“公民記者”式參與的較少;真正開展行動式參與的非常少見。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網民的公民參與現象在不斷增多,公民參與意識也正呈現出健康、積極的態勢,公民參與意識較強,行為投入也達到了一定程度,整體公民參與素養是值得肯定的。但與此同時,也應客觀看到,當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公民參與狀態不夠理想,仍存在一些尚待破解的難題。
(二)大學生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1.參與興致冷淡。調查數據顯示,從調研對象對網上征集公共意見的投票或評論的反應來看,積極參與的為105人,占總數的16.25%;偶爾參與的為308人,占總數的47.68%;從不參與的占總數的10.22%;視情況參與的占總數25.85%。可見,當前大學生網民的公民參與不夠穩定,當前的網絡公民參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夠。
2.發聲意識薄弱。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網民的公民參與方式主要偏重于關注式公民參與,占總數的86.69%。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網民更多是只看但不評論,扮演的是“旁觀者”角色,“發聲”太少,而公民社會的建設、網絡空間的凈化需要更多依靠的是“公民記者”式參與或行動式參與。
3.缺乏制度規范與引導。我國《憲法》對公民參與進行了權利明確,其他包括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規定、工信部的部門規章對互聯網行業進行了規范,但都未系統地規定網絡空間公民參與的權利與義務,導致當前大學生網民在進行公民參與時缺少權益保障,缺少法律責任的規范引導。
三、易班網絡:大學生公民參與意識培育的
新陣地
當前以微信、微博等為主的社會網站“泛娛樂化”傾向嚴重,導致大學生審美趣味走向低俗、審美方式淺顯直接、審美情感不再含蓄古樸。雖然微信、微博等社會商業網站聚集了大量學生,但是其外資背景、泛娛樂化的商業化模式,對學校穩定、信息安全、大學生健康成長造成威脅。易班是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是網絡時代的典型應用,是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舉措,也是凝聚學生、服務學生、教育學生的新探索[3],隨著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逐步成立,易班網成為眾多高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易班網擁有廣泛而專屬的潛在用戶、開放性的設計平臺、成熟的師生共建模式,凸顯了其成為培育大學生公民參與平臺的優勢和價值。
(一)基于易班的大學生公民參與意識培育的優勢
1.擁有廣泛而專屬的潛在用戶。自2009年開始建設,易班已從單一的SNS網絡互動社區轉變為基于以“開放平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面向大學生的,具有互動、共享、開放的移動性技術平臺。截至2014年底,易班共有120余萬實名注冊用戶,覆蓋上海58所高校,部分中小學、中職院校,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廈門大學等150余所滬外高校也作為試點單位參與易班建設。
2.共建共享的開放性平臺設計。當前易班搭建了以教育教學、思想引領、生活娛樂等為主題的開放型平臺,參與建設的高校一方面可以利用易班提供的公共群對全校的學生班級進行合理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易班上提供的“輕應用—快搭”對學生活動進行合理設計,使之更具參與高校的育人特色。此外,新版易班開放了手機客戶端對接接口,鼓勵高校易班團隊進行研發新應用,激發了師生使用易班的活力和創造性。
3.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主導的易班建設模式。當前圍繞教育教學、文化娛樂和生活服務,通過開放平臺和應用插件的開發等多種措施進行激勵,逐步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易班建設模式。例如東華大學在易班推出“教學資源建設工程”,短短1年多時間,學生上傳各類資料5.6萬個,瀏覽、下載量達到12萬余次。同時,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也圍繞服務大學生生活、學習,進一步拓展易班的影響力和在線活躍度,每年通過易班開展的校園活動約3000次,完全基于易班開展的校園主題互動教育活動超過1200次,依托易班進行宣傳推廣的活動800余次。
4.易班是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當前,在參與試點的高校,易班已然成為各校探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先決場域。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易班鼓勵以輔導員帶領班級的形式進駐易班,實現網上面對面的思想交流和服務,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另外通過設置名師工作坊,輔導員沙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進駐,增強全方位的學習交流環節設置,利用隱性的學術交流進行輔助育人的方式,是互聯網時代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力手段,牢牢把握了網絡陣地的育人功能。
(二)基于易班的大學生公民參與路徑
1.易班社團建設:培育公民集體意識。高校社團是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大學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社團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社團活動,社團成員的交流以及日常管理更加依賴線上平臺,通過在易班平臺上進行社團建設,不僅對社團管理有重要意義,更對引導和培育公民集體意識有積極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在易班上設有學生社團公共群,但沒有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各個學校對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方式和組織架構不一,社團進駐方法和路徑不明確,使得實際利用易班頻率不高,沒有形成社團文化和氛圍。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社團入駐易班機制與模式,并擴大其范圍,不局限于本校,擴展至易班全平臺,方便社團之間的跨校交流,形成一個全國高校學生社團的大平臺,形成良好的網絡社團氛圍與公民參與環境。
2.易班內容發布:培育公民發聲意識。高校各職能部門是發布校內相關通知的主要源頭,具有權威性。但由于校內部門眾多,面向對象不同,發布平臺不具有針對性,可以利用易班平臺建立各部門公共群,在群內通過話題及通知的形式發布內容,減少信息發布與信息獲取的中間環節,加強信息的權威性與真實性,增強互動性,同時提供學生一個直接的發聲平臺。同時,充分利用學生個體內容發布從而實現易班內容的不斷更新,并在信息發布與實時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公民發聲意識。另外可重點培養部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具有某方面特長和特色,并有較多關注的學生,做好網絡發聲的引導。
3.易班新聞評論:培育公民評判意識。易班首頁目前有“今日頭條”、“熱門話題”、“今日討論”、“熱門活動”、“精彩博文”等板塊,將最新的社會新聞進行滾動播報,同時,各高校的易班主頁與各個班級公共群中,有對高校內部新聞的及時播報通知。隨著易班的普及和推廣,其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新聞宣傳陣地,也成了培育大學生公民評判意識的有效載體。新聞采編必須定位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閱讀對象,應既包括社會關注的重大時事熱點,也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貼近大學校園的新聞事件。內容與表現方式應符合年輕人的心理特點,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4.易班投票表決:培育公民選舉意識。易班目前依托“輕投票”功能和“輕應用”中的投票模塊,可以展開不同需求類型的投票模式。因其便捷性,和高度的可定制化,已經被各大高校廣泛應用,并與學生活動緊密結合,為培育大學生公民選舉意識提供可能。班級班委選舉可以采用線上投票與線下競選相結合的方式,簡化投票流程。針對學校某些重要決策事件,通過在易班網上開展廣泛的前期宣傳和投票,可以反映出廣大學生對該決策的態度,更有利于高校決策層做出正確的判斷,各項政策也更容易落地執行。
5.易班公益活動:培育公民奉獻意識。傳統的高校公益活動模式多集中在線下,且多以“團體”參與為主,而易班線上平臺提供了一個“小善集聚大力量”的可能性,通過分散在各地的易班網上個體用戶,匯集成公益力量,從而獲得更大的公益影響力。充分利用易班“動態”、“輕博客”等功能模塊,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營造公益氛圍,宣傳公益理念,進行分享和轉發公益活動,擴大宣傳范圍,也讓更多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參與到公益當中來,形成公民奉獻意識。提升了學生參與公益的熱情,從而將奉獻意識轉化為行動。
參考文獻:
[1]孟天廣.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意識的關系研究[J].學術
論壇,2011,(3).
[2]孟國忠,蔣理.大學生責任感教育與公民意識培養[J].
高等農業教育,2010,(1).
[3]陳華棟.易班:Web2.0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J].思想理論教育,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