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不高的狀況,探索適應信息化條件作戰的初級指揮軍官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體系,從初級生長指揮軍官人文素質培養的背景研究、需求、目標、體系構成研究和實施方案方面展開探索,已經應用于裝甲兵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99-02
包括人文素質教育在內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當前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對于初級生長指揮軍官的軍隊學歷院校合訓學員教育而言,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整個軍隊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是培養模式的不合理。
一、構建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的背景
(一)新軍事變革對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化時代,要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除了具有較高的科技技能之外,還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樹立人文精神。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非戰爭軍事行動、軍隊變革、軍隊訓練轉型和一些部隊戰士成分復雜、思想活躍,初級管理者見識不夠、理論水平不高,難以服眾等問題,都對軍校合訓學員的人文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強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力度,既是我軍適應新軍事變革,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軍人素質,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必然要求。
(二)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體系還不夠完善
在部隊能夠成才的,多是人文素質突出的合訓學員。如一個畢業學員的文化知識豐富、文化底蘊濃厚、口才突出、寫作能力比較強等優勢,更能適應部隊的需要。但在目前,從我校來看,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在人文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語言運用能力不佳、人文精神不足、溝通協調能力較差、社會適應能力偏弱等普遍存在。從培養體系上梳理和改進教育模式,已經成為軍隊學歷教育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軍隊學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缺乏課內外結合的具體措施
全軍第十六次院校會議之后,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培訓任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我校為例,學校黨委提出了“三個轉型”的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向初級生長指揮軍官轉變,對人文素質等基礎課程提出了新要求。為提高合訓學員的綜合素質,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必須做出改革和調整。我校人文教育課程在設置方面,缺乏系統化設計,還沒有真正形成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體系。近年來,我校大力進行學院文化氛圍建設,引入人文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等人文類競賽,邀請校外專家進行人文講座,營造了學院的人文氛圍。然而和學員的期待相比,軍隊學歷教育院校人文氛圍建設仍待加強。而這一切,都需要從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體系上進行調整與改革。
二、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體系的構成
(一)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目標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觀念、情感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能力。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對學員進行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是在汲取古今中外人文教育傳統的基礎上,通過人文學科的教授,使學員掌握人文知識,具備一定的能力,能夠恰當協調好幾種關系,之后具備審美情感、道德思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具體到初級生長指揮軍官的人文素質教育中,就是解決學員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軍官的價值觀問題。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可分層次確定為:為學員拓展“五種知識”;鍛造“六種能力”;處理“四種關系”;培養“八種精神”;使得學員具備“做人做軍官”的能力素質,從而把學員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未來陸軍初級生長指揮軍官。
(二)合訓學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
文史哲藝最能體現人文精神,是人文學科的核心,以此作為軍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核心。在這方面,西點軍校等外軍院校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培養目標上,西點軍校制定的10個學術課程目標就明確包括“具備有效溝通所需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美國斯普林斯空軍軍官學校以理工科見長,但在其30個專業方向中,人文社科專業有11個,占到37%。德國聯邦國防兵大學共開設18個專業,其中文科專業有10個,占55%,這體現了外軍院校注重發揮文化教育在培養精英型合訓學員上發揮的作用,注重其知識能力結構上文、理、工結合,具備多學科知識和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能力,培養途徑豐富,培養形式多樣,注重學員的主動性、互動性,為軍事人才具備良好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三)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計規律和構建原則
軍校課程設置是落實教育內容的具體體現,教育內容有什么樣的規定,就有什么樣的課程設置。軍校課程設置規律,是指適應軍隊教育目的需要、因內容而設置課程的客觀必然性。
1.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計規律
就人文課程設計規律而言,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在人文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上,要依據合訓學員人文素質目標模型來確定。要依據合訓學員人文素質目標模型,協調學科體系、學員發展和部隊需求三要素的影響和制約,既不能片面強調部隊需要,而忽視了學員自身發展的需要,把院校變成訓練團,也不能只考慮學科體系、過于強調學員的學術研究能力,把學員變成專業技術人員。
第二,增大選修課程比例。開設人文類選修課是拓寬學員知識面、發揮個人專長的必要手段,是增強學員適應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培養學員個性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美國西點軍校共設有27個研究領域或主攻方向,選修課程總數約有380門,學員可在第二學年開始,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自行選項2門以上不同的選修課。
第三,要注意與必修課的相互聯系。在增設選修課程時,需考慮時代的需求和學員的發展,注意與必修課間的相互聯系。要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和相對穩定性,突破專業選修課的范圍,開設綜合性的選修課程,既有擴大知識面的普通課程,又有向縱深發展的專業提高課,多專業、多學科、多方向,使學員有機會選擇不同層次的課程,增強學生的適應性。
2.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計原則
軍隊學歷教育院校人文教育課程的設置,其基本目的在于促進學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因而,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按照培養目標、學員發展的不同階段,確立相應的人文教育內容,形成系統規范的人文教育內容體系。具體應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第一,突出重點。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軍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及不同人文課程的功能和作用,結合軍校教學改革和學員成長的現實需要,確定主干核心和一般基礎課程。主干課程的選擇,應體現重點性、綜合性、實用性的要求,在不同類別的課程中分清主次。
第二,符合邏輯。人文課程需要按照不同門類、不同課程的內容和特點進行設置。不能簡單地認為開設人文課程就是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不需要考慮開設順序等問題。人文課程的安排要形成系列,按照不斷深化、不斷擴展的原則構成前后順序關系,并根據學員身心發展和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確定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縱向連貫,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
第三,主輔相承。在人文課程教育實踐中,可以根據各門課程在內容、功能等方面的邏輯關系,將其分為不同的“課程模塊”,每一模塊內含有若干門相互聯系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標明在每一模塊內哪些為必修課,哪些為選修、自修課。以必修課為主,輔以選修課、自修課,同時注意充分擴大學員選課的自由度,使學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自主選課,以提高學員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
為構建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課程體系,我們對必修課、選修課和課外人文活動平臺的構建都提出了一系列設想,著重體現“課內外結合”、“四年不斷線”的原則。
三、構建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合訓學員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的意義
(一)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方案,能夠在全軍院校推廣
制定系統科學、操作易行的合訓學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具有在全軍學歷教育院校推廣的價值。《陸軍裝甲兵初級指揮生長干部學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簡稱《方案》)提出了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五基五能”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構建了包括人文社科模塊在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但缺乏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操作層面的規定。對實施方案的研究,能對如何培養學員人文素質進行統籌設計,提供了實施方案和對策,能夠指導未來的人才培養工作。
(二)為落實《方案》中提出的“四年不斷線”教育進行試點和探索
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通過大一到大四全程安排,整體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學員日常養成訓練,堅持教育不斷線,為指揮人才培養提供全程助力。根據合訓學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五基五能”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課程體系分為思想政治、軍事素質、領導管理、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工程技術、軍事信息、專業裝備八個模塊。對人文社科模塊(人文素質教育)四年不斷線教育培養的研究和實踐,是學歷教育院校課程體系的試點和探索,能夠為其他模塊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參考數據,起到借鑒作用。
(三)為軍隊學歷教育院校“三個轉型”和人才培養模式轉型進行有益的探索
在“三個轉型”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是核心,教學模式轉型是關鍵,育人環境轉型是保障。人才模式轉型要求樹立系統觀念,強化全面發展;要求樹立全時域觀念,強化“無縫”鏈接;要求樹立開放式觀念,強化素質教育。研究基于培養合訓學員的軍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培養體系,中心是人才模式,關鍵是教學模式,同時注重育人環境熏陶,這是“三個轉型”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三個轉型”的具體落實和具體突破。
參考文獻:
[1]魏明,賀樹林.軍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芻議[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3).
[2]蔣邇.試談人文素質教育與軍隊院校人文類課程的建設[J].語文教學通訊,2011(7).
[3]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楊叔子.科學與人文:融則利,離則弊[J].中國高等教育,2000(2).
[5]周鴻.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同補性教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