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熠
摘 要: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野外考察在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設計應因地制宜,在有一定歷史的城市中開展考察,這樣能簡便易行、收獲豐富。在漢口舊租界的歷史地理學考察,可以實地了解漢口城區變遷的過程,交通機構與城市區域形成的關系。考察后學生對歷史地理學知識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累積出漢口區域變遷的豐富資料。
關鍵詞:歷史地理學;城市考察;漢口租界
中圖分類號:G4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203-02
當下歷史學專業本科生進校后多對本專業的價值和意義持懷疑態度,往往熱衷于參加外專業活動,疏離本專業學習,對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相當不利。面對此種情形,除沿用加強專業思想教育、開展讀書活動等方法外,在歷史學課程中采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可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強化專業培養目標的理解。自2011年以來,結合歷史地理學課程特點,筆者積極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選取專題,開展學習性研究,取得較好效果。
一、現實困難及解決方案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野外考察在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學生認識歷史地理學的性質,掌握其學習與研究方法,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由于培養經費和時間限制,歷史學專業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集體野外考察的機會不多。學生個人分散性的或小團體型野外考察,由于無法逐一配備專業指導教師,其考察計劃和過程缺乏有效指導,難以達到專業訓練目的。以往歷史地理學野外考察不得不在專業集體實習時進行,由于目的地不同,每次野外考察內容差異也較大,增加了師生學習訓練難度,且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無法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教學活動完整性因此受到一定影響。
近年來,不少教師在中國歷史地理學教學中都強調應因地制宜,強化實踐環節,特別是野外考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當多的野外考察方案,取得不少值得借鑒的心得和經驗。如王元林較早提出實地考察活動中必須注意的幾方面問題[1];張桂芬構建了“課堂+社會”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試圖推行研究+考察的互動教學方式[2];值得注意的是,孔祥軍以揚州古城為例,示范了在歷史地理教學中引入實踐教學的過程,此方案較為簡便易行,可以進一步推廣[3]。歷史地理學實踐對時間和經費都不能有過高要求,需要因地制宜加以解決,在所在城市進行野外考察,是歷史地理教學中較易于實行的方案。
從歷史地理研究對象來說,城市既然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改變最大的區域,也最能集中反映出歷史地理學研究對象的中心“人地關系”的變遷;且城市歷史地理學是“我國歷史地理學各個分支學科中較早跳出傳統的沿革地理學框架的學科,走在了歷史地理學科發展的前沿”[4]。從實踐考察目的來說,主要是教會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而非得到新發現或新成果,因此實踐最好有較強可重復性,以便教師熟悉考察對象,為學生答疑解惑。城市歷史地理的資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非常方便師生查找參考。當然城市考察還可有多方面功用,如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其他可能研究對象和方法,理解城市中近代建筑、交通設施、宗教場所等遺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尋找經歷過歷史事件的口述訪談對象,等等。從現實方面來說,考察對于城市建設規劃和經濟開發,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對象及設計
基于課程因素,城市考察的對象應以其規劃建設、經濟和人口分布、內外交通等方面為主。武漢是非常合適的考察對象,三鎮分別是有城墻的舊府、縣城、傳統商業市鎮和近代租界,其經歷的歷史事件以及新時期的城市化,足夠其成為典型的考察對象。其中最值得考察的是城市格局變動較小、歷史遺跡較多,保留有傳統市鎮和舊租界兩部分的漢口老城區,從中可以認知古今、中外城市發展模式,城市格局、規模與外部交通間的關系從中一覽無余。
1.材料準備
材料準備也就是考察前的熟悉對象和制訂計劃階段。首先,師生通過各種方法熟悉考察對象:其一,網絡搜索,優點是簡便快捷,信息量大,缺點是來源復雜,真假不清;其中在線地圖軟件非常有用,直觀性好,使用方便、更新快。其二,收集圖片、視頻資料,相對較為可靠,直觀性強,缺點是與考察目的并不相同,多少會產生方向性誤導。其三,文獻資料收集與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尋找地方史志資料,擬定重點考察對象,匯集整理資料,過程相對較長,但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文獻收集整理能力。其次,定考察對象和路線,最好將收集到的新舊地圖對照,在新地圖上繪出城市原區域和道路,以便實地觀察。出行可以借助公共交通系統,節省經費同時也體驗城市主要交通方式,但實地應以徒步為主。如考察漢口時,根據對象分布范圍,師生先后需乘坐公共汽車、輕軌和輪渡,由此基本了解公交系統對于城市空間變遷的意義。
2.實地考察
準備工作就緒,下一步是選定合適時間實地考察。對漢口的考察計劃以城市原始格局保存較完整的舊租界地區為中心,與地圖相對照,將原有街道和近代建筑物建成時間和分布位置基本了解清楚,因為“拋卻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概念,則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了解中國的”[5]從時空變遷過程明了城區布局因素。具體說來,考察以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古德寺為第一站,此地處于漢口老城區外,因鐵路機廠和車站形成一處近代工業聚落。從此處一方面可以了解城市與外部交通體系的關系,另一方面這里也是漢口近代工業的一個源頭。隨后乘輕軌前往大智門車站,下車后前往舊漢口火車站(學生此前已了解輕軌經過的京漢大道即是在原來的京漢鐵路改造而成,對舊城區邊界比較清楚),經車站路進入舊德、俄、法、英租界區域。步行舊租界區域是考察中心環節。學生雖看過新舊地圖,但對漢口租界的范圍大小尚無直觀印象,因此從車站路前往沿江大道的步行過程非常重要。在大智門車站舊址,再度提醒學生京漢鐵路的走向及其對城區的限制(這里或可與學生簡要探討一下中國近代與傳統的城市在規模和邊界方面的差異,進而總結兩種城市在職能方面的差異,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漢口城區北緣即止于京漢鐵路。同時可在此指示車站路與車站、城市的關系,①提示學生車站如何影響了城市布局和發展方向。隨后沿車站路前往京漢鐵路南局、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德、俄、法三國租界舊址,至沿江大道后依次經過美國領事館、三北輪船公司及一系列外國銀行舊址;然后進入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參觀俄國巡捕房、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美國海軍青年會、巴公房子、八七會議、長江局、宋慶齡故居等舊址;在江灘指示原碼頭位置,總結漢口舊租界是沿江狹長地帶,討論這種布局的歷史原因及優勢,至江漢關并部分瀏覽江漢路后乘輪渡返回。這一段行程中的近代建筑和交通設施足以說明舊日漢口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同時也了解到近代交通機構與漢口城市的密切關系,舊租界街區實際就是在長江和京漢鐵路間呈網格狀分布的。
三、考察效果
經過考察,學生首先對歷史知識有了更為直觀深入的了解。對照地圖和地方文獻,對歷史時期漢口租界區的變遷過程有了大體認識,了解到租界區既是列強對近代中國侵略的產物,也是近代交通和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必然現象。如有學生在考察報告中指出漢口開埠前港區主要集中在漢江,是由于運輸工具較原始、貨物來源和數量決定的。開埠后輪船運輸不僅擴展了長江通航能力,且抗風險能力與帆船相比有了質的飛躍,滬漢間的貨運往來成為漢口沿江港區和城區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這一歷史契機被英法等國抓住,并運用外交手段占據了優勢地塊。
同時,學生對歷史地理專業知識有了更清晰地了解。如租界區內存在眾多的洋行、工廠、銀行舊址,城市職能與傳統行政中心型城市完全不同,是以生產和交換為中心的經濟中心型都市。也有學生發現租界區實際是原先長江河道的一部分,意識到長江河道變化較大,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程度也可以作為近代化水平的一個考察維度。
此外,城市考察中學生還廣泛吸收了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宗教場所古德寺,也承載著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其西式風格的主體建筑完全不同于普通佛教寺廟,引起學生特別注意,部分學生繼續回訪古德寺,試圖弄清其歷史沿革,并通過口述史等方式細究其當代變遷過程。
當然,考察也增進了師生交流,加深了感情;與城市中各種類型的居民和訪客交流過程中,提升了學生交際能力;同時考察也是學生提高興趣,鞏固專業思想的過程。
四、需注意的問題
準備是否充分,對于考察效果至關重要,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在閱讀地圖和文獻方面是否認真、熟練,這當然取決于學生專業基礎是否扎實,但平時應特別注意加強這方面訓練。其次是在考察前應知會學生在公眾場合和宗教場所的行為規范。還有路途安全問題,可邀請學長幫助講解、維持秩序。考察中注意突出主題,其他方面知識雖可隨時指出,但不要太分散主題,以免影響學生注意力。可要求學生繼續回訪已考察地域,鼓勵學生繼續將歷史研究方法運用于實地考察。考察結束后,應要求學生遞交專題性考察報告,并通過ppt展示等形式,將個人心得或研究報告全班(專業),并與聽眾展開互動交流,以期將考察經驗互相分享,啟發新知與思考。最后,將所有考察過程中收集、拍攝、制作和撰寫材料整理完畢后,上傳網絡空間,作為后續考察的參考資料,網絡資料庫對于本專業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研究均可提供一定幫助,同時對于構建地方史地知識也有一定價值,甚至對當下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經濟活動也有參考、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元林.《中國歷史地理》課程的教學與實踐[J].歷史教學,2004(10).
[2]張桂芬,滕蘭花.中國歷史地理學“課堂+社會”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11).
[3]孔祥軍.試論高等院校歷史地理課程教學中的“知行合一”[J].科技信息,2011(2).
[4]辛德勇.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的理論肇建與研究實踐[M]//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92-393.
[5]葛德石.中國的地理基礎[M].薛貽源,譯.上海:開明書店,1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