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防
摘 要:大班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大班教學在課堂組織、人數(shù)控制、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等方面存在影響教學實效性的問題。為了充分調(diào)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提高思政課大班教學的實效性思考如下:建立有序的課堂組織;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大班教學;學生參與;思想教育;素質(zhì)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214-02
自高職院校擴招以來受教學資源的限制,大班(指單個教學班級學生在80人以上)教學模式已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在大班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是由幾個小班合在一起上大課,教師很難對眾多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管理,加之學生思想素質(zhì)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如何提高該課程在大班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效果,已成為廣大思政課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筆者結合多年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中的探索談幾點做法。
一、建立有序的課堂組織是提高大班教學效果的基礎
大班教學有時是多個小教學班合在一起,課堂里學生達百人以上,教師很難了解把握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組織必然導致教學秩序混亂,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功效。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以下對策。
(一)課堂座位以小班分區(qū),按學號定位
這樣的好處有以下三點:一是便于考勤考核。每次課點名不用花很長時間,對座對人,空座即缺勤,節(jié)省課堂非教學時間。以前一些學生愛渾水摸魚,點完名第二節(jié)課就早退,現(xiàn)可有效控制逃課和早退現(xiàn)象。二是便于平時成績考核。座位固定下來老師憑手中花名冊就能人與名對上號,對哪些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好壞印象深刻,老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三是便于開展班級之間的課堂活動。
(二)建立“化整為零”與“以零為整”相結合的學習組織
“化整為零”就是將各自然教學班按學生量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組長由小組成員推薦,每個小組由5~8人組成,各小班班長、學習委員和課代表負責組織本班的學習小組活動,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把所有的學生納入教師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管理學認為,一名領導者由于受知識、經(jīng)驗、時間、精力、條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夠有效地、直接地領導的下級人數(shù)總是有限的,超過此限度,就會降低管理的效率[1]。這一原理同樣適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管理。大班教學學生人數(shù)遠遠超出了教師的管理跨度,教師不得不“以一當百”,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得有一個秩序良好的課堂,因此,必須降低教師的直接管理人數(shù),用“化整為零”的方法細化整個教學班級,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控制力。以“化整為零”的各學習小組為集體單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的活動有:教材理論問題研討,推選組員講解教材理論問題或?qū)W習思想感悟,開展課堂問題搶答比賽,這樣以小組布置分配學習任務,全員參與,每人有動力也有壓力。
“以零為整”即是把每個人的課堂表現(xiàn)與整個學習小組掛鉤,以小組計課堂學習成績(占總成績30%),如個人無故缺席或上課違反紀律就會導致小組被扣分,反之小組成員在課堂上表現(xiàn)積極就能為小組加分,這樣小組成員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不僅有利于小組成員養(yǎng)成團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成員之間形成互相管理、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的局面。同時大大提高了教師課堂管理的控制力,避免了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被邊緣化現(xiàn)象,便于形成全員參與的和諧課堂。用“化整為零”和“化零為整”的方法能把全體學生組織動員起來,調(diào)動每位同學的積極性。
二、營造生機勃勃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成功教學的前提條件
(一)充分調(diào)動師生雙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增強課堂活力
課堂是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擺正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大量實踐與調(diào)查結果表明:課堂講授、閱讀、視聽、示范、討論、動手、教別人(即運用),這些獲取知識的方法在一段時間后其相對效果分別為5%、10%、20%、30%、50%、75%、90%。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師講授的效果是最不耐時間的考驗的,效果最差[2]。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中,教師即使是學識淵博,經(jīng)驗豐富,也無法很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個性以及精神世界,而90后大學生雖然樂于接受新事物,總體思想積極向上,但畢竟大多數(shù)學生價值觀尚未成熟,政治敏銳度及鑒別能力不強,實踐經(jīng)驗相對不足,易陷入各種誘惑中,如何充分調(diào)動師生雙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十分必要。在師生雙主體教學環(huán)境下,師生間建立起相依、相融、相等、相長的關系,共同參與建構知識和能力,教與學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zhuǎn)化。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上既依托教材又“躍出”教材,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統(tǒng)一,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同時,與學生共同成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要以教師為依托,在“春風化雨”中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汲取教師的知識力量,從而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師生雙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課堂活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提升課堂教學吸引力
教學手段是教師借以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多種形式的工具和媒介。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手段運用如何,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觀點的形成、信息的傳播、行動的實施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能夠以豐富多彩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內(nèi)容的傳遞與理解深度,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要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手段改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具有教學信息量大、教學節(jié)奏快、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師生間交互性強等特點,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學法、形象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研究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優(yōu)化激勵機制以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熱情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參與課堂發(fā)言和討論的學生比例達到25%~45%時,所有的學生都會積極地思考,為自己的發(fā)言或被提問做準備。因為,當師生互動行為達到這個比例時,學生從心理上感覺到他們隨時有被提問到的可能,或只要想發(fā)言就有機會。但如果低于這一比率,學生因參與的機會降低就會產(chǎn)生一種僥幸心理,認為不可能被提問到,也就不會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3]。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優(yōu)化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師可以在每學期第一次課時根據(jù)教材和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專業(yè)實際和時事政治選取20個左右的主題供學生參考,要求每個小組選一個主題在第二次課時確定下來,然后依據(jù)所選內(nèi)容決定所講時間,所有同學參與討論,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小組至少要唱一次主角,同時小組成員之間須有具體分工,如撰稿人、課件制作人、視頻搜集人、發(fā)言人、記錄人等,分工可以各取所長,但要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任務。由于活動的結果直接影響到所有組員的成績,無形中就給了那些原本學習不那么主動的學生一定的壓力,他們再也不能抱著“我不作聲”“關我嗎事”的冷漠態(tài)度了。通過這樣的激勵機制,課堂互動逐漸成了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平臺。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zhì)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的關鍵
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本來就不好教,教好更不容易,要立竿見影更難。要教出點成績來,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教育是育人的事業(yè),育人先要育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如熟讀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現(xiàn)實問題,并結合科研搜集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本學科的歷史和未來發(fā)展方向。只有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準確理解黨和國家政策的實質(zhì),才能在大綱和教材基礎上,結合國內(nèi)外形勢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思想拓展、深化教學,使教學獲得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二)提高科研能力
社會知識不斷更新,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總結和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理念。同時理念聯(lián)系實際,將政治理論知識用來解決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增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可信度和實效性。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還要將思想政治課程中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等列入科學研究之中,以科研課題和教改項目為載體,對教學過程的問題和情況進行思考和研究。
(三)提高教學能力
首先要具有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通常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來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經(jīng)常做的工作就是用科學的理論來說服人,引導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了解受教育對象相關心理,依據(jù)教育規(guī)律因材施教,利于展開教學工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將政治與國際、國內(nèi)的形勢結合起來分析熱點、焦點問題,才能增強政治理論的說服性,也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四)增強學科輻射能力
學科輻射能力是指思想政治課教師對本學科專業(yè)知識以外的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如與思想政治理論密切相關的倫理學、社會學、邏輯學、中外歷史等學科知識,還有如人際關系學、領導科學、人才科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學科輻射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其他學科知識,更好地開展教學。除了掌握相關的文科知識,還要兼具理科知識。現(xiàn)代理論認為,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兼具兩種思維方式,可以突破單一知識的局限,培養(yǎng)教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人文自然知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黨的路線,宣傳黨的政策、方針。
參考文獻:
[1]宋晶,郭鳳俠,編.管理學原理[M].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4:214.
[2]劉懷珍.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在大班教學的小組討論中的運用[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1(3):69.
[3]李玉俠.試論確定高校大班教學規(guī)模的依據(jù)[J].衡水學院學報,200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