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綠竹
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文學漸被弱化的當今時代,《遼河》在“困境”與“困惑”的艱難尋找中,選擇了文學期刊與新媒體線上線下相融合,走互聯網+《遼河》的路子,站進了互聯網時代文學期刊發展建設的新格局?!哆|河》將熱情擁抱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作者、文學青年,肩負起舉薦文學新人,推出優秀作家、優秀作品的重任,把《遼河》辦成百花爭艷的滋卉地,萬木競秀的大森林,精品的故鄉,文學的家園。
一、價值引領
文學的價值,在于為人民服務。這既是文藝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方向?!皥猿譃槿嗣穹?,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辦好《遼河》,第一要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為指針,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實施價值引領,把好方相關。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園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活躍景象,涌現出不少好作品。然而,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小視。一個時期以來,文藝上的低俗風,浮躁風,模仿抄襲風,胡編亂造風,道德滑坡風,蔓延滋長;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的“三無”創作和庸俗、媚俗、低俗的“三俗”產品,屢見不鮮,多元共生,混雜并存的文藝思潮、文藝觀念影響改變著一些人的創作走向,脫離現實、脫離人民,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了偏差。眾聲喧嘩,亂象叢生的文藝生態,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實施價值引領,一方面,對錯誤思潮不良傾向進行撥亂反正,一方面,大力加強文學隊伍自身建設,全面提升文學工作者的思想境界、道德境界、藝術境界、堅定正確的創作方向,對于純凈和健康文學生態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好中國形象,凝聚中國精神,匯聚中國力量,其中重要一條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反映好人民的心聲,而不能以自己為中心,過分的表現自我,要把人民時刻放在心上,堅持到人民中去,切實做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相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敝挥羞@樣,才能自覺為人民而創作。
(二)遵循藝術規律,堅持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進行文藝創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藝工作者要融入人民之中,沉入生活之底,“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積累,不斷進行美的創造”。對于生活、工作在基層的廣大業余作者來說,寫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是一種寫作優勢,應當在自己的身邊掘一口深井,引為創作之源,萬不可好高騖遠,盲目地追風、趕潮、應景,看人家寫什么自己就寫什么,看人家怎么寫,自己就怎么寫,結果力不從心,只好模仿抄襲,胡編亂造。
《遼河》選發稿件,不重名氣,不論身份,不分地域,看重的是作品接地氣,有質地,有溫度,有真情實感,有鮮活的生命力。積極發現、發掘對生活對時代有清醒的審視、切身體驗和深入思考的原創作品。不關照那種違背生活真實、藝術真實、缺少合理性,必然性的作品;不關照那種脫離生活,架空現實從想象到想象“空對空”的作品;不關照那種歪曲生活、違背歷史、戲說古人,消費崇高的荒唐離譜的作品;不關照那種千人一面,似曾相識,照抄照搬,依葫蘆畫瓢的作品,堅持引領作者走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三)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愛國主義是一種家國情懷,家園情懷,愛祖國,與愛家鄉是一致的。我們的文藝必須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歷史和腳下堅實的土地。在愛國主義的主題下,《遼河》將引領廣大作者關注兩大題材系列:一是回溯歷史,唱響中華民族正氣歌,譜寫中華民族英雄譜,繪制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卷,這是重大的歷史題材系列。二是植根鄉土,為家鄉巨變賦詩,為美麗中國放歌,為父老鄉親立傳,這是豐富的鄉土題材系列?!哆|河》選發稿件將注重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主旋律作品。兼顧題材、風格、樣式的多樣化。
二、審美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切中時弊,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文藝審美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文藝作為意識形態具有社會屬性,進入市場流通又有商品屬性,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如何在兩種屬性、兩種效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涉及到文藝的審美價值追求和價值評判尺度問題。
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永恒追求,是文藝創作的主格調。我們的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同時,要深入挖掘存在于生活之中和人們心靈深處的求真、向善、尚美的可貴品質和高尚道德情操。通過作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 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關于文藝審美的價值評判尺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簡言之,就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作品。對文學而言,觀賞性就是可讀性。為此,必須堅決反對和摒棄“娛樂至上論”、“金錢至上論”及庸俗化傾向,務必杜絕“三低”作品(低俗、低下、低級)和語言上的“三粗”(粗俗、粗糙、粗鄙),保持《遼河》清新、純凈、健康、向上的風格,“有筋骨、有情懷、有溫度”的作品呈現。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審美追求和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追求。
三、 人才展示
文藝創作,以人為本,說到底是人才問題。
《遼河》作為地方性文學期刊,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將伴隨廣大青年作者從起步到騰飛的全程,承擔起人才成長搖籃的作用。
普及與提高是文藝創作的辯證法,是相輔相承的的兩個側面,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普及是群眾的參與度,是數量的積累,旨在組織擴大隊伍,發現新人;提高是注重質量的漸次提升,重在推出優秀作家優秀作品。優秀作家優秀作品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創造能力和水平,沒有優秀作家優秀作品就沒有影響力,感召力,凝聚力?!哆|河》將積極挖掘有潛力的文學新人,推薦有實力的青年作家,以兩頭帶中間,建構起以青年作家為主體的老中青少四代梯式結構的創作群體,推動《遼河》的人才建設和文學創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具有流動性,流動才能活起來?!哆|河》將發揚協作精神,為廣大作者搭建交流平臺,放大視野,開拓心胸,走向更大空間。
“愛國、為民、崇德、尚藝”是中央制定的文藝工作者核心價值觀,《遼河》將把培養、推介作者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必須明確,能寫幾篇文章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作家,不是剜進筐里的都是菜。文藝不是消遣的工具,娛樂工具,不是風花雪月的事,“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只有具備文化自覺,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的作者才可以期待。一個作者的成長包括兩個基本要素:文品,人品。我們既要看文品,又要看人品。重文更重人。選好苗,育好秧,堅持以德立人,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標準。真正的作家應該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
四、精品召喚
文學期刊肩負著“出人才、出作品”的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而文化傳承是以精品為載體的。因此,精品召喚不是我們一時的即興吶喊,而是長遠的工作目標。
精品可以是鴻篇巨制,也可以是一篇小說,一篇散文,一首小詩,一首歌曲,關鍵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與其滿足于發表十篇平平塌塌的東西,不如寫一篇讓讀者有印象,對讀者有影響,被讀者記得住的作品。只圖數量,不求質量的機械化生產、快餐式創作不會產生精品。樹立精品意識,增強創新觀念,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是產生精品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薄耙敬娓哌h,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p>
《遼河》將堅持實施和穩步推進精品戰略。要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各種形式,對創作精品形成輿論,形成氛圍,形成共識,讓精品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每個作者的自覺追求,自覺行動。
要建立培育精品的長效機制,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中心,開展輔導培訓、作品研討、作家研究、宣傳推介、采風筆會、作品評獎等活動。
要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要建立一支有學識、有眼界、有能力的評論隊伍,堅持“歷史的、人民的、生活的、美學的”基本觀點,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針對《遼河》的作家、作品進行實事求是有說服力的評論,以促進《遼河》文學創作整體上質量、上水平、上檔次。
《遼河》于1978年創刊以來,歷經趙博、雁翎、高作智、白鳳德四位主編,現在把第五任主編的接力棒傳到了我手中,倍感肩頭沉重。我會帶領我的團隊向前走,?;厥祝瑢W習發揚老主編們的園丁精神、人梯精神、伯樂精神、團隊精神,繼承傳統,銳意創新,與時俱進,謀求發展,打造《遼河》品牌,爭創一流期刊,為推動《遼河》新的騰飛而奮發努力,主動作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