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良
大園古村話滄桑
綏寧縣關峽鄉有一個寂寞了三百多年的古村,因在這里拍攝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而聲名鵲起。這個古村就是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大園村。
正是收獲季節。村外的田野間,到處是用電動打谷機打禾的農民,基本上是一家老小往前沖。運送糧食的工具卻是歷史悠久的手推板車、獨輪車!
村前小溪,有座單孔石拱橋。橋旁有口井,嶄新的碑刻赫然跳出“諸葛亮井”四個大字。諸葛亮到過這里?聯想到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競相爭名人壯名聲,我們不禁莞爾。
跨過新嶄嶄的村莊牌樓,迎面是一座新修的木板大屋,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嘉陵摩托威武挺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現代化程度,都讓人覺得主人是位手段非凡的角色。這和里面磚木結構的古屋、新修的木板房、村莊邊緣鋼筋水泥結構的高樓遙相呼應。這些“先靚起來的”一部分新房和整個村莊大部分風雨飄搖的木板老屋形成鮮明對比。
從左邊村道進入,忽然發現即將成熟的柚子在向我們點頭示意呢。一個個用竹木籬笆圍起的小院,種著菜蔬或桑麻。絲瓜藤纏繞在籬笆上,綠油油的葉、黃燦燦的花、嫩出水來的秋絲瓜,吸引著一位中年人在寫生。一問,這位穿著拖鞋、一只褲腳高挽、一只褲腳掃地、臉色黧黑的先生,居然就是大園村的居民!吃穿住行不愁了,年輕一代的農民追求上了高雅的精神生活。以前恐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吧。
轉個彎,一口浮萍蔽塞的池塘旁,有座左垛胡亂涂上水泥,其余還是老木板的屋子,看上去早已人去樓空,院前雜蒿叢生,并無籬笆。我們恰在感慨“人間正道是滄桑”時,忽然看到有位健朗的老婦人從一人高的蒿草中拱出來,撈出一個又一個大南瓜。
走東家串西家,我們看到了在家練書法的半百農民,看到了獎狀貼滿木墻的一家老幼,看到了白辣椒、紅辣椒,鶴發童顏的老太太。我們發現,大園村住房多以木結構樓房為主,兩端還常配干欄式倉樓,也有吊腳樓式的。古舊的倉樓下層關家畜、家禽,堆放農具雜物,上層住人。而煥然一新的木屋,人和我們這邊一樣,住在寬敞明亮的一樓,樓上才是倉庫。
清康熙年間遷居此地繁衍子孫的大園村民,于今集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土著文明、漢族文明,落后的先進的傳承的外來的種種人類文明于一身,彈丸之地有的富得流油、有的剛夠溫飽、有的宛如那蒿草叢中的一個大南瓜,令人不勝感慨唏噓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