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 李雯雯
摘 要:文章從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特征出發,闡述了民族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義,并以經濟學為例,提出了民族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民族高校;應用型人才;經濟學;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71-03
新中國1978年恢復高考至今37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1999年我國實行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已然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進步,要求高等教育培養出不同規格和層次的學生,整個高等教育從學術型轉向應用型已是大勢所趨。按《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分為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又可分為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我國高校按照科研規模可分為研究性、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不同類型的高校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在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中,“應用型本科教育”這一概念出現了,將人才的培養定位在應用型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特征
應用型人才概念在我國提出時間較短,還沒有完全形成統一的定義?!秶抑虚L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將培養應用型人才正式寫入文件。2014年12月6日至7日在浙江寧波舉行了第一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秋季分壇,論壇主題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目的是促使部分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由此可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
(一)內涵
縱觀諸多“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可以看出是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突出應用性。應用型人才被認為是把科學原理應用到社會實踐并轉化為產品的工作人員”(潘晨光,2009),也可以被界定為分布在各個產業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的,具有較高知識層次和較強動手能力的腦體兼容的勞動者(車承軍,2004)。綜合而言,應用型人才是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張士獻,2010)。
(二)特征
應用型人才應有以下特征:一是理論性,扎實的本專業理論基礎;二是操作性,嫻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三是創新性,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四是綜合性,是擁有綜合職業能力、全面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的特點
雖然對“應用型人才教育”至今沒有達成統一共識,未形成一致認可的概念。但是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歷程和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存在以下特點:第一,主要是一些建校時間短或專升本的學校。這類學校顯然無法和歷史悠久、科研能力強的高校相比,又要同高職學院有所區別,所以選擇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中間地帶求生存,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其選擇。第二,實踐操作性強,更加重視實踐操作。這類學校對學生各方面的時間非常重視,安排各類實驗課、專業見習、跨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第三,與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選擇“3+1”、“3.5+0.5”等形式,讓學生最后一學年或最后一學期進入工廠頂崗實習,讓學生真正了解生產流程等。第四,很難培養出自己的特色。理論上培養應用型人才同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規格有所區別,但現實中,很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等同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使應用型人才的理論性較弱。
二、民族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民族高校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生源結構、國家使命、建校歷史等原因,與其他本科院校有著諸多的不同,再者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經濟類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
(一)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
截至2014年,我國有2553所大學,按科研規模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等種類,相應地培養出通才、高級專門人才、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事實上不可能所有大學都培養出通才、高級專門人才,所以各類大學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相應的人才規格進行培養。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然成為大眾化教育,為了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也應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而應用型人才是集專業知識和專業社會實踐于一身的專門人才,是直接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人才。
(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網絡化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生有能力型和學習型的特點,既能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具體職能要求,又能開展創新研究和學習,能夠主動解決具體問題。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專業倫理觀念,對社會、企業和公司負責,具有較強的社會素養。
(三)民族高校在競爭中的必然選擇
我國有13所民族高校,其中國家民委直屬的有6所,分別是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和大連民族大學。民族高校從科研規模上看基本都為教學研究型大學,主要為民族地區培養民族干部、民族員工,學生也大多是少數民族學生。民族高校的科研層次顯然落后于國內一流學校,也遜色于省內一般高校。再加上我國適齡入學人口不斷下降,高考人數下降已成趨勢。國外及香港等地大學招生錄取我國大陸考生的數量逐年增加。民族高校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必然要考慮轉型問題,必然要培養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民族人才。
三、民族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原則
民族高校在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
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實踐動手能力,擁有一定的綜合創新能力。民族高校學校應結合實際,考慮各個專業的特點,制定客觀、可執行的人才培養規格,不能人云亦云,跟風式地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突出辦學特色
任何培養模式都和學校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民族高校要考慮學校定位、生源情況、未來就業區域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三)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管理的改革、教學質量的監控、實習基本的保障和實習經費的充足,只有這樣才會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四、民族高校經濟學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
構建
理論性強是經濟學專業的特點,國內一流的大學主要培養經濟學理論層次的研究型人才,大多會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國內高職院校培養經濟學人才主要是技能型的,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民族高校陷入了兩難困境,若培養理論高層次人才,顯然無法與國內一流院校競爭;若培養技能型人才,同高職院校沒有太多差別,體現不出本科的規格。所以,民族院校培養經濟學人才要在夾縫中求生存,應培養應用型人才。雖非研究型人才但應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維;雖非技能型人才,但應有提高動手能力的動腦能力,即培養具有較強的經濟學思維、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突出的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基于此,經濟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從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實際教學課程體系、拓展訓練體系、質量評價體系等四方面著手。
(一)優化理論教學課程體系
理論教學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課、通識教育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創新創業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七部分,其中專業必修課占一半左右的學分,通識教育必修課占25%左右的學分,專業選修課占15%左右的學分,其余為通識教育選修課、創新創業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
1.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提升全面素質教育。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和拓展學生知識面,避免出現“文科生不懂數理化,理科生不懂文史哲”的情況。通識教育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軍事教育、大學體育、閱讀與寫作、大學計算機基礎等通識必修課程。關于通識選修課程,教師根據自己特長可以開設淺顯易懂的課程,北方民族大學開設了2000多門通識課程。通識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思想道德、審美情操等方面協調發展。
2.專業必修課模塊,夯實理論基礎。專業必修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其中學科基礎課程包括經濟學專業導論、經濟數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金融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專業核心課包括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國際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當代中國經濟、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課程。此模塊課程的學習在于培養經濟學的思維,掌握經濟學的研究范式,熟悉每一特定領域和學科方向的內涵,讓學生成為具有知識遷移能力的應用型經濟學人才。
3.專業選修課模塊,拓展專業知識。專業選修課開設門數較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就業行業等具體情況選擇課程。此類課程涉及經濟、管理類的諸多領域,具體有經濟學原著選讀、投資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農業經濟學、民族經濟學、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商科研究方法、電子商務概論、市場營銷學、財務管理學、市場調查與預測、經濟法、證券投資分析、國際金融學、經濟學專業英語、國際貿易、稅法、經濟熱點專題講座等課程,特別為考研學生開設了經濟數學和考研經濟學輔導課程。設置此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專業的延伸和拓展,為畢業后的就業提供幫助。
(二)創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是經濟類專業必不可少的環節,以彌補理論教學的缺陷,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能盡快掌握崗位的要求,避免成為“理論上萬能,實踐上無知”的人。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課程內的實踐和課外集中的實踐。課程內的實踐主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讓學生上機操作或實地參觀模擬,具體有商科研究方法、投資經濟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證券投資分析等課程。課外集中的實踐又分為實踐必修課和實踐選修課。實踐必修課主要有經濟學專業綜合實驗,集中停課實踐兩周。跨專業綜合實驗,一周時間停課實踐,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共同進行模擬實驗,聯動起來完成某一項工作任務。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第六學期撰寫的學年論文、第七學期的八周畢業實習和第八學期的畢業論文。實踐選修課主要有統計分析軟件應用、會計模擬試驗、證券模擬實驗和稅收模擬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
(三)強化拓展訓練體系
拓展訓練是應用型經濟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展訓練既有海內的教學,也有海外的訓練。豐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體驗式的訓練,讓學生主動去感悟、體會、思考問題,培養其經濟學思維,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1.課內拓展模塊。創新創業理論、創新創業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課程是對大學生精神層面的引導,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客觀判斷,以積極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創新創業教育是對高校綜合改革的引領,通過此類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課外拓展模塊。(1)學術講座。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請一些資深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界的人士給學生做學術報告,如開展經濟學沙龍、諾獎經濟學系列講座、企業家進校園、優秀校友回校園等,通過講座讓學生更貼近生活、貼近經濟、了解經濟生活。
(2)各類學生項目。學校每年都設立人格養成、創新創業、挑戰杯等項目,且給予經費支持。學生自己組織5人左右的團隊,邀請1位教師任指導老師,選擇一個與社會貼近的主題進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讓學生通過項目走進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且掌握基本的研究范式,學會田野調查方法,讓學生熱愛科學研究。對做的優秀的項目,進一步去申請區級、國家級的相應項目,可以提升研究的層次,同時也可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3)學術競賽。學院組織一些競賽,讓學生們更加熱愛經濟學,提升運用理論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比如“經濟熱點大賽”、“經濟數學建模大賽”、“經濟學知識大賽”、“經濟案例大賽”。
(四)完善質量評價體系
對于應用型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應重視質量評價,具體來說要改變“期末考試定乾坤”,重視“過程管控 ”,增強學生成績評價的全面性。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50%,另外50%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具體通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參與課堂討論、分享學習體會、作業完成程度、出勤程度等來評定成績。這樣可以避免“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了就忘記”等弊端,不要為了“考試而考試”。要實現應用型經濟學人才的培養,必須改革現有的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建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2]潘晨光,何強.人才培養體系:從“h”型到“H”型[J].職業
技術教育,2009,(9).
[3]車承軍,蘇群.應用型人才培養: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責任
[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
[4]張士獻,李永平.本科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綜述[J].高教論壇,2010,(10).
[5]浦玉忠.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論地方高校學科生
態系統的構建[J].前沿,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