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近日,招商證券、光大證券和東方證券相繼公布了赴港上市進程,由于在弱市行情下選擇上市,募資金額出現了縮水,對于已在港上市的中資券商來說,估值僅有7倍,低于9倍市盈率的恒指。
盡管當前A股、港股均是弱市行情,并未影響內地券商赴港上市的熱情。
近日,招商證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赴港發行上市的申請。據其上市方案,H股發行規模將不超過擴大后總股本的15%,集資規模逾百億。
除了招商證券,去年年底就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光大證券進程也在加快,以及4月11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東方證券,未來“A+H”券商或將增加至7家,此前已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以及華泰證券實現兩地上市。
不過,由于近期股市低迷,轉戰港股的3家券商也“隨行就市” 縮減了募資額。招商證券H股集資總額據傳在150億~175億港元之間縮減了60%,光大證券縮減了40%,只有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
對于數據是否真實以及上市的時機,當事券商以“靜默期”為由未做回應,但業內人士分析,根據招股書顯示,3家券商均有提速海外業務的計劃,積極布局國際化或是其紛紛涌上港股的原因之一。
3家券商排隊上港股
此次在港股排隊的3家內地券商中,招商證券是體量最大的。截至2015年年底,招商證券總資產、凈資產在中資券商中分別排名第八和第九,凈利潤排名中資券商第七。
這家老牌券商在2009年A股上市以來,一直保持強勁發展。公開資料顯示,招商證券凈利潤由2013年的22.38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09.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1%。
對于目前的上市進程,招商證券方面對記者表示“尚不方便透露”。而此前已有報道稱,其將于今年6月底或7月初得以掛牌,公司方面未做回應。
光大證券的赴港上市啟動要更早一些,在去年11月底獲得中國證監會的核準,并于當年12月7日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但之后就一直沒有新進展的消息傳出。
直到近期,有消息人士透露,光大證券H股招股時間表已初步敲定,將于6月初在港交所進行上市聆訊,中旬路演,當月底掛牌。
此外,A股上市剛滿一年的東方證券也追趕著這波港股上市的潮流。4月中旬,東方證券公告稱,公司港股IPO申請已于4月8日收到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根據發行上市的時間安排,東方證券已于4月11日向港交所遞交了該次發行上市的申請。
融資額均大幅縮減
受A股年初暴跌影響,券商今年業績并不被看好。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證券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滑32.56%和43.25%。其中,招商證券凈利潤跌幅近62%至10.13億元,光大證券同比下滑同樣超過60%,首季度實現凈利5.91億元,東方證券下滑更為嚴重,一季度凈利潤4.23億元,同比下滑75.96%。
今年弱勢行情讓券商的行業估值受到影響,去年年中曾有報道稱,招商證券H股集資最多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但根據同業公司估算,招商證券此次集資總額在150億~175億港元之間。即使按照175億港元計算,與去年華泰證券募集額340億港元相比,仍然減少近一半。
無獨有偶,去年光大證券就啟動赴港上市時有媒體報道稱,其將集資25億美元(約195億港元),近日已有市場人士指出,光大證券此次募集資金減少了40%,只有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此外,接近東方證券方面人士稱,其融資金額同樣低于A股融資額,約80億港元。
今年赴港上市券商募資規模縮水已是板上釘釘,事實上,即使去年獲得高估值發行的華泰證券和廣發證券當前的日子也并不好過,目前均處于破發狀態。具體來看,華泰證券上市價在24.8港元,5月19日收報15.95港元,廣發證券上市價在18.85港元,5月19日收報16.74港元。而這些中資券商股的市盈率普遍都在7倍左右,比起恒指的9倍市盈率略低。
與 A股相比,目前“A+H”券商H股也存在折價,平均折價約20%左右。
那對于投資者來說,香港的券商股是否值得購買呢?
“目前在港上市的券商股估值還算合理,加上當前還有深港通、A股納入MSCI等預期,投資預期并不悲觀。”一位分析師稱。
國際化布局驅動
對于券商來講,此時并非內地券商赴港上市的最佳時機,但對于這些券商拓展海外業務有利。
招商證券招股書稱,公司集資所得擬用作發展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機構客戶服務及投資交易業務、拓展海外業務和提升業務及產品開發能力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內地4家券商登陸港股獲得融資并在國際化方面不斷取得實質進展,給招商證券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這也是招商證券急于赴港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2015年收購了新鴻基金融70%股權之后,光大證券同樣將香港作為推進國際化戰略的平臺,布局海外市場。東吳證券研究員丁文韜認為,收購新鴻基金融、首次在境外成功發行美元債,光大證券國際化戰略實施在加快。
對于當前海外業務仍然虧損的東方證券來講,在港股上市后,如何探索出適合的海外業務模式將成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