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號大老爺
說起在寒冷的天氣保持溫暖,鼠兔這種小型山地“居民”絕對是個中高手。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些抗寒高手們遇到了極大的沖擊——低海拔地區氣溫升高,它們不得不遷居到更加涼爽的高海拔低氧環境里繼續生活,而缺氧便是它們遭遇的頭號麻煩。
難道人類就一定不會在未來某一天遭遇到類似的事——空氣中的氧氣突然間全部消失了?這也是本文的前提條件。好了,讀者朋友們,建議在往下閱讀之前,首先深吸一口氣憋住,這樣可以獲得更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我開玩笑的,可別真去這么干)。
脆弱肉體
首先,氧氣在空氣中約占21%的體積。如果氧氣突然消失,空氣瞬間變得稀薄,我們首先會感到一陣耳鳴,搞不好鼓膜也會破裂。但這種外傷都不算什么,接下來我們將會體會到什么叫做絕望。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吸入的氧氣大部分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運輸到人體各個角落;小部分直接溶解到血液里。空氣中的氧氣一旦消失,我們雖然可以照常呼吸,但是再也沒有氧氣進入身體。
在生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氧分壓,指的是溶解于血液的氧產生的壓力。這個概念可以量化我們平時血液中的氧含量,但現在也沒什么用了,因為按照我們的假設,氧分壓很快就降為零:細胞活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這種由于吸入氣體中氧含量過低引起的缺氧,被稱為大氣性缺氧。
大腦是人體中最消耗氧氣的器官。人類大腦重量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但腦血流量卻占心輸出量的15% ,腦耗氧量占人體總耗氧量的23%。因此,大腦對缺氧最為敏感,幾分鐘內,除了會覺得窒息、呼吸障礙、耳鳴之外,還會引起頭痛、思維能力下降,表現在器質層面,就是腦血管擴張、腦細胞及腦間質水腫。完全缺氧5~8分鐘后,經過這些對大腦的不可逆損傷積累,你就將迎接昏迷甚至死亡。
生命熄火
如果我們把人體比作一部機器,氧氣對人的重要性也可以用能量變化來解釋。
人類一天到晚吃吃喝喝,所攝入的有機營養物質都需要在體內被利用,這個過程就是氧化,相當于汽車里面汽油的燃燒,只是沒有火焰。
氧氣是一種獲取電子能力很強的物質,有機物質的氧化分解本質上就是一種傳遞電子的行為。因此,這一過程會產生能量,就是氧化分解得來的能量。最終,能量以一種“能量分子貨幣”——三磷酸腺苷(ATP)的形式儲存起來,而氧氣和氫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水。
氧氣對于人類,以及所有需要有氧呼吸的生物的終極意義正在于此——從空氣中獲取這種氧化劑,維持能量的正常運轉。如果這種氧化過程不能繼續,那生命之光也就隨之黯淡。
災異蔓延
但是人類不會這么輕易地“狗帶”!
我們假定最能憋氣的一部分人活著爬到藥店、醫院,紛紛爭搶氧氣瓶和制氧機。一些工廠里的工人趕緊停工,掙扎著打開工業用氧猛吸,也不管有沒有雜質氣體,先活命再說。不管怎么樣,液氧罐現在要比黃金貴重多了。
因為空氣中氧含量下降,海洋和土壤中的氧氣可能會析出,補充被宇宙惡霸抽走的氣壓。人類也可能會犧牲電力,用電解法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來救急。工廠里的雙氧水等氧化物可以制取氧氣,或者把地殼里的氧化礦物質分解,把氧氣提取出來。當然,我們做這一切的前提是盡量降低耗氧量。
臭氧也開始拼命吸收紫外線,分解出氧氣,這也可能讓人類變得稍微好過一點點,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臭氧層的消失。缺少了這一層屏障,紫外線會長驅直入,給人類帶來皮膚灼傷、癌變和眼部疾病。
在人類忙碌的過程中,天已經變了顏色。由于缺少了氧氣分子,可以反射光線的粒子減少,這時的天空可能會變得像照片底片一樣——過于黑白分明。
一種循環
不過有個好消息是,由于其他需氧生命不懂得自行制造氧氣,所以會大量死亡。它們不會再跟我們爭氧了,此時可以產生氧氣的光合作用開始回升,盡管這個過程會非常緩慢。
我們不禁回憶起早期的地球,生命剛剛出現的年代。那時并沒有多少氧氣可言。一些原始單細胞生命開始利用太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產生一種廢物,那就是最初的氧氣。那時的氧氣對生命而言還是廢氣,甚至是有毒的致命廢氣。這些被生物排出來的氧氣還順帶擠走空氣中的甲烷,降低了溫室效應,把溫度變得適宜。
后來,一些細菌習慣了充滿廢氣的環境,覺得用有氧呼吸這種方式來進行生存會釋放出更多能量,這才有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
這是歷史的重演。在經歷這次氧氣突然失蹤的大災變后,我們只能期待,地球上這些數不勝數的生命可以盡快恢復氧氣含量,并且和之前一樣不高不低。當然這種期待聽起來實現的可能性真的不高。
TIPS
氧氣的歷史:幾個瞬間
距今45億年前 地球誕生。
距今34億年前,一些生命進化出光合作用的技能。但是這時的光合作用產物還不是氧氣。
距今24億年前,有一種光合作用途徑開始產生氧氣這種代謝產物。但由于氧氣要首先和地球上原本存在的許多物質反應(比如金屬和還原性物質反應),因此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并不高。
距今17億年前,大氣內氧氣濃度達到21%,一大批厭氧生物滅絕,大量好氧生物取而代之。
距今3億年前,由于氧氣充沛,石炭紀產生了一些巨型節肢動物,比如巨脈蜻蜓翼展可以達到0.8米。
公元79年,古羅馬最偉大的博物學者老普林尼造訪龐貝城附近的維蘇威火山,那場抹除龐貝城的火山爆發遮天蔽日,使老普林尼也一去不還。他也許是和龐貝人一樣,死于窒息和氣體中毒。
1775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命名了氧元素(oxygene),并揭示了是它在支持可燃物燃燒。
1795年,英國醫生托馬斯·貝多斯發明了可以用來治療的吸氧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