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劉亮亮++張玉娟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6;2.安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要稅收競爭、財政分權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文首先在Davoodi和Zou(1998)模型基礎上將環境污染強度和環境質量分別引入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討論了稅收競爭、財政分權與環境質量的長期動態關系,通過Hamilton函數得到了環境質量與稅收競爭、財政分權的顯式解,并通過求偏導數得到了稅收競爭、財政分權與環境質量的關系,結果發現稅收競爭、財政分權對環境質量均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然后,為了驗證理論結果在實際經濟中的適應性,利用中國2003-2012年30個省的面板數據,分析了稅收競爭、收入分權是否會顯著的影響環境污染,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發現稅收競爭、收入分權與環境污染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通過靜態和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回歸分析,發現稅收競爭和收入分權均會加劇環境污染程度,且這兩種面板數據模型得出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佐證了理論結果的正確性。同時在此研究基礎上引入稅收競爭與收入分權的交叉項,研究收入分權框架下的稅收競爭與環境污染的內在聯系,結果表明稅收競爭通過分權通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被加強,進一步驗證了命題1的正確性。此外,在實證研究中引入地區虛擬變量,對稅收競爭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區域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呈現區域性差異,在東部地區,稅收競爭有益于環境污染的改善,而在中、西部地區,稅收競爭卻加劇了環境污染。因此,為社會計劃者制定改善中國環境的政策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內生增長;稅收競爭;收入分權;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F8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4-000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01
近年來對環境污染相關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也使得這一問題再度趨熱。環境污染問題影響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尤其是現階段的霧霾天氣已經嚴重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中國的財政體制改革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分權的過程,中央政府賦予地區政府的更多的財政自主權使得地方政府過分追求功績而招商引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放松了對環境的監管。所以深入探究影響環境污染的內在機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針對地方政府競爭對環境污染作用的研究較多,如,國外學者Beeker和Lindsay研究認為地方政府間的策略性行為是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1]。Wilson[2]和Raushcer[3]研究認為地方政府在競爭中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與收入增加,可能會采取降低稅負或放松環境監管與治理的行為。Chirinko和Wilson研究認為地方政府針對不同類型的污染會采取“騎蹺蹺板”策略(不同的污染治理策略)[4]。國內學者崔亞飛和劉小川利用中國1998-200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地方政府在稅收競爭中對廢水和固體廢物進行了嚴格的治理,對二氧化硫排放反而放松了監管與治理[5]。劉潔和李文利用中國2000-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稅負降低促進了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及工業廢棄物等環境污染排放量的增加,而地方政府實施寬松的環境政策改善了工業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問題,卻增加了工業廢水排放量[6]。張宏翔等利用中國2005-2012 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競爭傾向于加劇廢氣和廢水的排放,傾向于改善固體廢物的環境問題[7]。
關于財政分權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統計方法的不同都使得研究結論呈現多元化。一方面學者研究發現提高分權程度會使得環境污染加劇,如,Sigman利用全球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分權對水污染具有正向影響[8]。張克中等利用中國1998-2008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對財政分權對環境污染(碳排放)
①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分權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9]。俞雅乖利用中國2001-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分權對環境污染水平具有正向影響[10]。另一方面少數學者認為分權程度的提高不會加劇環境污染,反而改善環境,如,Millimet研究認為財政分權對環境污染具有負向影響[11]。薛剛和潘孝珍利用中國1998-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支出分權對污染排放規模具有負向影響,財政收入分權對污染排放規模的影響不一[12]。譚志雄和張陽陽利用中國1994-2012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分權對污染排放具有負向影響[13]。
本文創新地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研究稅收競爭、財政分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探究影響環境污染的內在機制。與已有文獻不同的是:首先在內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構建出稅收競爭、財政分權作用于環境質量的理論框架;其次同時關注稅收競爭、收入分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然后將收入分權作為一種通道考慮,研究分權通道下,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最后將總體劃分為東、中、西部①三個地區,研究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區域差異性。
賀俊等:稅收競爭、收入分權與中國環境污染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4期2理論模型
本文在Davoodi和Zou[14]模型的基礎上,將環境污染強度、環境質量分別引入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構造出財政分權、稅收競爭作用于環境質量的理論框架。
2.1生產函數
生產函數由四部分要素構成,分別為物質資本存量k、中央政府政府財政支出f、地方政府財政支出s以及環境污染強度z。生產函數滿足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形式,則產出水平y為:
y=f(k,f,s,z)=Akαfβsγz(1)
其中,A表示技術進步率;α+β+γ=1,z∈[0,1]。
2.2消費者行為
設u為折現總效用,u(ct,et)為福利的瞬時效用函數,ct表示t期代表性家庭的人均消費。ρ表示時間偏好率。e表示環境質量。消費者在自身的和政府給定的預算約束以及環境約束下選擇它的消費路徑來使得貼現效應極大化,則最大化效用函數為:
Ω=∫∞0e-ρtu(ct,et)dt(2)
其中,u(c,e)=c1-σ11-σ-(-e)1+ω-111+ω,σ表示相對風險規避系數,ω表示環境意識參數。
代表性消費者的預算約束就是稅后收入都用來消費和積累,即:
k·=(1-τ)y-c-(δ+n)k(3)
其中,τ表示稅率,δ表示資本折舊率,n表示人口增長率。
根據Aghion和Howitt[15]的研究,環境質量e用實際環境質量與上限值之差來表示,則環境質量變化的動態方程為:
e·=-yzψ-θe(4)
其中,θ表示可能的最大再生速度,ψ表示污染程度指數。
2.3政府行為
政府達到收支平衡,預算約束為:
g=τy=τAkαfβsγz(5)
其中,g表示財政總支出,g=f+s。
2.4競爭性均衡求解
考慮以上因素,建立在人均消費水平c上的代表性消費者的決策問題是一個動態最優化問題,則最優化增長問題為:
max∫+∞0u(ct,et)e-ρtdt
k·=(1-τ)y-c-(δ+n)k
e·=-yzψ-θe(6)
對式(6)構造Hamilton泛函:
H=u(c,e)+λ[(1-τ)y-c-(δ+n)k]+μ(-yzψ-θe)(7)
在式(7)中,λ和μ表示Hamilton乘子。由最優化的一階條件得:
H1c=0,H1z=0,H1k=ρλ-λ·(8)
綜合以上式(1)、(5)以及(8),最終可求得在均衡路徑上的經濟增長率為:
gc=c·1c=11σ(1-τ)α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11αψ1ψ+1-δ-n-ρ
(9)
由式(4)可得:
e·1e=-yzψ1e-θ(10)
在均衡平衡路徑上有c·1c=e·1e,由式(9)和(10)可得:
e=-σ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ψ+11αk1(1-τ)α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11αψ1ψ+1-δ-n-ρ-θσ
)
由式(11)可知,本文已構建出宏觀稅率τ、財政分權s/g作用于環境質量的理論框架。
2.5主要結論
對式(11)求關于s/g的偏導數,發現e/(s/g)<0,表示財政分權程度越高,環境污染程度越高。高財政分權,地方政府具有較強的財政自主性,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而偏向于能帶來高GDP的項目。這歸根到底是我國政治晉升機制的問題,在職官員往往為了自己的良好功績而一味的追求GDP的快速增長,這樣財政支出會更加偏向于對基本建設的投入,從而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這就擠壓對教育、醫療、環保等公共服務的投入。GDP高速增長的背后代價就是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環境惡化等。
對式(11)求關于τ的偏導數,發現e/τ<0,表示稅收競爭程度越高,環境污染程度越高(當前主流衡量政府稅收競爭的指標為宏觀稅率)。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手段使本地區的財政收支平衡,甚至實現財政盈余,同時也發展了本地區的經濟。招商引資最直接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減輕稅負,一方面部分政府為了吸引項目落戶,在和其他地方政府的競爭中勝出,而采取了過多過濫的優惠政策,加劇了政府間的惡性競爭,擾亂和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新企業入駐本地區,他們放松了環境監管,導致環境惡化。
在上述兩個結論成立的條件下,本文給出命題1:透過收入分權通道,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被加強。
為了驗證理論結論在實際經濟中的適應性,并驗證命題1的正確性,本文將從經驗研究的角度來探討稅收競爭、財政分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及作用機制。
3經驗研究
3.1模型設定
為了驗證理論結論的正確性,本文以環境污染綜合指標為因變量,以稅收競爭強度和收入分權為自變量。具體的計量模型如下:
envit=α0+α1taxcompeit+α2fdit+∑51k=1βkxkit+εit(12)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不僅研究稅收競爭、收入分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還深入探究通過收入分權通道,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是否改變。因此,本文引入稅收競爭與收入分權的交叉項,研究分權通道是否會改變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調整后的計量模型為:
其中,下標i代表省份,t代表時間,α0,α1,α2,βk為模型系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
3.2數據來源和變量說明
本文的面板數據包括除西藏自治區以外的30個省市2003年至2012年的環境污染指標、稅收競爭指標、收入分權指標、實際人均GDP增長率、貿易開放水平、城鎮化水平以及環境規制的歷史數據(因為西藏的部分指標難以獲得原始數據)。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國家數據庫和中宏數據庫公布的年度數據。
核心變量:環境污染綜合指標(env),沿用譚志雄和張陽陽[13]構建的環境污染排放綜合指數,具體為以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基本數據,通過熵值法計算得到的環境污染綜合指數;收入分權指標(fd),采用賀俊和吳照[16]對其的測算方法,用各省人均預算內本級財政收入與(人均預算內本級財政收入+人均預算內中央本級財政收入)之比表示;稅收競爭強度指標(taxcompe),現階段我國各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策略主要體現為稅率競爭,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稅收優惠來降低地區的實際稅負,從而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而準確衡量各地區稅收優惠的關鍵在于測算資本有效稅率。因此沿用王佳杰等[17]衡量稅收競爭強度的方法,具體為全國的資本有效稅率與地方的資本有效稅率之差衡量各個地區的稅收優惠程度,其中資本收入有效稅率=資本征稅/資本收入,資本收入=資本征稅+營業盈余。
xit表示影響環境污染的一些控制變量,具體包括:貿易開放水平(open):用各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表示;城鎮化水平(urban):用各省城鎮就業人數與全部就業人數之比表示;環境規制(rug):用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完成額占GDP之比表示;市場化水平(market),用各省當年非國有企業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表示;經濟增長率(grpcgdp):用各省當年和其后3年的人均實際GDP 增長率的平均值表示。
3.3單位根檢驗
本文選用ADF檢驗來確定核心變量的平穩性。觀察ADF統計值所對應的P值,以此判斷變量是否平穩。判斷標準為:當P<1%時,拒絕序列式是非平穩的假設,因此變量是平穩的;反之,變量是非平穩的。具體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
Test
resultsD(env)1-18481 81(0,0,0)10000 01平穩D(fd)1-17134 21(0,0,0)10000 01平穩D(taxcompe)1-15897 71(0,0,1)10000 01平穩注:檢驗形式中的c和t表示帶有常數項和趨勢項;k表示滯后階數,滯后期 k 的選擇標準是以AIC和SC值最小為準則。
35稅收競爭、收入分權與環境污染
由于模型2和4使用的是面板數據,需要先對實證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以確定回歸檢驗采用的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表2所示的模型2和4中Prob(H)均小于1%,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式(12)和(13)。模型1和3的估計結果中的二階序列Arellanobond對應的p值均大于10%,拒絕二階序列相關假設,因此說明回歸不存在高階序列相關性。回歸結果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為10%情況下,除模型2中的市場化水平系數外,其他系數均能夠通過系數顯著性檢驗,此時F統計量對應的P值均小于顯著水平為10%,說明回歸模型也是顯著的。模型2和4是基于靜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的實證研究,與模型1和3的動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顯示各經濟變量回歸系數符號一致,系數稍有差異。具體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估計結果,無論是模型1、2還是3和4,反映稅收競爭強度的稅收優惠指標的回歸系數均為正,表明地方政府在通過各類稅收優惠降低實際稅負來招商引資,放松了環境監管,從而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收入分權對環境污染表現為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收入分權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越強(李鼎和趙文哲[18]),地方政府為了
更多的財政收入而偏向于“GDP至上”的項目,擠壓了政府對環保等公共服務的投入,忽視了環境治理,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收入分權與稅收競爭的交叉項對環境污染表現為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稅收競爭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執行降低實際稅負的優惠政策,以至于對環境放松了監管,加之收入分權高的地區,財政收入自主度高,地方政府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選擇能給自己帶來高收益的項目,所以說收入分權強化了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正向作用,換句話說透過收入分權通道,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被加強。這一結果佐證了命題1的正確性。
繼續觀察控制變量可知:貿易開放水平open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原因可能是貿易開放度通過技術外溢效應提高了技術水平和要素生產率,從而影響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最終降低了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城鎮化水平urban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原因可能是在城鎮化進程中,能源消費過快、機動車數量增加過快和使用頻率過高、城市建設步伐過快,在這些過程中均產生環境污染物。環境規制rug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對環境規制的嚴厲使得本轄區企業的排污成本加大,促使他們使用先進的技術和清潔能源,從而降低了環境污染。市場化水平market的回歸系數為正,原因可能是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資源的消耗量過大,從而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經濟增長率grpcgdp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環境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
36區域稅收競爭與環境污染
本文在回歸模型中引入地區虛擬變量(DumE、DumM、DumW)來探究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區域性差異,分別用虛擬變量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省份賦值1,對其他省份賦值0,這樣,東、中、西部省份所對應的地理位置差異虛擬變量向量為(1,0,0)、(0,1,0)、(0,0,1)。具體的計量模型為:
表3所示的模型5、6和7中Prob(Hausman)均小于1%,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式(14)。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估計結果,無論是包含所有控制變量還是剔除部分控制變量,東部地區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表現為顯著的負向影響,中西部地區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表現為正向影響。其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實力相對有限,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是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來提振本地區的經濟,這樣可能會降低環境保護的門檻,放松環境監管,從而會加劇環境惡化。而東部地區也會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實際稅負來招商引資,使得本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但是一方面東部地區本身具有優越的經濟實力,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環境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富裕地區居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迫使地方政府有足夠的動力去治理環境污染,所以說東部地區稅收競爭不會加劇環境的污染,反而有益于環境的改善。
4結論與建議
本文首先在內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推導出稅收競爭、財政分權作用于環境污染的理論框架,理論分析收入分權、稅收競爭與環境污染的聯系。然后,為了驗證理論結論在實際經濟中的適應性,利用中國2003-2012年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表現顯著的正向影響;收入分權對環境污染表現顯著的正向影響;稅收競爭通過收入分權通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被加強;稅收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呈現區域性差異,東部地區稅收競爭有益于環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區稅收競爭卻加劇了環境污染。
根據經驗研究得出的結論,本文提出如下三點政策建議:第一,財稅手段與行政手段并行。利用財稅手段引導企業治理污染的同時,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稅收競爭行為應予以行政上的制度規范。第二,完善我國的分權體制。從收入分權與環境污染的正向關系來看,未來應適當合理的分權,不斷的調整和優化中央政府賦予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使其能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第三,中、西部地區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控制。中央政府應引導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將政府支出偏向于環保支出,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中、西部地區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提振本轄區的經濟,而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編輯:劉呈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ecker E, Lindsay C M. Does the Government Free Ride?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4, 37(1):277-296.
[2]Wilson J D. Theories of Tax Competition [J].National Tax Journal, 1999, 52(2):269-304.
[3]Rauscher M. Economic Growth and Tax Competition Leviathans [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5, 12(4):457-474.
[4]Chirinko R S, Wilson D J. Tax Competition Among US States: Racing to the Bottom or Riding on a Seesaw? [R]. San Francisco: Federal Reserve Bank, 2011.
[5]崔亞飛,劉小川.中國省級稅收競爭與環境污染:基于1998-2006年面板數據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0, 36(4):46-55. [Cui Yafei, Liu Xiaochuan. Provincial Tax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06 in China [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36(4):46-55.]
[6]劉潔,李文. 中國環境污染與地方政府稅收競爭: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4):81-88. [Li Jie, Li W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ax Competition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4):81-88.]
[7]張宏翔,張寧川,匡素帛. 政府競爭與分權通道的交互作用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J].統計研究, 2015, 32(6):74-80. [Zhang Hongxiang, Zhang Ningchuan, Kuang Subo. Research on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Channe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J].Statistical Research,2015, 32(6):74-80.]
[8]Sigman H.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R]. Cambridge:NBER,2009.
[9]張克中,王娟,崔小勇. 財政分權與環境污染:碳排放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1,(10):65-75. [Zhang Kezhong, Wang Juan, Cui Xiaoyong.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 (10):65-75.]
[10]俞雅乖. 我國財政分權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及其地區特性分析[J].經濟學家,2013,(9):60-67. [Yu Yagua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J].Economist, 2013, (9):60-67.]
[11]Millimet D L. Assessing the Empiric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3,43(4):711-733.
[12]薛剛,潘孝珍. 財政分權對中國環境污染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 22(1):77-83. [Xue Gang, Pang Xiaozh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 22(1):77-83.]
[13]譚志雄,張陽陽. 財政分權與環境污染關系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4):110-117. [Tan Zhixiong, Zhang Yangya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4):110-117.]
[14]Davoodi H, Zou 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 Country Study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8, 43(2):244-257.
[15]Aghion P,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8:136-150.
[16]賀俊,吳照. 財政分權、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當代財經,2013,(5):27-38. [He Jun, Wu Zhaoy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e [J].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2013, (5):27-38.]
[17]王佳杰,童錦治,李星. 稅收競爭、財政支出壓力與地方非稅收入增長[J].財貿經濟,2014,(5):27-38.[Wang Jiajie, Tong Jinzhi, Liu Xing.Tax Competition, Fiscal Pressure and the Nontax Revenue Expa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s[J].Finance & Trade Economics,2014,(5):27-38.]
[18]李鼎,趙文哲.財政分權與公共教育投入的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4):207-213.[Li Ding, Zhao Wenzhe. Research 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Investment in Education[J].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3,(4):207-213.]
[19]吳健.從美國環境稅收體系看稅收與環境保護[J].環境保護,2013,(11):74-76.[Wu Jia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Taxation System[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11):74-76.]
[20]張曉瑩.環境規制對中國污染產業貿易競爭力影響機理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3):28-45.[Zhang Xiaoying.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ollution Industrie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5,(3):38-45.]
[21]任雅娟.以經濟手段推動實現節能減排: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優化策略[J].環境保護,2013,(12):46-47.[Ren yajuan. To Realiz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ith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Environmental Taxation Preferential Polic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12):46-47.]
[22]鄧玉萍,許和連.外商直接投資、地方政府競爭與環境污染:基于財政分權視角的經驗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7):155-163.[Deng Yuping, Xu Heli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7):155-163.]
Tax Competition,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E Jun1LIU Liangliang1ZHANG Yuju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competiti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lways the focus of academia.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t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to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utility function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Davoodi and Zou (1998) model, discusses the longterm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competiti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btains the explicit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ax competiti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by Hamilton function, and ob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competiti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y calculating the partial derivative. We find that tax competition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n,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 real economy, this paper uses Chinas 30 provinces data from 2003 to 2012 to analyze whether tax competition and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ffect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we find that there i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competition,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rough the unit root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 namely, they have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nd we find that tax competition and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ggrav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gree, and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se two panel data model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throug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providing further corroboration for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teraction terms of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study inner link of tax compet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based on those researc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pact of tax competi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en strengthened by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channel, providing corroboration for the correctness of proposition 1.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rea dummy variables into the empirical study to analyze for regional difference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tax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tax competi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sents a regional difference, tax competition can amelior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gree in the eastern regions, and tax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ocial planner to formulate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endogenous growth; tax competition;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 第26卷 第4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6 No.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