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胡欣

最近召開的“中國輸液安全專家共識定稿會”上,專家指出,輸液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的問題應引起公眾重視,并呼吁設“輸液安全日”。
目前,我國感冒輸液是常有的事情,每到流感高發期,醫院就出現不少主動向醫生提出輸液要求的患者,“吊瓶森林”一度成為我國一些醫院的“風景線”。近年國家發改委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輸液使用量高達104億瓶,相當于人均每年消耗輸液8瓶,遠高于國際上人均2.5~3.5瓶的平均水平。
那么,感冒真的需要輸液嗎?輸液的療效是否優于其他給藥方式?哪些原因影響輸液安全?輸液又存在哪些風險?如何避免或減少輸液風險?
感冒需要輸液嗎?
輸液治療是將大量的無菌溶液或藥物直接輸入靜脈的治療方法,是臨床治療重病和搶救的重要措施。然而,絕不能不分疾病的輕重,盲目采用輸液的治療形式。
輸液可補充患者的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維持血壓,可用于治療大出血、休克、嚴重燒傷的病人;可糾正水、電解質失調,維持酸堿平衡,可用于治療劇烈惡心、嘔吐、嚴重腹瀉的病人;可補充營養,供給能量,用于不能經口進食的病人、吞咽困難及胃腸吸收障礙的病人;可輸入藥物,用于治療嚴重感染、水腫等病人。
但是感冒發燒多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是不需要輸液治療的,對于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藥物,輸入抗菌素不僅不能治療感冒,可能帶來許多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耳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血液毒、神經毒、免疫毒、肺毒性、眼毒性、胃腸毒、生殖毒,甚至過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同時還會導致細菌耐藥的發生,真正需要使用時而無效,因此普通感冒,一般不必輸液治療,除非患者伴有其他嚴重的疾病。
輸液療效更好嗎?
當口服或肌肉注射給藥時,藥物吸收相對較慢,起效自然也就慢;而輸液可直接進入血液,可使藥物快速到達病患部位并發揮作用,同時可避免肝臟對藥物的“破壞”,使藥物具有較高的“利用率”。
但是輸液治療也存在著嚴重弊端,輸入體內的液體中都含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當這些微粒進入血液后會長時間的在體內“游走”,可隨著血液“旅游”全身,堵塞毛細血管,甚至引起血栓。同時,起效快伴隨的副作用發生也快,而且更嚴重。盲目輸液治療弊大于利,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多次告誡“能口服的不注射”。
哪些原因影響輸液安全?
影響輸液安全的因素眾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幾方面:
輸液反應
廣義上包括最常見的致熱源反應(發熱反應)、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血清樣反應)、循環負荷過重(心力衰竭、肺水腫)、空氣栓塞、血管迷走性暈厥(暈針)、靜脈炎(化學性、感染性)、菌血癥或敗血癥等。輸液器材質質量差或操作不當都可輸液反應。
不溶性微粒
常見的不溶性微粒有玻屑、橡膠粒、淀粉、纖維、晶粒、塵埃等。生產過程采用的注射用水、藥物與添加劑、內包材、環境污染等都可能含有這些不溶性微粒。微粒隨輸液“混入”血液,進入人體可堵塞毛細血管,存在嚴重的、持久的風險。
醫源性因素
因“化藥水”選擇不當、溶解方法不妥、多種藥物同瓶輸注、中西藥隨意混合、輸液速度不適宜、護理操作有誤等問題會導致藥液出現渾濁、變色、結晶等現象。
患者因素
體質差、免疫力低的患者,如兒童、老年人、孕產婦、感染患者更易發生輸液反應。
其他因素
環境、溫度、空氣均是輸液反應發生的影響因素。
輸液不良反應有哪些?
發熱反應
輸注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發冷、寒戰、發熱,嚴重者體溫可達40℃,伴有惡心、心悸、嘔吐等全身癥狀。
靜脈炎
長期輸注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長期靜脈留置針輸液,引起局部靜脈壁發生炎癥反應,處理不當易產生全身或局部感染;
急性肺水腫
藥物過量或滴注過快,易造成循環負荷過重或電解質失衡。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
空氣栓塞
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輸液管連接不緊,加壓輸液,輸血及輸液時無人看守導致液體輸完未及時換藥或拔針使空氣進入靜脈等都是可能引起空氣栓塞的因素,可導致患者呼吸困難、紫紺,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醫源性疾病的增多
輸液增加了感染性疾病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艾滋病的傳播機會。
如何降低輸液風險?
要想降低輸液風險,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全方位的加強輸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確保藥品質量是前提,藥品生產廠家要嚴格控制藥品生產過程;衛生機構要出臺相關指南,為醫務人員提供參考依據,預計今年5月份頒布的《中國輸液安全專家共識》就是很好的材料,醫療機構可以此材料為依據對臨床醫生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濫用輸液的弊端;同時還可為患者進行科普教育。
其次,患者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識,應到正規醫院進行輸液;過敏體質者要提前告知醫務人員。
最重要的是醫務人員要加強責任感和業務能力:醫生應熟練掌握輸液適應證和禁忌證,處方時做到“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輸液”,降低輸液率。
護士輸液前應仔細檢查輸液器具,嚴格遵守操作規范進行配液、加藥,藥物一般應現配現用或盡快使用,同時要加大輸液中巡查力度,特別是第一次輸液時,嚴密觀察過敏反應,同時控制好滴速并隨時觀察患者有無出現異常反應,一旦出現輸液反應,應立即停止輸液,快速進入救治程序。
輸液治療已成為臨床藥物治療重要的給藥形式之一,利弊與共,提倡合理使用才能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也不能因噎廢食。只有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給藥原則,正確認識輸液、合理使用輸液、加強臨床輸液管理,才能提高臨床藥物治療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胡欣,北京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主任藥師,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北京市社區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社區衛生協會臨床用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用藥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調劑學組副組長,北京執業藥師協會理事,國家新藥審評專家,中國藥物評價和ADR監測中心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