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2013年8月21日,北碚區蔡家崗鎮燈塔村沙坡社,午后陽光炙烤著大地。
往常這個時間點,村民劉維建早已躺到涼椅上午休了。
這天,他卻不停地在屋內來回踱步,煙抽了一支又一支。
“剛才村里張榜公告,沙坡社要征地拆遷,我家也在其中。”劉維建說。
對于鄰村的征地糾紛,劉維建早有耳聞。
如今,自己也面臨征地拆遷了,會不會也碰到煩心事?
征地困局
很快,同村村民劉興平找到劉維建。
“你說鎮政府會不會把我們的房子面積給量少了?”劉興平說,“聽說以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就算只少一平方米,對我們也是一筆大損失。”
聞言,劉維建心揪得更緊了。
征地公告貼出來不久,這樣的擔憂就彌漫開來。
這成了蔡家崗鎮開展拆遷工作的一大阻礙。
“傳統的拆遷丈量工作使用精度不高的皮尺,手工操作容易存在誤差。加之鄉鄰之間搞征地,還受人情關系的影響,容易出現‘人情尺‘彈簧尺等情況,導致部分群眾對拆遷工作不信任。”蔡家崗鎮黨委書記李均說,除此之外,征地監督往往由本地相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導致監督力度不足。在清理、丈量數據公示階段,也存在查漏補缺環節數據增減不透明,以及征拆過程中固化信息不完備、全程留痕可進行信息回溯的程序不完善等問題。
難題成堆,蔡家崗征地拆遷工作陷入了困局。
“蔡家崗作為兩江新區蔡家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征地拆遷是全鎮的中心工作之一。如果不能取得群眾信任,征地工作將會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李均說。
為破解困局,蔡家崗針對問題開展調研,制訂了“陽光征地”機制。
“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陽光征地就是要公平、公開、公正地對待每一位拆遷戶,確保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李均說。
第三方清理
2014年8月25日,征地測量的日子到了,劉維建早早起床,在家門口等候著。
他的心情有些忐忑。
兩個月前,村里召開了拆遷動員大會,出席的鎮政府干部宣布了“陽光征地”政策,并對拆遷戶的房屋產權情況進行了拍照取證。
盡管如此,劉維建心里還是沒底。
早上9點,征地拆遷一組組長顧全明帶領一隊人來到劉維建家。
其中有三人,身穿統一工作服,手提神秘黑色箱子。
正當劉維建猜測他們的身份時,接下來的一幕讓他傻了眼。
只見三名工作人員打開黑色手提箱,取出筆記本電腦和一大堆測量儀器,三兩下忙活,一個簡易工作室就搭建起來。
“用這些東西測房子面積?”劉維建心里開始嘀咕。
原來,為避免房屋測量中出現誤差及“人情尺”“關系尺”等問題,蔡家崗引入了第三方機構——重慶市勘測院北碚分院進行外業清理。
“不讓鎮村干部拉尺子、量房子,可以有效避免征拆過程中鎮村干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李均堅定地說道。
“我們與蔡家崗建立合作機制后,立即成立了兩支專業小組,選用全站儀、測距儀等先進儀器,堅持同一批人員、同一批設備、同一個標準用到底,現場繪圖測算面積,保障拆遷戶的利益不受損失。”重慶勘測院北碚分院副院長袁軼說。
在劉維建家里,三名工作人員搭建好工作臺后,在顧全明的指引下忙活開來。
三方監督
測量員向之新繞著正房轉了一圈,又看了看旁邊的彩鋼棚。
“彩鋼棚異形結構較多,先從彩鋼棚開始。”向之新說。
說著,向之新拿著測量儀向彩鋼棚走去。
“彩鋼棚主長11.27米,側寬4.94米。”向之新一邊測量一邊報數。
記錄員童鑫記錄好數據后,繪圖員田元偉則根據數據用電腦立即進行繪圖。
整個過程在數十雙眼睛注視下進行,其中不僅有沙坡社的村民,還有專程前來監督的“三方代表”。
原來,以前的征地丈量,都是由拆遷工作人員和房主一起進行,很少接受外界群眾監督,受人情關系影響,容易出現“彈簧尺”等情況,群眾對此頗有怨言。
“為杜絕這一現象,蔡家崗鎮邀請群眾代表、人大代表以及紀檢干部共同參與監督測量,以確保測量程序和數據真實有效。”李均說。
在劉維建家,向之新量到哪里,代表就跟到哪里。
測量進行到一半時,向之新卻被叫停了。
“怎么不量了?”劉維建不解地問。
“這塊彩鋼棚頂蓋垮塌有一段時間了,按標準不能計算進補償面積。”燈塔街社區人大代表劉運平說。
“這里是我自己掏錢建的,怎么不能算面積?”劉維建反問。
“你可以看一看當時留檔取證的照片和規定文件,里面有清楚的解釋。”蔡家崗鎮黨委紀檢委員銀亮說。
“其他村子也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執行的,不能壞了規矩。”群眾代表劉青模說道。
“那你們能一個標準啃到底嗎?我要看看你們怎么給其他人量的。”劉維建提出要求。
接下來幾天,劉維建作為群眾代表,跟著拆遷組到其他拆遷戶家里查看情況。
在確認標準一致后,劉維建才在征地調查登記表上簽了字。
通過三方監督,蔡家崗鎮98%的拆遷戶順利完成了測量工作。
信息回溯
2016年4月初,蔡家崗鎮征地實施辦公室遇到了一件事。
石井村萬家田坎社村民馮云才找上了門,要求翻查測量記錄。
2013年,由于規劃道路建設,馮云才的養殖場被政府征地拆遷。
“我總覺得面積量少了,想查看當時的測量記錄。”馮云才提出了要求。
“都這么久了,當時為什么沒有提出來?”辦公室主任肖波問道。
“當時沒想明白,你們公示時間太短了,現在我想再查查看。”
聞言,肖波爽快地答應了,把馮云才領到電腦前。
“要在以前啊,材料被調來調去,你這事兒還真不好辦,現在就方便多了。”肖波打開蔡家崗鎮征地信息平臺,調出了馮云才家的拆遷測量和補償信息。
“你的所有材料信息全在這里,你自個兒核對一下。”肖波說。
馮云才盯著電腦屏幕,不停地翻看拆遷取證存檔的照片,房屋測量數據和補償信息。
幾番核實下來,他終于打消了顧慮。
在以前,不少群眾因為繁瑣的核查程序而對政府抱有不滿。
“建立蔡家崗鎮征地信息平臺的一大初衷,就是方便群眾復核數據。同時信息平臺從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四個方面鎖定征地信息、固化征地數據,還可以從源頭上起到預防職務犯罪的作用。”肖波說。
目前,蔡家崗鎮正在持續完善信息平臺的建設,并建立實時反應機制。
“以后,像劉維建這樣的拆遷戶,從發布征地公告開始,每個階段的工作情況都會及時錄入信息平臺,屆時信息回溯將更加簡捷。”肖波說。
隨著陽光征地機制的持續推行,蔡家崗鎮各村征地丈量張榜公示后的一個月內,安置協議簽訂率達到了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