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張萬盈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前一陣子,一首名曰《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的流行歌曲刷爆網絡。
一場關于“茍且VS詩和遠方”的人生論戰,也成為歌曲擁泵和異議者交鋒的辯題——
“擁泵們”坦言,才聽幾句歌詞就感動得“淚流滿面”。
異議者卻表示,“詩和遠方”是“一碗熱騰騰的雞湯”,他們“拒絕喝下”。
論戰場外,同時也有第三種聲音在說:現實生活和“詩和遠方”注定只能對立?生活,究竟能不能吟詠著“詩”,到達“遠方”?
關于茍且
▲“茍且”,究竟作何理解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歌曲,靈感來源于作者高曉松母親對自己的一句教誨:“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高媽媽一直教育兒子,不要被功利所累,只讀詩,創作,走天涯就好,“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如今,高曉松雖然事業有成,但是卻堅決不買房子。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么多年里,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尺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在《不買房,買夢想》一書中,高曉松如是說。
如此看來,相對于“詩和遠方”,“茍且”可以被理解為“只顧眼前,得過且過”或者“隨便馬虎,敷衍了事”,以至于“茍且偷安”。
●茍且從何而來
【觀點】
“茍且”源于人們對物質的緊張感
【例證】
2013年,在一線城市做教師的李瑜開始寫日記。
“我哈欠連天,沒有胃口,脾氣暴躁,沒精打采,就像一臺生產機器。”
有一天,她突然想逃離這一切。
“我想去川藏,想去南昆山,想留在某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她找到家人鄭重商量。
家人問她旅途的花費從何而來時,她回答“積蓄”。
“那么到積蓄花光的那一天呢?”
李瑜沉默不語。
熱情消散后,李瑜不得不冷靜下來思考。
“是呀,有勇氣沒有資產,飛向遠方的翅膀也是不全的。”她忽然若有所悟,“我是一個匆忙的都市人,我享受著繁華,卻也依賴著繁華。”
【點睛】
生活的最基本層面,是要保證人的生理存在,就是要“活著”。
“活著”之后,才能講“生活”。
物質的緊迫,往往會孕育恐懼、焦慮、懷疑和逃離。當你支撐不起“歸去來兮”所需的成本之時,能夠踐行的也只有與生活和解,并找尋幫助自己從這“茍且”之中通往詩與遠方的路。
沒有腳下,就沒有遠方。沒有面包,饑腸的咕嚕聲終會蓋過詩吟。
●是生活的茍且,還是你我的茍且?
【觀點】
“茍且”只是人個體的一種選擇
【例證】
當夢想經反復的淘洗,過濾,只剩下漿水般的現實,我們總不禁感嘆:“還有比這更茍且的日子嗎?”
但是,人終究是不能脫離當下所處的生活的。
李叔同晚年時,青燈古佛,只以窩頭糙米為食。
但他仍一絲不茍地雙手捧食,端敬莊嚴。
在“粗糙”的現實中,李叔同選擇了絲毫不茍且的生活態度,而現代人可能又有另一種選擇。
在一家房產公司工作的肖波,總是被安排去參加各種飯局。
“那不是帶著果腹目的的飯局,只是一種迎合和應酬。”酒桌上,肖波一杯杯往嘴里倒酒。
在旁人看來,他只是澆灌自己的工資罷了——這,自然淪為茍且一流。
或許沒人知道,肖波在生活中摸爬滾打,卻堅守著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目標都不同,我想在五年內買套房子,把父母接過來。”
【點睛】
能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坦然面對“茍且”愿意搏一個未來——這時,所謂的“茍且”就成為“詩和遠方”的階梯,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臥薪嘗膽”。
在這種信念支撐下的“茍且”,又何嘗不能接受?
關于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究竟是什么
不同的人對“詩”的理解不同,對“遠方”的定義也不同。
很多時候,“詩和遠方”也只是人們矯情的鸚鵡學舌而已,最終淪為“空想”。
其實,“詩和遠方”是因人而異,具有心靈自由的特性的。
美國電影《燃情歲月》里有這樣一句旁白:一個人如果遵照他的內心去活著,他要么成為一個瘋子,要么成為一個傳奇。
成為傳奇很難,成為瘋子也很難。
在追求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我們卻可以到達心靈的深處。
所以,“詩”就是我們最本真的意志,“遠方”應該是始于足下的歸處。
“詩和遠方”的問題,也就是心靈住在何處的問題。
●如何面對詩和遠方
【觀點】
莫讓“詩和遠方”成為一種矯情
【例證】
在大學學心理學的顧少強,畢業后做了河南省實驗中學的心理教師。
轉眼間11年過去,她就像從街頭看到了巷尾:青年教師、中年教師,將來是退休的老教師,就那樣結束一生。
2015年,顧少強心里突然一陣慌亂,“我應該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吧?”
4月13日,顧少強隨心寫下十字辭職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沒想到的是,辭職信迅速走紅網絡,被稱為“最具情懷辭職信”。
一夜之間,有人給她打電話要資助她去環游世界;有個島國的總理邀請她去談如何促進島國的旅游發展;還有一個網絡游戲叫她代言,年薪100萬……她都一一拒絕。
在人們好奇之際,她突然銷聲匿跡了。
原來,她沒有出國,而是和相愛的人結婚,過生活了。
“利用好屬于我自己的東西就好,我希望我的生活能過得井井有條。”
有人覺得,顧少強只是將排解內心的苦悶、壓抑、迷惘的良藥寄托于遠方,她的“詩和遠方”不過是個自我麻痹和逃避的“擋箭牌”。
“我想改變的是生活方式,并不是要馬上背起行囊,幾年時間什么也不做,就像苦行僧一樣去行走。”顧少強說。
“旅行只是一種尋找生活意義的方式,哪種職業、生活方式最適合你,那就是最好的,為什么要刻意追求呢?”
【點睛】
你可以將“詩和遠方”作為一種調劑生活的情懷,但如果希望將它作為逃避現實壓力的出口,對改變生活的茍且卻難有助力。
因此,我們不該以諂媚和矯情的方式去尋找詩和遠方,也不要用逃離姿態奔向詩和遠方。
●何處有詩,何處才是遠方
【觀點】
詩和遠方就是自己得以暢游的地方
【例證】
2016年4月,顧少強再次走進大家的視野。
這時的她,在成都街子古鎮的小巷子里和丈夫開了一家小客棧。
這里空氣濕潤,青石板地面倒映一片光斑,客棧的名字就是那“十字辭職信”的內容。
人們終于有機會詢問她去了世界的哪些角落,有些什么生活感悟了。
顧少強握著丈夫的手,笑了笑。
“沒有出國,只去了一次東北——丈夫的老家,順便感受了下俄羅斯的風情。”顧少強說,辭職信中的“看世界”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態度。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人如果能在疲憊中認清自我、跟生活和解,解放桎梏的心靈,那何愁遠方的不可及呢?
正如顧少強所說:“我們要內心滿足并對生活充滿希望。”
【點睛】
理想生活就是合適的遠方,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只要你的內心豐富且自由。
“生活”與“詩和遠方”的關系
▲關系定理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認為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和遠方”只存在于人的內心。
世界上沒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內心的自由。唯有內心的自由才能沖出世俗的束縛,換來一片寧靜的天空。同樣,當你固執地認為現在的生活是一種茍且時,“詩和遠方”亦可能是存在另一個環境里的茍且,環境易變心難變。
你可以賦予遠方詩情畫意,也可以將它勾畫得遼闊深邃,卻終歸要面對現實。
世界小得逃不出瞳孔,遠方和眼前不過一念之間。
●“生活”和“詩與遠方”不可兼得
【觀點】
生活里有詩和遠方
【例證】
微博上有一位花匠,他不是那種拼顏值、拼段子的網紅,卻也有著幾萬粉絲。
他每天晚上堅持更新微博。從他的微博看來,他每天的生活無非就是種些花花草草,引進新的品種開始自己培育。各種多肉植物、各季花兒都已經擺滿了他的花房。
網友們都覺得他在與花草為伴這樣的生活中一定是沒有煩惱的,人們對他羨慕至極。
直到2016年跨年的時候,他發了一條辭舊迎新的長微博,向萬千粉絲們聊了聊自己的生活。
“我是一個銀行的小職員,過著跟大家相似的生活。”
原來,他的生活中也會有被上司責難、被同事誤會的職場心酸,也會有被父母催婚、被朋友忽視的難念的經。
“可是回到那間租來的小屋子,看到那些花花草草還在欣欣向榮地瘋長著,就感覺自己的小煩惱根本不算什么。”
在他看來,一個人只要有了真正關注的東西,在彌深的興趣之外,其他的苦痛就很難跟那些快樂為敵了。
也有人質疑他:“本來工資就不多卻還花那么多錢在養花種草上,傻不傻?”
可是他覺得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與言者卻總少得可憐,很多時候只能自渡。
“我們生在這人世間,不該只是為了衣食冷暖,還應該有一種詩意的心靈的寄托,或許是插畫、是鋼琴、是舞蹈……對我來說那就是綠植。”
【點睛】
詩和遠方就在生活中,人可以選擇詩意地活著,得以把生活過出詩味,找到精神的原鄉,抵達夢想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