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建全
走進有著千年歷史的江西滄溪古村落,在名臣朱韶的宅院前,大門兩側有一對低頭石獅尤為引人注目。與其他宅門前兇猛威嚴的石獅明顯不同的是,它們俯首低眉,憨態中透出威嚴。
據當地人介紹,當年朱韶官至安徽池州知府,為人謙遜,以禮待人。這對罕見的低頭獅子,就是朱韶教育后代子孫淡泊名利、低調做人的“情景再現”。
注目這對低頭獅,禁不住讓人陷入沉思:處在圓夢全面小康的關鍵決勝階段,要讓“獅子型”干部干成事、不出事,關鍵在于讓其既有想干愿干積極干的主動性,又有能干會干善于干的自覺性。
相比那些不干事不惹事的“太平官”、不擔當不負責的“逍遙官”、遇事推諉塞責的“鴕鳥官”,“獅子型”干部身上奔涌著舍我其誰的豪氣、守土有責的志氣、披荊斬棘的勇氣、所向披靡的銳氣。他們在困難面前敢啃硬骨頭,逢山能開路,遇河能搭橋,群眾信賴,組織青睞,歷經摔打愈戰愈勇。
從實踐來看,“獅子型”干部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昂頭獅”,一種是“低頭獅”。
被稱為“昂頭獅”的干部,腦子活、點子多,能說會干敢擔當。但是,一些這樣的干部,對自己做出的那點成績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們喜歡與媒體“打交道”,以求電視里有影,報紙上有名;喜歡拿政績說事兒,提拔慢了就覺得自己不被重用,受了委屈。
而被譽為“低頭獅”、具有“獅子型”加“老黃牛”精神的干部,同樣是敢闖敢試、勇于創新卻具有“老黃牛”的精神。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毫不遜色,見困難就上,遇榮譽也不搶,群眾認可度遠比其他人高。“低頭獅”干部的形象,正如一首插秧詩寫的:“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事實證明,那些“昂頭獅”型干部往往沒有“低頭獅”型干部行得穩、走得遠。正所謂低頭是稻穗,昂首系莠稗。有的干部對組織選任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遇到“骨感”的現實,就覺得組織“虧待”了自己,就開始想方設法為自己撈取好處……細數落馬官員,“昂頭獅”干部不在少數。
現實中,也有人為跌倒的“獅子型”干部辯解為個性強,竭力用政績之瑜掩缺點之瑕。這類干部自己也認為吃過苦就得要享受,立過功就居功自傲。單位決策“一言堂”,黨規黨紀面前嚴人寬己的“個性”,已嚴重背離了黨的宗旨,將黨性拋于九霄云外。加之別有用心的唯利者形影追逐,獅子頭越昂越高,以至于“坐轎”被人抬著走向懸崖尚不知覺。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任何一項凡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黨性,也有個性。這種個性必須是與黨性統一的。對于黨員領導干部來說,黨性是魂,個性是形,游離于黨性之外的個性漸次擴大,黨性必弱化。
一位哲人說過:使人疲憊不堪、難以遠行的并不是橫在面前的高山峻嶺,而是在不經意間掉進自己鞋里的一粒粒微不足道的沙礫。現實中,“昂頭獅”身上滋長的“個性”猶如那粒粒“沙礫”,短時間雖不至于邁不動步子,卻會逐漸磨掉精神之“鈣”,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間一久則步履維艱,落伍乃至落網只是早晚的事。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組織選任要認真甄別“獅子型”干部,多選用“低頭獅”,善改造“昂頭獅”,以“四有”為標尺,堅持嚴格的用人標準,正確的用人導向,鍛造一支新長征路上奮楫拼搏、負重前行的主力軍。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