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正是孕育希望的季節!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之年,今年的全國“兩會”備受矚目。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這個“引擎”是否穩健、能否全力開動,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牽動著全球的神經。
在“兩會”勝利閉幕后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通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來適應產業革命的趨勢,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確實很大,產能結構不能適應持續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重、壓力大。另一方面需要發展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創新型產業,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才資源和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
因此,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我們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外化表現。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需要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創新潛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當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后所帶來的強大驅動力,必將驅動中國經濟踏上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化,優勢持續釋放的新路。新經濟孕育著新動能,既能創造著新的生產力,也能解放舊的生產力。今后伴隨著以政府減政放權為代表的各項改革創新措施的加速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悄然崛起的新經濟將成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新興力量,成為領跑中國經濟發展新的火車頭。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伴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規劃的不斷落實推進,中國的“舊經濟”正鳳凰涅磐,并催生著更多的新型制造業和服務型企業。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斷深入地探索和把握好經濟發展規律以及科技革命的發展方向,從大局著眼,微觀入手,貫徹落實好頂層設計,中國經濟這艘航船必定能闖過激流險灘,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