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琳,張海霞,王西賢
(河南工程學院 紡織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靜電紡取向納米纖維制備技術的研究進展
賈 琳,張海霞,王西賢
(河南工程學院 紡織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傳統的非取向靜電紡納米纖維微觀結構雜亂,力學性能較差,其應用范圍相對較小;而取向納米纖維具有各向異性的結構和潤濕性能,其力學性能、尺寸穩定性和導電率更高,因此,其應用前景更加廣泛。系統介紹了近年來國內外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旋轉輥軸收集裝置、平行排列的電極裝置、輔助電極裝置和其他一些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分析結果表明,引入輔助電極控制射流的運動,再利用其他裝置收集納米纖維,是目前靜電紡取向納米纖維制備技術發展的方向。
靜電紡絲;取向納米纖維;制備技術;輔助電極
當單纖維線密度達到0.3 dtex左右時,便會出現微纖效應,其在性能和質量上出現一個飛躍[1]。靜電紡納米纖維具有極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積(比普通的微米纖維高103倍),在成型的網氈上有很多微孔,具有很強的吸附力以及良好的過濾性、阻隔性、黏合性和保溫性[2-3],因此,靜電紡納米纖維在過濾材料、藥物控釋、防護服、組織工程、復合材料等方面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然而,非取向排列的靜電紡納米纖維微觀結構雜亂,機械強度較低,因此,其應用范圍相對較小。而取向排列的微納米纖維具有各向異性的結構特征,與紡織纖維和人體內細胞外基質的微觀結構更類似;具有更高的機械拉伸性能、導電性和光學性能,這些優勢使其在紡織生物材料[4]、組織工程[5-6]、光電材料[7-8]、傳感器[9]和染料電池[10]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應用;但在靜電紡過程中,由于射流的不穩定運動,規整排列的取向納米纖維的制備是很困難的,因此,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方法。本文較系統地介紹了通過改進傳統靜電紡設備來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方法與技術,并詳細分析了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為進一步制備取向納米纖維并擴大納米纖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1 實體的輥軸
在靜電紡過程中,高速旋轉的輥軸可以控制靜電紡射流的運動,進而制備出取向的納米纖維,因此,利用高速旋轉的輥軸收集取向納米纖維是最早應用的一種方法。但是該方法對輥軸的轉速要求很高,當輥軸的轉速較高時,旋轉輥軸產生的拉伸力使納米纖維沿輥軸的圓周方向取向排列;而當輥軸的轉速降低時,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也隨之降低。有研究表明,取向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與輥軸的轉速成正比例關系[11]。此外,Wu等[12]研究發現,輥軸的切向線速度對取向微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有很大的影響,當輥軸的切向線速度與靜電紡射流的運動速度相同時,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最高。Edwards等[13]研究發現輥軸的速度對納米纖維取向排列程度的影響可以分為3類:1)輥軸速度比較小時,不能使納米纖維取向;2)輥軸速度達到最小臨界速度時,隨著輥軸速度的增加,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增加,并達到最大值;3)輥軸速度太大時,納米纖維被拉斷,反而使其取向排列程度降低。由此可見,取向納米纖維的收集要求輥軸轉速有一個臨界范圍,對于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最小和最大臨界速度,其研究結果都不盡相同,主要與聚合物溶液的性能、輥軸的直徑等有關。
在靜電紡過程中,旋轉的輥軸不僅可以控制納米纖維的取向,由旋轉輥軸產生的拉伸力還可對靜電紡射流進行進一步拉伸,使得收集到的納米纖維的直徑降低。JIA L等[14]利用輥軸收集裝置制備了取向的聚乳酸(PLLA)納米纖維,研究結果表明,與隨機排列的PLLA納米纖維相比,取向的PLLA納米纖維其直徑更小。
1.2 空心的銅線輥軸
利用實體的旋轉輥軸可以制備取向納米纖維,并可以收集很厚的納米纖維膜,收集效率很高。然而,當收集到的納米纖維達到一定厚度以后,可能是由于纖維表面電荷的積累,纖維直徑的相互排斥力降低,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就降低了,而且實體的輥軸需要很高的速度才能收集到取向的納米纖維。為克服這個缺點,Katta等[15]發明了一種由均勻分布的銅線組成的空心輥軸作為收集裝置,并制備了取向的錦綸6纖維。由于銅線之間空隙的存在,當輥軸轉速為1 r/min,仍然可以利用該裝置制備取向納米纖維。圖1示出銅線輥軸靜電紡裝置圖和收集的取向納米纖維的SEM照片。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靜電紡絲后,沉積的納米纖維填充了銅線之間的空隙,表面存在空隙的銅線輥軸變成了實體輥軸,而實體輥軸在轉速很低時只能收集雜亂排列的納米纖維。Katta等[5]還研究了當輥軸轉速為1 r/min時,不同紡絲時間后納米纖維的取向形態。結果表明:靜電紡絲5 min后得到的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非常好,幾乎可以達到100%的取向;40 min以后,納米纖維依然表現了定向的取向排列形態。但是,當靜電紡絲過程持續到2.5 h后,納米纖維已經恢復到隨機雜亂的排列形態了。該研究結果表明,利用空心的線體輥軸可以制備出取向的微納米纖維,若可以適當提高輥軸的轉速,將會得到取向排列更好的納米纖維,靜電紡絲的持續時間也將更長。
1.3 帶有水浴的輥軸
為了進一步降低輥軸的轉速并制備取向的納米纖維,研究者設計了帶有水浴的輥軸收集裝置。首先在水浴中紡絲,然后再將其接收到輥軸表面,利用該方法可以制備出取向的靜電紡納米纖維紗線束。
1.3.1 靜態水浴法
Smit等[16]發明了一種利用靜態水浴和輥軸組合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方法。不溶于水的聚合物射流被噴射到水浴中,經過水溶液的固化,最終被收集在旋轉的滾軸表面,形成取向納米纖維。利用這種方法已經成功制備了聚醋酸乙烯酯、聚偏氟乙烯和聚丙烯腈(PAN)納米纖維,且1 h內可以制備出180 m的納米纖維紗線;但是這種方法制取的納米纖維束,納米纖維之間有非常嚴重的黏連現象,而且所用的聚合物材料要不溶于水,因此,目前這種方法應用很少。
1.3.2 動態水浴法
Teo等[17]設計了一種動態水浴和輥軸組合的接收裝置,其靜電紡裝置如圖2所示。該裝置包括2個水池和1個低速旋轉的輥軸,水池上下放置。在上水池的底部開一個直徑約為5 mm的孔,上水池的水會經過該孔流到下面的水池,下水池的水又經由水泵流到上水池,從而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上水池的水通過一根導線接地,消除水表面的殘余電荷。由于上水池的水經過孔洞流到下水池,因此,會在上水池內形成漩渦,漩渦將帶動沉積于其表面的纖維一起旋轉,在旋轉離心力和水流牽伸力的作用下對納米纖維進行拉伸牽引,并在旋渦底部匯成1束纖維束,隨水流從孔中流出,然后卷繞到旋轉的輥軸表面。利用該方法可以制備出連續的取向納米纖維束,但是納米纖維之間也存在黏連現象。
表面帶有電荷的靜電紡射流對接收區域的電場力是非常敏感的,通過調整接收區域的電場分布將接收到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當2塊平行的電極作為接收裝置放置在接收區域時,它們產生的誘導電場力將聚合物射流同時拉向2個電極表面,最終射流取向地懸垂在2個電極之間,形成取向納米纖維。許多研究者利用該方法制備了取向納米纖維,并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性能對納米纖維形態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溶液的導電率對納米纖維形態的影響非常大,當溶液的導電率較低時,射流表面攜帶的電荷較少,平行電極對射流的拉伸力不足于使纖維取向;而當聚合物溶液的電導率較高時,射流表面攜帶大量的電荷導致其三維鞭動比較劇烈,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隨之降低[18-19]。Xin等[19]曾利用該方法制備聚對苯乙炔(PPV)納米纖維,但是由于PPV溶液的導電率太高,收集到的納米纖維依然是隨機排列的。
2.1 平行排列的導電硅電極
Li等[20]最先利用2塊平行排列的導電硅電極作為接收裝置,制備取向納米纖維。2個平行排列的硅電極是分開放置的并分別接地,二者之間的距離可以隨機調節,從幾微米到數十厘米之間。由于2個硅電極是同電位,對射流的拉伸作用相同,在靜電紡過程中,射流在電場力作用下被同時拉伸到2個硅電極表面,最終取向地沉積在2個平行硅電極的空隙中。利用該裝置,Li等制備了取向排列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納米纖維,其排列方向與空隙邊緣垂直。Li等還利用Student′s QuickField 軟件模擬了平行導電硅電極附近的電場分布,結果表明電場線在硅電極附近分裂成2部分,分別指向2個硅電極,說明2個硅電極對射流具有相同的拉伸作用力。另外,Li等利用電荷間的庫侖力研究了靜電紡射流在2個硅電極附近的受力,進一步證明了納米纖維將懸浮在2個硅電極之間的空隙中,并沿著與硅電極邊緣垂直的方向取向排列。但是該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方面只能收集一些相對較粗的納米纖維,如果納米纖維的線密度太小(小于150 nm),由于自身重力和其他纖維庫侖斥力的作用,納米纖維會斷裂;另一方面是當納米纖維達到一定厚度以后,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將降低。
2.2 平行排列的金屬板電極
為了研究平行電極的導電性對靜電紡射流運動的影響,Teo等[21]利用2塊具有鋒利邊緣的金屬板來收集納米纖維。2塊金屬板對電極是相對平行放置的,上表面具有鋒利的邊緣,為了屏蔽電場力的影響,金屬板對電極相對的2個邊緣被絕緣膠布包裹著,其靜電紡裝置如圖3所示。在該接收裝置中,上表面鋒利的邊緣通過電荷聚集的作用收集納米纖維,利用該裝置制備了取向排列的聚己內酯(PCL)納米纖維。此外,為了研究對電極的電場強度對納米纖維形態和沉積狀態的影響,Teo等還對金屬板對電極分別施加了0、-1、-2、-4 kV的電壓。結果表明,當金屬板對電極接地時,即未施加負電壓,納米纖維的沉積是沿著一個彎曲的路線從一個金屬板的鋒利邊緣向另一個金屬板的鋒利邊緣運動,所以納米纖維之間是均勻排列的;而當金屬對電極被施加上負電壓以后,由于電荷的聚集,納米纖維都聚集在金屬板邊緣的中心位置,呈聚集態取向排列。
另外,有研究表明,2個平行電極的距離對納米纖維的沉積量和取向排列都有很大的影響。由2個平行電極產生的對射流的取向拉伸力隨著2個平行電極距離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當2個電極的距離較大(大于50 cm)時,納米纖維很難沉積在2個電極的空隙部分[22]。Teo等[21]也研究了2個電極板的距離(2、3、5、8、10 cm)對納米纖維的影響,結果表明:當2個電極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5 cm時,納米纖維取向地沉積在2個電極之間的空隙部分;當2個電極之間的距離為8 cm或10 cm時,只能收集到很少量的納米纖維。2個電極之間的距離對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隨著2個電極距離的增加,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關于能制備出取向排列最好的納米纖維的最佳距離,不同研究得出的結果不盡相同,與溶液的性質、電極的導電率等有關[22-23]。
2.3 平行排列的磁體收集裝置
Yang等[24]利用1對相對平行放置的磁體作為接收裝置,收集取向納米纖維。在該方法中,2個具有永恒磁性(N極和S極)的磁體的距離是5 cm,2個磁體之間產生磁場作用,在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了少量的磁性納米顆粒,可以使聚合物溶液磁化。在靜電紡過程中,由于2個磁體之間的空隙部分存在無數條從N極指向S極的磁場線,帶有磁性顆粒的射流受到磁場的吸引,將在磁場的作用下沿磁場線的分布取向排列,最終在2個磁體之間收集了懸浮在空隙中的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Yang等在8%聚乙烯醇(PVA)溶液中加入了0.5%的Fe3O4納米顆粒,并利用此方法制備了取向排列程度很高的PVA納米纖維。
為了進一步驗證磁場的作用對取向納米纖維的影響,Yang等[24]又做了3個實驗。第1個實驗是利用2塊塑料板代替磁體作為收集裝置,結果發現納米纖維沒有沉積在塑料板的空隙中,而且收集到的納米纖維是毫無取向的;第2個實驗是聚合物溶液中沒有加入磁性的納米顆粒,利用平行排列的磁體沒有收集到取向納米纖維;第3個實驗依然利用平行排列的磁體作為收集裝置,聚合物溶液中也加入了磁性的納米顆粒,但是2個磁體的距離較大(10 cm)而沒有磁場形成,靜電紡射流不能懸浮在2個磁體之間,因此,不能收集到取向納米纖維。Yang等的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磁場的作用是該裝置收集取向納米纖維的關鍵。利用該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到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但是收集到的納米纖維中含有少量的磁性顆粒,可能會影響納米纖維的純度和應用。
在靜電紡過程中,由于射流具有復雜的三維“鞭動”,很難利用普通的裝置制備取向納米纖維,因此,控制射流的運動是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關鍵。研究發現,在靜電場中放置一個輔助電極可以影響電場分布,進而控制射流的運動并制備取向納米纖維。
3.1 金屬圓環輔助電極
為了控制靜電紡射流的運動,Deitzel等[25]最早在靜電場中放置幾個金屬圓環作為輔助電極來改變原有的電場分布,并通過此方法制備了取向的聚氧乙烯(PEO)納米纖維。他們在噴絲頭和接收裝置之間放置幾個金屬圓環電極,并利用平行排列的木條來收集納米纖維。由于多個圓環電極的存在,抑制了靜電紡射流的不穩定鞭動,使穩定段射流長度增加,不穩定段射流長度減小甚至消失,最終在平行排列的木條表面收集到了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利用該方法制備取向納米纖維比較復雜,且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不高,但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利用輔助電極控制射流運動的思路。
3.2 具有鋒利邊緣的平行金屬條輔助電極
Teo等[26]設計了一種輔助電極與旋轉輥軸組合的收集裝置,其設備示意圖如圖4(a)所示。他們將一組具有鋒利邊緣的平行金屬條作為輔助電極,放置在旋轉的輥軸下方控制射流的運動,并利用低速旋轉的輥軸(838 r/min)制備了取向的聚己內酯(PCL)納米纖維。平行排列的鋁制金屬條具有刀片般的鋒利邊緣,且被施加了-8 kV的負極高壓。在靜電紡過程中,由于平行排列的金屬條與噴絲頭的電勢差超過了其他地方(包括輥軸)與噴絲頭之間的電勢差,靜電紡射流被拉伸到金屬條表面。又由于金屬條具有刀片般的鋒利邊緣,表面積非常小,根據電荷聚集原理,靜電紡射流會被優先拉伸到金屬條的邊緣上。由于旋轉輥軸放置在平行金屬條的上方,其產生的拉伸力將靜電紡射流拉伸到輥軸表面,使其沿輥軸的圓周方向取向排列。
為了研究對角線的電場分布對靜電紡射流運動的影響,Teo等將具有鋒利邊緣的金屬條電極放置在噴絲頭的斜下方(即距離噴絲頭的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都是7 cm),并將金屬條電極傾斜45°,以減小金屬條對電場分布的影響(如圖4(b)所示)。由此可以連續紡絲而不間斷,提高了靜電紡絲的效率。此外,通過改變金屬條電極的位置可以得到取向方向不同的取向納米纖維。
3.3 平行金屬板電極
3.3.1 2塊平行金屬板電極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設計了一種金屬電極與輥軸組合的收集裝置,該裝置包括旋轉的輥軸、2塊平行排列的金屬電極。用1根電線連接將2塊平行電極連接起來,并施加-5 kV的電壓,由此增加噴絲頭與平行電極之間的電勢差。有機玻璃制成的輥軸可以減小輥軸對高壓電場的干擾,平行電極放置在輥軸的兩側。在靜電紡過程中,平行電極與噴絲頭之間的電勢差最大,射流被拉伸到平行電極表面。由于輥軸表面的高度大于平行電極,旋轉輥軸產生的拉伸力將射流拉伸到輥軸表面,沿其圓周方向取向排列,利用該方法制備取向納米纖維時輥軸的轉速比較低。當輥軸的轉速為1 000 r/min時,利用該方法制備了取向的聚氨酯(PU)納米纖維,并測得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系數為82%[27]。此外,通過改變平行電極與滾筒的位置,可以收集到取向方向不同的取向納米纖維。最后利用Ansoft Maxwell軟件模擬了靜電紡過程中的電場分布,從理論上驗證了取向納米纖維的制備。
3.3.2 3塊平行金屬板電極
為了研究輔助電極的數目和施加電壓對納米纖維取向排列的影響,Wu等[28]在旋轉的輥軸下面放置了3塊平行金屬板電極,并分別對其施加了不同的電壓,其靜電紡設備和施加電壓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靜電紡過程中,噴絲頭被施加的電壓為-15 kV,輥軸的轉速為1 000 r/min,當3個平行電極都接地時,輥軸接收到的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非常差;而當兩邊的2個電極被施加-10 kV的高壓,中間的電極被施加+8 kV的高壓時,輥軸表面可以收集到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該結果說明僅靠輥軸的旋轉很難收集到取向排列程度很高的納米纖維,輔助電極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射流的運動,提高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
4.1 具有鋒利邊緣的旋轉圓盤
Theron等[29]介紹了一種制備取向的靜電紡納米纖維的方法。利用接地的、具有錐形鋒利邊緣的旋轉圓盤收集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轉盤的厚度為5 mm,錐形邊緣的高度為5 mm,錐頂角為53.2°。根據尖端放電原理,高壓靜電荷主要集中在尖銳的轉盤邊緣,隨著轉盤的轉動,射流被拉伸到轉盤邊緣并形成取向納米纖維,Theron等利用該裝置制備了取向的聚氧化乙烯(PEO)納米纖維。由于射流表面攜帶有大量的電荷,電荷間庫侖斥力的相互作用使射流之間相互排斥,之前沉積下來的納米纖維將對其他將要沉積的納米纖維施加一個庫侖斥力,排斥其他纖維沉積在同一地方,因此,由該方法制備的納米纖維之間存在1~2 μm的間距,而納米纖維直徑的大小和攜帶電荷的多少會影響纖維之間間隔的距離。
4.2 多個電極收集裝置
Li等[30-31]在2個平行電極收集納米纖維的基礎上研究了多個電極收集裝置。他們首先在絕緣的石英晶片表面粘了4個金電極,4個電極分別在4個方向對稱放置,如圖6所示。當只使1對分開的對稱放置的電極接地時,會在2個電極的空隙部位收集到與2個電極的邊緣垂直分布的取向納米纖維;當只使另外1對電極接地時,會在另外1對電極的空隙部分收集到與其邊緣垂直的取向納米纖維。因此,利用該裝置可以制備出取向方向不同的具有2層結構的納米纖維膜。當4塊電極都接地時,大多數納米纖維會沉積在相鄰2塊電極的角落處,取向方向為45°角方向或135°角方向;有一少部分納米纖維沉積在4個電極的中心空隙部分,中心部位收集到的是取向方向不同的納米纖維膜。與上面收集的2層的納米纖維不同,中心部位接收到的納米纖維不能被分成單獨的2層。隨后,Li等又在石英晶片表面對稱地黏了6個金屬電極(如圖6(b)所示),通過交替地使2個相對的電極接地,可以制備出3層的取向方向不同的納米纖維膜,而且這3層納米纖維膜是可以相互分離的。
4.3 框架收集裝置
為收集并測試單根納米纖維的性能,Huang等[3]利用一種框架收集裝置制備了取向排列的PEO納米纖維。在噴絲頭的下方放置一個框架,框架是傾斜放置的,即與水平面有一個角度α,在靜電紡過程中,射流被拉伸到框架表面而沉積下來,最終收集到取向排列的納米纖維。研究結果發現,框架的材質對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有一定的影響,當框架的傾斜角度α都為60°時,鋁制框架收集到的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程度高于木質框架。此外,Huang等還利用旋轉的框架連續地收集取向的PEO納米纖維。關于利用框架裝置收集取向納米纖維,還有許多深入的內容需要研究,例如2個相對框邊緣的距離、框架的傾斜角度、框架的旋轉速度等,這些參數都將會影響取向納米纖維的收集,并直接影響納米纖維的取向形態。
4.4 尖端收集裝置
Rafique等[32-33]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靜電紡裝置,由尖端接收裝置和絕緣支撐板組成,而尖端接收裝置又由接地的金屬線電極和電極支撐裝置組成,電極支撐裝置的中心部位有1個孔,金屬線電極(直徑為2 mm)穿過該孔接地,整個接收裝置與噴絲頭成一定角度傾斜放置,其示意圖如圖7(a)所示。在靜電紡過程中,由于尖端收集裝置與噴絲頭成一定角度分開放置,將誘導射流橫向噴射,通過金屬電極的引導作用,制備出單根的納米纖維,還可以使納米纖維取向地懸垂在尖端接收裝置和絕緣支撐板之間。Rafique等利用該裝置制備了取向的PAN、PCL納米纖維。為了有效提高取向納米纖維的生產效率,又設計了多針頭、多尖端的靜電紡裝置(如圖7(b)所示)。由于針頭被施加了高壓靜電,針頭之間有相互的電場力影響,Rafique等經過最優化的實驗設計方案研究發現,當作為電極支撐裝置的木質框架的長度為68 cm,2個噴絲頭之間的距離為17 cm,噴絲頭和金屬線電極的距離為16 cm,相鄰2個金屬線電極的距離為17 cm時,電場之間的干擾和噴絲頭之間的相互斥力最小。利用該裝置,Rafique等制備了取向的PCL納米纖維。
取向微納米纖維具有各向異性的結構特征,與紡織纖維和人體細胞外基質的微觀結構更類似;具有更高的機械拉伸性能、導電性和光學性能,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傳統的靜電紡絲方法來看,如何控制射流的運動,進而引導射流取向的沉積是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關鍵。高速旋轉的輥軸利用其表面產生的拉伸力對射流的運動有一定的控制,可以收集到取向納米纖維;平行放置的金屬板或電極,由于電荷聚集效應,可以將射流拉伸到其表面,使射流懸垂在2個平行金屬板之間。這2種方法不能收集到很厚的納米纖維膜,且效率較低。而利用輔助電極和輥軸組合的收集裝置,一方面可以降低輥軸的轉速,節約能源;另一方面,由于輔助電極對射流的控制,可以制備出取向排列程度更高的納米纖維,而且納米纖維的取向排列不受納米纖維厚度的影響。
制備取向納米纖維的方法很多,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引入輔助電極控制射流的運動,再利用其他裝置收集納米纖維,是目前發展的方向,而且還可以通過此方法制備出成束的納米纖維紗線,在紡織服裝等領域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是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
FZXB
[1] 覃小紅,劉雍,李妮.納米技術與納米紡織品[M].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6-15.QIN Xiaohong,LIU Yong,LI Ni.Nano Technology and Nano Textiles [M].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ublishing,2010:6-15.
[2] RAMAKRISHNA S,FUJIHARA K,LIM T C,et al.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spinning and Nano-fibers [M].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05: 135-142.
[3] HUANG Z M,ZHANG Y Z,KOTAKI M,et al.A review on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nocomposites [J].Compos Sci Technol,2003 (63): 2223-2253.
[4] TEO W E,RAMAKRISHNA S.A review on electrospinning design and nanofibre assemblies [J].Nanotechnology,2006 (17): 89-106.
[5] KAI D,PRABHAKARAN M P,JIN G R,et al.Guided orientation of cardiomyocytes on electrospun aligned nanofibers for 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 [J].J Biomed Mater Res: Part B,2011(98):379-386.
[6] YIN Z,CHEN X,CHEN J,et al.The regulation of tendon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the alignment of nanofibers[J].Biomaterials,2010(31):2163-75.
[7] CHEN D,MIAO Y,LIU T.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aniline/polyimide nanofiber membranes prepared via a combination of electrospinning and subsequent in situ polymerization growth [J].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1206-1212.
[8] CHEN D,WANG R Y,JIU W.High performance polyimide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by homogeneity reinforce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J].Compos Sci Technol,2011(71):1556-1562.
[9] PERSANO L,DAGDEVIREN C,SU Y,et al.High performance piezoelectric devices based on aligned arrays of nanofibers of poly(vinylidenefluoride-co-trifluoroethylene) [J].Nat Commun,2013(4):1633-1642.
[10] TAMURA T,KAWAKAMI H.Aligned electrospun nanofiber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fuel cell electro-lytes [J].Nano Lett,2010(10): 1324-1328.
[11] BEACHLEY V,KATSANEVAKIS E,ZHANG N.Highly aligned polymer nanofiber structure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issue engineering [J].Adv Polym Sci,2012(246): 171-212.
[12] WU Y Q,CARNELL L A,CLARK R L,et al.Control of electrospun mat width through the use of parallel auxiliary electrodes[J].Polymer,2007(48):5653-5661.
[13] EDWARDS M D.Development of orientation during electrospinning of fibres of poly(epsilon-caprolact-one) [J].Eur Polym J,2010(46):1175-1183.
[14] JIA L,PRABHAKARAN M P,QIN X H,et al.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on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substrates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J].Mater Sci Eng C,2013(48):5113-5124.
[15] KATTA P,ALESSANDRO M,RAMSIER R D,et al.Continuous electrospinning of aligned polymer nanofibers onto a wire drum collector[J].Nano Let,2004(4):2215-2218.
[16] SMIT E,BUTTNER U,SANDERSON R.Continuous yarns from electrospun fibers [J].Polymer,2005(46):2419-2423.
[17] TEO W E,GOPAL R,RAMAKRISHNA S,et al.A dynamic liquid support system for continuous electrospun yarn fabrication[J].Polymer,2007 (48): 3400-3405.
[18] KUO C C,WANG C T,CHEN W C.Highly-aligned electrospun luminescent nanofibers prepared from polyfluorene/PMMA blends: fabrication,morphology,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ensory applications [J].Macromol Mater Eng,2008(293):999-1008.
[19] XIN Y.Fabrication of well-aligned PPV/PVP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J].Mater Lett,2008(62):991-993.
[20] LI D,WANG Y L,XIA Y N.Electrospinning of polymeric and ceramic nanofibers as uniaxially aligned arrays [J].Nano letters,2003(3):1167-1171.
[21] TEO W E,RAMAKRISHNA S.Electrospun fibre bundle made of aligned nanofibres over two fixed points [J].Nanotechnology,2005(16): 1878-1884.
[22] POKORNY M,NIEDOBA K,VELEBNY V.Transversal electrostatic strength of patterned collector affecting align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J].Appl Phys Lett,DOI:10.1063/1.3430507.
[23] BAZBOUZ M B,STYLIOS G K.Align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nylon 6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J].J Appl Polym Sci,2008(107):3023-3032.
[24] YANG D Y,LU B,ZHAO Y,et al.Fabrication of aligned fibrous arrays by magnetic electrospinning [J].Adv Mater,2007(19):702-706.
[25] DEITZEL J M,KLEINMEYER J D,HIRVONEN J K,et al.Controlled deposition of electrospun poly(ethylene oxide) fibers [J].Polymer,2001(42):8163-8170.
[26] TEO W E,KOTAKI M,MO X M,et al.Porous tubular 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fibre orientation using a modified electrospinning method [J].Nanotechnology,2005(16):918-924.
[27] JIA L,PRABHAKARAN M P,QIN X H,et al.Guided orientat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s on electrospun aligned nanofibers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J].J Biomater Appl,2014(29):364-377.
[28] WU Y Q,CARNELL L A,CLARK R L.Control of electrospun mat width through the use of parallel auxiliary electrodes[J].Polymer,2007 (48): 5653-5661.
[29] THERON A,ZUSSMAN E,YARIN A Y.Electrostatic field-assisted align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J].Nanotechnology,2001(12):384-390.
[30] LI D,WANG Y L,XIA Y N.Electrospinning nanofibers as uniaxially aligned arrays and layer-by-layer stacked films [J].Adv Mater,2004(16):361-366.
[31] LI D,XIA Y.Direct fabrication of composite and ceramic hollow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J].Nano Lett,2004(4): 933-938.
[32] RAFIQUE J,YU J,YU J L,et al.Electrospinning highly aligned long polymer nanofibers on large scale by using a tip collector [J].Appl Phys Lett,DOI:10.1063/1.2768871.
[33] RAFIQUE J.A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ordered nanomaterials by electrospinning [D].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46-59.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ligned nano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JIA Lin,ZHANG Haixia,WANG Xixian
(CollegeofTextiles,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Henan450007,China)
The conventional electrospun non-woven membranes have chaotic microstructure and inf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which limit their applications.However,aligned nanofibers possess anisotropic morphology,anisotropic wettability and hig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these advantages endows aligned nanofibers with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Hence,many researchers modified conventional collecting apparatus to fabricate aligned nanofibers.The methods and collecting equipments including rotating cylinder,parallel plate,auxiliary electrodes and some other apparatu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se method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compared,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ligned nanofiber and expan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nofibers.
electrospinning; aligned nanofiber; preparation method; auxiliary electrode
10.13475/j.fzxb.20141105508
2014-11-21
2015-09-07
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資助項目(13IRTSTHN024,15IRTSTHN011)
賈琳(1986—),女,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靜電紡納米纖維的制備及應用。E-mail:lynnjia0328@163.com。
TS 10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