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赟
在基層,讀懂自己、讀懂中國
◎趙赟

趙赟(中)在調解山林糾紛。
3年前,我跨出大學校門,在一個清晨,披著縷縷朝陽走進略顯破舊的慶元縣濛洲街道大門。3年過去了,太陽依舊從東邊升起。所不同的是,正是基層經歷的“陽光”讓我逐步成長、成熟,讓我逐步讀懂自己、讀懂中國。
九月的一個周六,深夜11點。“呼啦啦”,濛洲街道“社會服務管理中心”的卷簾門開了,駐村干部陳觀富辦公室的燈亮了起來。從杭州剛做完手術出院回來的他,下車便徑直進了辦公室。趁電腦開機的間隙,他給村干部打了個電話,提醒盡管臺風還未到,仍需提前做好值班工作,并強調防臺期間自己照例會每天在村里通宵值班。放下電話,他舒了口氣,動了幾下,終于找到一個不讓傷口疼痛的姿勢坐定,開始準備招投標材料。我勸他,該休息時還是要休息,“我還有不到1年的時間就退休了,要站好最后一班崗,”老陳笑著說。街道的小青年拍了張老陳工作的照片發到街道微信群,大家紛紛留言:“老陳快回家”、“老陳注意休息”……
提到基層工作,街道一樓社保大廳的吳梅姿常把“飯碗”二字掛在嘴邊。“盡管我的第一個孩子是在工作的時候掉的,但我仍然感謝這份工作。我是高中畢業就工作的,不像現在的孩子,還要辛苦準備筆試、面試。如果沒有這份工作,其他的事情我也做不來,就沒了飯碗。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她平靜地說。后來,我了解到,她首次懷孕時鄉里正忙,下村做工作的時候直到發現自己流血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時交通不便,等了很久才有輛拖拉機過來,她拿一團衣服墊在下面上了車,到醫院時衣服已被血浸透。好在,醫生成功地把她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
街道辦公樓已四十多歲,我第一次走進這幢樓時,發現開關是拉線的。開會時,一旁的同事提醒不要亂動,因為桌椅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散架,老式朱紅的文件柜不僅結實耐用還透著沉淀在歷史里的榮光。
一群平均年齡近50歲的基層干部,承擔著22個項目建設,服務近四萬人;即將退休的老干部出院后先到街道再回家,單身的小青年把街道當家把家當客棧;比起細數基層的苦煩累,他們的微信朋友圈里是抗臺時的風雨同舟,是項目清表后平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是三年內兩次取得考核第一名的歡呼,是終于做通群眾工作后嘴角的微笑。
“只要我們發揚‘團結、實干、奮進、奉獻’的濛洲精神,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寫下這些文字時,已是深夜22:20,隔壁會議室里傳來街道領導的講話。這,或許就是答案。
“沒掛職前,覺得基層就是一群‘土八路’。兩年掛職間,我看到,面對上級的考核壓力、極為有限的上升通道、群眾對利益的強烈訴求,基層干部們擔起責任,利用有限的資源,把上級的任務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基層讓我成長。”這是省公路局下派到慶元掛職的干部劉俊珂的感悟。
3年間,我一邊聽著信訪對象訴苦,一邊查著文獻探尋這一特色制度的起源和發展;一邊接著報修電腦的電話并疏通著被堵的馬桶,一邊思考文字材料的框架和要點;一邊想著如何通過層層關系做通征地戶的工作,一邊翻著《羅伯特議事規則》尋求理論支持。
我在基層堅守中成長,在成長中發現老百姓的淳樸,體會每個政策落實背后的民情,讀懂自己、讀懂中國。
(作者系慶元縣濛州街道黨政綜合辦原副主任,現任慶元縣淤上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