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釗
(陜西省宜川縣水務局,陜西 宜川 716200)
?
宜川縣城區供水工程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相里釗
(陜西省宜川縣水務局,陜西 宜川 716200)
摘要:宜川縣地處內陸地區,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以及農村人畜飲水等普遍面臨缺水壓力。文章通過對宜川縣水資源現狀的分析,闡述了該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思路,可供相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宜川縣;城區供水工程;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分析
1概況
宜川地處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黃河中游壺口瀑布之濱,北靠延安寶塔區,南接黃龍,毗鄰韓城,東隔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全縣國土總面積2938.5 km2,轄6鎮3鄉,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8萬,人口密度40人/ km2。309國道、303省道和201省道穿境而過,青蘭高速和即將開建的榆商高速、蒙華鐵路縱橫交匯。宜川屬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地貌以“山、川、溝、塬”為主,林草覆蓋率60%,最高海拔1710.5m,最低海拔388.8m,縣城海拔839m。
宜川縣城區現狀自來水供水系統建于2001年,水源為南川河地表水,是延安市唯一1個選用河水為飲用水源的供水工程,實際日供水能力不足3000 m3,僅可滿足3.73萬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用水。而且,該縣南川河受季節影響明顯,枯水期水量驟減甚至斷流的現象經常出現。同時,一到汛期,河水泥沙含量大,超出了凈化水廠的處理能力,使供水水質得不到保證,并且南川河河流上游的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直接倒入河中,污染嚴重,直接威脅著供水水質安全。
2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1主要供水工程
2.1.1地表供水工程
宜川縣供水工程分為水源工程、輸水管道工程、水廠工程和縣城管網改造工程[1]:
1)供水工程首先要有優質可靠的水源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宜川縣城供水的水源地問題,工程設計了一種全面而周詳的水源地取水方案。主要水源地為距縣城34.32 km的英旺鄉劉莊水庫,木頭溝水庫作為補充調蓄水源,采用重力自流方式供水,利用500 mm的管道把水引入凈化水廠;與此同時,原來南川河取水口、取水管道繼續保留,作為備用水源。遇特別干旱年份,南川河取水口繼續取水,確保縣城用水的萬無一失。
2)其次是水廠工程。水廠工程是能否有效地供出干凈、衛生的自來水的關鍵樞紐。由泵房、計算機自動化控制中心、旋清池、過濾池、貯水池等多部分組成。宜川供水工程經過多方論證,決定采取國內先進的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就供水管網而言,一方面需要徹底改造、鋪設新的玻璃鋼管道;另一方面拓展管網,使之覆蓋到縣城各個角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用水需求。設計日凈化清潔用水10 000 t,遠超過現在縣城用水量4 000 t/d的需求。這樣,給今后縣城的發展,留有充足的供水空間,在今后的幾十年內縣城人口不需為吃水問題發愁。
3)該縣的引水情況直接受上游地區降水情況及黃河來水情況影響。由于近年來延安地區連續為枯水年,黃河出現斷流,宜川縣的引水量很不穩定。1999—2005年宜川縣引水量見表1。

表1 1999—2005年宜川縣引水量
2.1.2地下供水工程
宜川縣地下水供水工程為機井。至2005年底,宜川縣共有機井4 130眼,其中,深井2 056眼,淺井2 074眼;2005年共提取地下水5 873 萬 m3[2]。宜川縣1999—2005年提取地下水情況見表2。
該縣灌區和機井及與之相配套的渠系、堤防、涵閘、揚水站等附屬工程,共同構成了該縣的水利體系。
2.2水資源供需分析
根據《延安市水資源評價(2004年)》成果,現狀水平年(2005年)宜川縣地表水50%、75%頻率年可供水量分別為360 萬 m3/a和430 萬 m3/a,淺層地下淡水可供水量為5 375 萬 m3/a,微咸水484 萬 m3/a,現狀50%、75%頻率年需水量分別為7 965 萬 m3/a和9686 萬 m3/a,50%頻率年缺水量1 746 萬 m3/a,缺水率22%,屬缺水狀態,75%頻率年缺水量3 397 萬 m3/a,缺水率35%,屬嚴重缺水狀態。2010水平年宜川縣50%、75%頻率年缺水量分別為905 萬 m3/a和3 430 萬 m3/a,缺水率分別為9%和30%,屬嚴重缺水狀態[3]。該縣現狀年和2010水平年供需狀況見表3。

表2 1999—2005年宜川縣提取地下水情況表

表3 現狀和2010水平年供需分析平衡表 萬m3
2.3區域用水水平
2.3.1綜合用水指標
現狀年(2005年)宜川縣總人口3.73萬人,總用水量737.3 萬 m3,全縣GDP為20.5億元。綜合人均用水量為219 m3/人·a,低于同期全市288 m3/人·a的綜合人均用水水平。萬元GDP用水量為289 m3,低于同期延安市萬元GDP用水量(326 m3/萬元)。
2.3.2農業用水指標及用水水平
現狀年(2005年)宜川縣農田灌溉用水量5426 萬 m3,林果灌溉用水量930 萬 m3,灌溉用水總量6356 萬 m3,實際灌溉面積2.15 萬 hm2,綜合灌溉用水量2 955 m3/hm2,低于同期全市3 375 m3/hm2的綜合灌溉用水量。
2.3.3工業用水指標及用水水平
現狀年(2005年)宜川縣工業用新水量323 萬 m3,工業產值48.4億元,萬元產值新水量6.7 m3,低于現狀年全市40.0 m3/萬元的萬元產值新水量用水水平。
2.3.4生活用水指標及用水水平
現狀年宜川縣生活用水量為69.4 萬 m3,綜合人均生活日用水量56 L,其中城鎮人均生活日用水量94 L,遠低于全市同期171 L/人·d的人均城鎮生活日用水量,農村人均生活日用水量48 L,低于全市61 L/人·d的農村生活日用水量。
3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目前,宜川縣城區供水水源以劉莊水庫為主,該水庫有效庫容為304 萬 m3,實際淤積庫容36 萬 m3,遇大旱年份,該水源根本不能滿足縣城用水需求。再由于自來水公司供水規模較小,多年來一直采取自來水公司集中供水和企事業單位自備井分散供水相結合的供水方式。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供水現狀很難適應城區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3.1集中供水能力嚴重不足
近年來,隨著宜川縣人口的日益增長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相應的生活、生產用水量日益增加,加之連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補給不足等多種原因,供需矛盾日趨嚴重。自來水公司集中供水管網出現大片地帶水壓不足,尤其夏季用水高峰期,水壓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制約了宜川縣經濟的發展。
3.2自備水源井井數眾多
各單位自打水源井,盲目開采,用水無計劃,供需無保障,且多數水源井和設備老化嚴重,水量、水壓不足,尤其是水質情況,缺少消毒設施和檢測設備,飲水安全無法保障。水源井分散布置在各單位內,不利于水資源的集中管理,給本已緊缺的水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3.3給水系統不完善
大部分單位采用水源井泵直供方式,管網未形成環狀,供水保障率低。管網管徑偏小,管道老化現象嚴重,漏失率偏高,供水能耗偏大,水資源和電能資源浪費嚴重。
3.4未建立管網檔案資料
對地下管網的位置、管材和管徑等掌握不全面,當發生跑水漏水情況時,不能及時找到跑漏點,造成水資源浪費。
本建設項目建成運行后,現城區供水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可以基本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王艷紅.宜川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249-251
[2]王安霞,王培森.宜川縣水資源現狀及利用對策[J].地下水,2013(3):133-135.
[3]王雪峰.延安市水資源現狀分析及開發利用的基本思路[J].陜西水利,2008(2):46-47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相里釗(1980-),男,陜西宜川人,工程師,從事水政水資源管理和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8
文章編號:1007-7596(2016)03-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