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300222)
?
高職醫學營養專業實習教學現況及改革分析
李維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300222)
摘要:實習教學是完成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現就我校醫學營養專業實習教學現況及改進實習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實習教學;醫學營養專業;教學現況
高職高專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的醫學營養專業有其辦學的特殊性,與本科教育相比較,更加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中開設的實踐實訓內容為學生更加切實地掌握專業知識打下了基礎,而實習教學則為專業知識的應用,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及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1]。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營養專業畢業生在天津市及其他省市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從事臨床營養治療工作,在各類餐飲業、食品加工及流通企業、學校、幼兒園、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從事膳食營養等方面的工作。學校不斷提高和拓展行業與社會服務輻射能力及范圍,通過深入社區、海報宣傳、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各種醫學營養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導活動,為社會培養營養配膳員、公共營養師。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組建了以行業專家為專業帶頭人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團隊,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國家衛生部起草的《國民營養條例》規定:100人以上的餐飲單位、學校、幼兒園、社區必須配備公共營養師;300人以上的餐飲單位必須配備營養管理師。《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對保健食品的營銷資質也做了具體規定: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公共營養師和營養保健師資質。現根據醫學營養專業服務領域,即臨床營養、公共營養兩個領域對醫學營養專業現況進行分析。
1.1臨床營養領域
依據衛生部的相關規定:三級醫院和具備條件的二級醫院應設立臨床營養科,其崗位設置及人員配備要滿足臨床營養診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其中營養醫師人數與醫院床位數之比應至少為1∶150,營養技師與營養醫師配備比為1∶1。醫院及行業需求的不斷增長為醫學營養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1.2公共營養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食物供應和人群營養狀況得到了改善,但我國居民的營養問題也隨即出現“雙峰現象”: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社會需要大量的公共營養師從事營養咨詢、營養指導、膳食管理等工作。我國營養師的缺口在50萬左右,5~10年后我國可能需要100萬或更多不同級別的營養師,這為醫學營養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2]。
傳統的實習教學方法大多強調知識要素的認知過程,對學生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不夠重視,實習教學一般依附于相應的學科,對于學科間知識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不利,因此對學生獨立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需進一步提高。隨著社會需求及行業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實習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亟待解決。
2.1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
根據專業調研,原有的醫學營養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向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及行業需求,需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如實踐教學體系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技能培養服務、校院合作的運行機制如何更加順暢等。
2.2崗位能力
原有課程體系不能完全滿足課崗對接、課證融合的要求,需要調整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
醫學營養專業現有校內實訓室設備有限、功能單一,不能滿足腸內營養制作、營養烹飪營養配餐等技能培養需要,需要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增加實訓功能。
2.3校外實習
一直以來,校外實習單一依托醫院醫學營養行業,缺少與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食品加工企業及幼兒園、企事業單位公共食堂的合作。
以專業調研為基礎,以高職高專教育理念為指導,完善“依托行業,聚焦臨床,輻射社會,分段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合理的營養意識、健康服務理念,強化臨床營養和公共營養專業技能;以臨床營養和公共營養需求為導向,構建“一個導向、兩個突出、課崗對接、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注重加強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深度對接;建立健全校內實訓基地,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1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3.1.1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構建并完善“依托行業,聚焦臨床,輻射社會,分段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社會、學校、行業共同參與的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及第三方參與的評價機制。
依托校外實訓基地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利用學術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在行業內及社會上的較高知名度及較強影響力,開展公共營養師培訓、基層醫務工作者繼續教育以及社會各類人群營養健康教育、營養咨詢與指導等社會服務。校內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建成“一個理念、兩個結合、三位一體、功能明確”的校內實訓基地,即以“職業仿真、功能拓展、能力提升、服務社會”為理念;飲食治療計劃制訂與腸內營養制劑制作相結合、營養烹飪與營養指導相結合;在現有醫學營養綜合實訓室基礎上建成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功能為一體的臨床營養、公共營養仿真實訓基地,包括腸內營養實訓室、營養門診實訓室、食品分析實訓室、膳食制作實訓室,醫學營養專業校內實訓基地情況(見表1)。
表1 醫學營養專業校內實訓基地情況一覽
3.1.2課程體系改革與課程建設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醫學營養崗位需求和職業資格準入標準為依據,根據崗位能力要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即“一個導向、兩個突出、課崗對接、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突出臨床營養和公共營養專業技能,強化腸內營養制劑配制、營養烹飪、營養咨詢指導等崗位能力,改革教學內容,融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內容為一體。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課程體系,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與將來的崗位工作相一致,理論知識夠用為度,掌握學習知識的規律,使理論與實踐課程之間互相銜接,關鍵是要工學結合[3]。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臨床營養和公共營養專業技能,根據崗位能力要求設置課程體系,并將公共營養師資格考試內容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按照教學內容的選取貼近崗位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教學組織序化貼近工作過程、教學情境設計貼近工作環境的思路,采用“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行動能力—對應課程—對應崗位”的方法,系統化設計理論和實踐教學。
3.1.3深化校院合作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實習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校內實習課程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醫學營養實驗實訓基地要突出職業技術特點,發揮培養實用型高級營養專業人才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即建立符合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仿真的實訓基地,包括食品分析實驗實訓室、營養烹飪實訓室、臨床營養實訓室、營養門診實訓室等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
拓展實習基地,加強與幼兒園、社區配餐中心、健康指導公司等的合作,聘請高級技術人員為校外導師,充分利用醫學營養行業設備資源,與醫院及企業簽訂共建示范性校外實訓基地協議,聘請專家來校授課、進行實習指導和科研指導,建立良好的校院合作機制。
3.1.4建立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具有多種技能、善于合作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為了落實“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職業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因此必須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教學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以適應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強以教師臨床實踐為主的繼續教育,同時通過學術交流、進修培訓、校院科研合作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具有多種技能、善于合作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團隊。通過“外引內培”培養專業帶頭人,通過進修學習、學術交流培養骨干教師,通過“傳幫帶”培養青年教師。
3.2加強頂崗實踐過程管理,提高實踐育人質量
按照“立足天津,拓展外埠”的思路,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將“工學結合”融入學生教學實踐環節,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掌握醫院營養科及企業營養相關崗位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特點;熟悉營養師在營養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掌握各種常見疾病的營養治療原則,并制訂相應的營養治療方案,能夠書寫營養病歷;掌握腸內營養制劑配制方法,熟悉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等營養措施在臨床工作中的開展情況;了解食品質量的檢查方法、衛生要求、烹調操作規程及成本核算方法。
調整實習輪轉制為到醫院與食品企業輪崗。學生完成實習后,要對自己在實習期間的勞動紀律、專業知識的收獲和體會等方面進行小結;實習單位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工作能力、工作與學習態度、思想品德、組織紀律、生活作風等方面做出實事求是的概括性評價。建立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管理頂崗實習的管理機制,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育學生的頂崗實習模式,實現頂崗實習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提高實踐育人的質量[4]。
3.3通過開放醫學營養專業資源,拓展專業的社會服務及輻射功能
利用網絡平臺,與行業、學術團體共同開發共享型、開放型的醫學營養專業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展社會各類人群營養健康教育、營養咨詢與指導等社會服務。通過多種途徑,鍛煉和提高專業教師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學生到社區、養老院、托幼機構等開展各類人群的營養健康教育、營養咨詢與指導等服務。
實習教學改革是一項需要長期開展和不斷推進的工作,醫學營養專業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培養面向醫療衛生及公共營養保健行業等工作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醫學營養專門人才[5]。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孫鳳丹,楊萬山,李香丹,等.病理學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12):972-974.
[2]曹華,楊鳳瓊,蘭小群.醫學營養專業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4):114-115.
[3]劉瓔婷,徐軼彥,吳星祿.構建醫學營養專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與思考[J].基層醫學論壇,2012(13):1745-1747.
[4]宋慧芳,楊桂姣,呂華,等.單側標本開放操作在局部解剖學實習教學改革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86.
[5]李卓云,吳鳴,米宏建,等.醫學營養教育現況調查[J].醫學教育探索,2006(9):882-884.■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8-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