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會,劉玉娟(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蘭州730030)
?
精神科實習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干預
李小會,劉玉娟*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蘭州730030)
摘要:目的了解實習護士在精神科實習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探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為改善精神科實習護士的心理狀況提供依據。方法將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精神科實習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實習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主要包括:舉辦心理講座、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個體進行心理咨詢,并使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對實習護士進行檢測。結果干預前實習護士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總分與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子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實習護士與全國常模比較,除軀體化因子得分、強迫癥狀因子得分、其他因子得分外,剩余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偏執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敵對因子得分、精神病性因子得分、總分均高于全國常模(P<0.05)。結論精神科實習護士心理問題突出,各帶教醫院應加強對精神科實習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關鍵詞:精神科;實習護士;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
護理實習是從實習護士到護士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實習護士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要學習護理知識,又要處理與患者的人際關系。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工作競爭壓力逐漸加大,這些因素都會對實習護士的心理情況有所影響,而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被社會所關注。精神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面對的患者較為特殊,因此實習護士的心理壓力較其他科室更大。劉月明等[1]在對高校護士實習期間心理壓力的調查表明,心理障礙者占16.0%~25.4%,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等表現為主。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的休學、退學人數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甚至導致學生出現一些精神障礙、自殺等傷害事件發生[2]。本文使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對精神科實習護士進行調查、分析,并進行針對性干預,旨在探討精神科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進一步提高臨床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現介紹如下。
1.1對象
將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精神科實習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42例,年齡(17±1.25)歲,均為女性。入選條件:(1)既往無精神病史。(2)均為初中起點的全日制中專學生,全部理論課程結束,已參加臨床實習。(3)均經過嚴格統一的入院培訓,在精神科實習1個月,并在精神科實習過程中接受了完善的精神科專科培訓。(4)所有調查對象均自愿參與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發放問卷42份,收回有效問卷4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2研究方法
使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3]進行測試,此量表由帕洛夫等根據“cornell醫學指數”[4]發展而成,共有90個問題,分為10個因子,分別測量被調查者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方面,用5級評分法,1~5分分別表示“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3分為有明顯心理問題,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問題越嚴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對精神科實習護士的干預包括:在實習開始的1個月內進行問卷調查;在每一周的周四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并針對性地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實習護士進行個體心理咨詢;在每周健康講座完成后進行心理測評,以觀察心理干預的效果。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Excel表格,應用SPSS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t檢驗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調查結果顯示,在對精神科實習護士進行心理干預1周后和2周后與干預前的SCL-90量表得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干預3周后和4周后,與干預前的SCL-90量表得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與干預不同時間段精神科實習護士SCL-90量表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與干預不同時間段精神科實習護士SCL-90量表調查結果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時間干預前干預1周后干預2周后干預3周后干預4周后人數42 42 42 42 42平均得分137.19±28.67△132.10±20.54△129.56±19.34△120.25±19.45△118.05±18.94△
(2)干預前后與全國常模SCL-90量表總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較見表2。干預前與干預后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子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積極的心理健康干預對精神科實習護士解決心理問題起了重要的作用。干預前與全國常模比較,除軀體化因子得分、強迫癥狀因子得分、其他因子得分外,剩余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偏執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敵對因子得分、精神病性因子得分、總分均高于全國常模(P<0.05),可認為臨床實習護士在實習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表2 精神科實習護士干預前、干預后與全國常模SCL-90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較(±s,分)
表2 精神科實習護士干預前、干預后與全國常模SCL-90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較(±s,分)
注:與干預后比較,*P<0.05
干預前與全國常模比較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總分全國常模(n=240)1.55±0.386 1.79±0.606 1.52±0.656 1.35±0.646 1.46±0.606 1.39±0.616 1.49±0.566 1.40±0.646 1.23±0.536 1.46±0.536 120.29±44.46干預前1.31±0.387*1.82±0.477*1.64±0.42*7 1.52±0.39*7 1.53±0.34*7 1.47±0.387*1.58±0.59*7 1.48±0.367*1.39±0.347*1.44±0.367*137.19±28.67*干預后1.15±0.207 1.59±0.387 1.41±0.317 1.27±0.237 1.30±0.287 1.30±0.307 1.36±0.357 1.24±0.247 1.17±0.197 1.30±0.367 118.05±18.94 t P -1.91 0.21 5.36 6.24 3.62 3.86 3.98 3.45 7.39 -0.92 11.37 0.078 0.832 0.005 0.000 0.032 0.024 0.019 0.048 0.000 0.135 0.000
(1)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實習護士在精神科實習時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偏執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敵對因子得分、精神病性因子得分、總分均高于全國常模(P<0.05),這與其他一些調查結果基本相同[5-6],表明精神科實習護士存在心理問題,可能是因為精神科實習護士要面對精神科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僅要面對因為生病而變得脾氣暴躁的患者,還要面對患者家屬,并且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思維紊亂,容易出現不易交流的現象。實習護士在醫院實習,渴望人際關系融洽和得到生活上的幫助,他們從學校進入人員結構復雜的醫院,面對角色的轉變變得不適應,擔心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等,因此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2)干預后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得分、抑郁因子得分、焦慮因子得分、恐懼因子得分、總分低于干預前(P<0.05),說明干預后實習護士的心理問題比干預前少,心理干預對于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并且實習護士在實習期間逐漸掌握了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技巧,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時不再感到恐懼。同時,精神科良好的環境使她們高度緊張的精神得以放松,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與患者一起娛樂,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帶教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工作態度良好,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對實習護士進行積極引導,激發其自身的學習熱情,增強其事業心和職業感,使她們樂觀自信、充滿熱情地投入到護理工作中[7],進而使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實習護士采取輪轉制可有效緩解她們的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精神科實習護士在實習初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問題,及時的心理干預對減少心理問題既有效又必要,因此教學醫院應該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教,建立心理咨詢室,由有資質的心理咨詢師定期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開辦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講座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臨床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樣不僅能有效改善臨床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對由于心理問題導致實習效果不好的臨床實習護士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讓師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積極的心態,從根本上改善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劉月明,胡加鵬.高職院校中護士實習期間心理壓力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6):81-82.
[2]朱晴,王永蓮.臨床實習生心理健康水平測度及健康教育對策[J].安徽醫學,2009,30(11):1346-1348.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4]孫睿,彭林珍,羅家洪,等.云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36-38.
[5]邱良武,張洪建,曹俊,等.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2,33(2):49-51.
[6]方藕環,董靜波,陳國員,等.慈溪市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8,7(10):735-737.
[7]姚林燕,方梅.46名新護士適應期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調查及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8,7(3):227-229.
(*通訊作者:劉玉娟)■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8-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