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艷紅
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應用
官艷紅
目的:分析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某社區治療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560例,采取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生活方式。結果: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較護理前顯著改善,健康行為知曉率、規律用藥率、科學飲食率較護理前增加(P<0.05)。結論: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采取公共衛生護理,能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顯著。
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公共衛生護理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及患者常見疾病,多涉及機體各循環系統,是導致我國患者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早期防治、及早干預,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延緩心血管疾病進展。公共衛生護理是通過運用預防醫學及護理學的理論與技能[2],將護理工作運用到家庭護理中,進而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本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行公共衛生護理,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中560例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于某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根據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篩選:心血管病遺傳史、肥胖、飲食不當、運動少、吸煙、酗酒;心血管病患者206例,36.8%;心血管病高危人群354例,占73.2%,其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55例,單純高血壓患者70例,單純糖尿病患者71例,單純高血脂患者60例,心力衰竭患者42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56例;男性316例,女性244例;初中及以下272例,高中158例,大專及以上130例;年齡40-86歲,平均(62.8±13.8)歲。
1.2 護理方法
對患者及高危人群行公共衛生護理。(1)制定公共衛生護理小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加強對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時調查人群身體狀況。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的人群制定必要健康教育方案,每個月隨訪1次,并對研究對象定期行健康宣教。(2)疾病干預。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心血管病發生原因、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等,告知患者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時間、副作用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了解自身狀況,并能避免疾病危險因素。(3)飲食干預。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群,身體機能降低,不合理飲食則會加重患者疾病程度。因此,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人群,應控制患者飲食方案,堅持清淡、易消化、少油、低鹽、易消化食物,每日脂肪攝入量不足300mg,適當攝入黃豆、豆制品等蛋白質類食物,減少糖類食物攝入。(4)運動干預。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人群運動方案的制定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疾病急性期患者,應適當臥床休息,居室應通風換氣,鋪墊舒適床墊。對疾病穩定期患者,通過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患者體質,運動方案應循序漸進、規律科學,避免運動過度。叮囑患者規律作息,不要熬夜,多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5)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準確評估研究對象心理狀態變化,了解患者不良情緒出現原因,對患者行必要心理疏導干預,尊重、關愛、鼓勵、體貼患者,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焦慮、不安等情緒。
1.3 評價指標
生活質量:用健康簡易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3]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軀體功能、生活習慣、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行為五個維度,每個維度計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處理嚴格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研究里計量資料檢驗處理采取獨立配對t值,計數資料檢驗處理采取卡方x2,當P<0.05時,說明量量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患者護理后軀體功能、生活習慣、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行為較護理前明顯改善,差異顯著(P<0.05),見表1所示。

表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2.2 患者護理前后行為改變情況比較
患者護理后健康行為知曉率、規律用藥率、科學飲食率較護理前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表2 患者護理前后行為改變情況比較(例)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防治干預是目前世界衛生公共組織重點關注問題[4],早期防治干預能延緩患者病情進展,減少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為此需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行防治干預,并明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早期篩查高危人群,及早轉變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行為,幫助研究對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科學合理的健康行為。本次研究中,患者護理后軀體功能、生活習慣、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行為較護理前明顯改善,護理后健康行為知曉率、規律用藥率、科學飲食率較護理前明顯增加(57.0%vs15.2%、62.1%vs26.6%、63.8%vs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公共衛生護理的應用,能改善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幫助建立健康行為,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用藥規范性。公共衛生護理是將臨床護理理論與技能運用到家庭、社區、醫務設施、婦幼保健等工作中,及早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行必要預防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規范科學合理的生活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總而言之,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采取公共衛生護理,能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重慶市忠縣中醫醫院)
[1]鄧雪蓮,陳曉燕,竇亞堅,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5):105-108.
[2]吳俊平,郭欣欣.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4(23):95-97.
[3]徐蘭,汪曉霞,陶曉玲.護理風險評估和預防式護理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6,28(9):1324-1326.
[4]賈延萍,王囡囡,付蕓.公共衛生護理對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J].預防醫學論壇,2014,20(7):5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