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兒腦性癱瘓臨床觀察
尹保奇
目的:總結分析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兒腦性癱瘓臨床效果,從而為小兒腦性癱瘓治療提供依據。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間接收的90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綜合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方法,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在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方面,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存在著明顯優勢(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小兒腦性癱瘓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綜合能力,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小兒腦性癱瘓;臨床觀察
小兒腦性癱瘓屬于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癥,引起小兒腦性癱瘓的原因較多。患者發病后可出現智力低下、語言障礙、中樞性運動障礙等,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治療,患者可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害,后期生活自理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為進一步提高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結合我院接收的90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就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兒腦性癱瘓臨床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間接收的90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2個月—6歲,平均年齡(3.5±0.3)歲,在小兒腦性癱瘓類型方面,19例為痙攣型、5例為肌張力低下型、11例為不隨意運動型,10例為共濟失調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3個月—5.8歲,平均年齡(3.4±0.4)歲,在小兒腦性癱瘓類型方面,20例為痙攣型、6例為肌張力低下型、10例為不隨意運動型,9例為共濟失調型。所有患者在前來我院接收治療前6個月內,沒有采用其它的治療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使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后顯示,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所有患者采用常規的綜合治療方法,在運動療法方面采用的是波巴斯法、伏易得法以及派托法,同時采用的有電療、水療、針灸、功訓、推拿等治療方法,根據癥狀不同采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以及家庭健康教育等,一個療程為21天,間隔7天進入下一療程,治療時間為6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的是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注射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46213,使用5ml的注射器抽取上述注射液,對患者的不同穴位進行注射,主要的穴位有百會,四神聰,腦戶,強間,神庭,上星,懸厘,曲鬢,率谷等,頭部穴位每次0.6-0.8ml,一個療程為21天,間隔7天進入下一療程,治療時間為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的觀察指標主要是兩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
1.4 評價指標
粗大運動功能評分采用GMFM量表進行評定,其中主要包括臥位與翻身能區、坐位能區、爬與跪能區、站立位能區、行走與跑跳能區等,其滿分分別為51分、60分、42分、39分以及72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相關功能恢復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整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相關指標,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粗大運動功能評分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比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以及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析見表1,根據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學分析結果可知,在治療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方面,觀察組明顯的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析(±s,分,n=4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析(±s,分,n=45)
小兒腦性癱瘓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生長發育以及引起殘疾的主要疾病,鑒于小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腦部的各項功能還沒有完全的定型,對此,可通過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早期干預,促進腦部功能全部或者部分的恢復,進而幫助患者改善預后以及生活質量。
對于小兒腦性癱瘓的常規治療主要是運動療法、作業治療、語言治療、物理治療以及我國傳統的針灸、推拿治療等。這些方法對于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1]。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在傳統針刺療法的基礎上加入現代醫學形成了頭針法,通過對大腦皮層的刺激,逐漸的是皮質缺血缺氧的狀態得到改善,同時使得壞死的腦細胞逐漸得到修復,對于促進患者的腦部功能有重要的作用,而穴位注射一方面通過穴位刺激幫助恢復改善機體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藥物的直接作用促進腦部功能的恢復,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恢復促進其它相關功能的恢復。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屬于哺乳動物中存在的神經節苷脂,該物質屬于人體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對細胞膜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此外,還能促進神經的再生,進而形成新的豐富的神經網絡,促使腦神經的再次發育,改善腦功能。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結果顯示,在臥位與翻身功能、坐位功能、爬與跪功能、站立功能、行走與跑跳功能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結果與張國平學者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2]。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腦性癱瘓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神經節苷脂頭部穴位注射,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綜合能力,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1]楊杰,張燕君.神經節苷脂穴位注射對小兒腦癱綜合能力恢復的對照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12,8(05):51-54.
[2]張國平.穴位注射神經節苷脂結合神經促進康復技術治療小兒腦癱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