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妮
肝硬化結節CT 與核磁共振成像結果探究
李婭妮
目的:探討肝硬化結節CT與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結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56例肝硬化結節患者,患者均分別采用CT、MRI進行檢查,觀察兩種影像方式的診斷結果。結果:MRI影像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CTI影像診斷結果,但兩者對比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MRI診斷肝硬化結節各具優勢,MRI診斷惡性病變更具有優勢,臨床可結合使用提高準確率。
CT;磁共振;肝硬化結節
肝硬化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慢性、再生性肝臟疾病,導致肝臟受到損害的相關因素較多,受到肝臟進行性、纖維性的發展,肝硬化患者中的大多數為肝臟結構受損的結節性肝硬化,屬于纖維組織包繞的一種再生性結節。如在早期觀察到肝硬化結節,通過合理的臨床治療,可有效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CT、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使用時,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采用有效的影像學檢查及準確診斷,可在早期觀察到肝硬化結節病變,避免疾病發展至肝癌,可明顯降低死亡率[1-2]。本文選取56例肝硬化結節患者,采用CT與核磁共振成像進行臨床分析診斷,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56例肝硬化結節患者,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為(55.8±5.3)歲。
1.2 方法
本文選取的62例患者均經CT、MRI成像進行影像檢查。
行CT檢查時,選用的CT機型號為四排PhilipsMX-8000螺旋掃描機,患者均采用平掃、雙期動態增強掃描,螺距保持在1~1.5范圍,層厚度調整到6,通過肘靜脈注射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300mg/L,將注射速度固定在3ml/s,使用劑量在1.5~2.0ml/kg范圍,動脈期的延遲時間在0.5min,門脈期的延遲時間在80s。
行MRI檢查時,選用的MRI機為GESigma-1.5Tesla超導MR掃描儀,通過MRI平掃、動態增強掃描進行檢查。在平掃過程中,使得的橫斷面SE脈沖序列為T1WI,其中TE在11ms,TR在540ms,T2WI中的TE在80ms,TR在3200ms,將層厚調整到8~10mm范圍,層間距設定在1mm,視野(FOV)調整到38cm×38cm,矩陣設定在256×256;通過動態增強掃描時,通過橫斷面梯度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發,使用的TR值調整到145ms,TE調整到6ms,層厚度在設定為8~10mm范圍。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CT、MRI檢查的影像學表現;計算患者診斷的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通過SPSS18.0系統進行統計處理,組間對比以x2進行檢驗,P<0.05顯著差異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
2.1 CT成像結果分析
在56例肝硬化結節患者中,有15例尾葉大小要超過正常肝臟,27例尾葉大小對比正常肝臟要縮小,30例整個左葉大小對比正常肝臟明顯縮小,10例整個右葉大小超過正常肝臟。
2.2 MRI結果分析
56例肝硬化結節患者中,直徑在6.5~21.0mm,其中存在肝硬化再生結節(RN)16例,其直徑均小于11mm,11例患者的加權像信號中T1、T2保持較高的均勻性;5例則出現T1上升,而T2下降的趨勢。存在發育不良結節(DN)的患者有10例,其直徑處于4~11mm的范圍,通過加權像分析,患者T1呈現出低信號,但T2呈現出高信號。其余30例為小肝癌(SHCC),其直徑均超過11mm,通過加權像信息觀察,21例T1信號強度明顯下降,4例處于相等狀態,5例T1信號強度明顯增強;2例T2信號強度明顯降低,其余28例T2信號強度明顯增強。
2.3 兩組CT、MRI檢查價值
CT、MRI檢查方法在準確性、特異性、敏感性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CT、MRI檢查價值對比[n(%)]
近些年來,在我國肝硬化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通常與不良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食物習慣等存在一定關系。肝硬化的病情較為嚴重,且會因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而引發繼發性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癥狀,如發展至肝癌,往往導致極高的致死率,因此早期發現,且予以準確診斷,對于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CT檢測時,可有效區分不同肝葉大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肝硬化結節的影像檢查中,可以明顯區分肝癌與肝硬化結節。小肝癌的影像學顯示,MRI診斷中T1信號強度明顯下降,T2信號強度明顯增強。MRI在診斷時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略高于CT。通常是因為CT檢查時通常需要多期增強掃描觀察結節情況,延遲掃描達到的效果更加明顯;MRI平掃可觀察到部分結節,經多期增強掃描可顯示大量結節,MRI診斷時的參數更優于CT診斷[3-5]。但兩種檢測方法的數據結果并無明顯差異,由此可知,CT、MRI在結節性肝硬化的檢查中均具有較為良好的效果。
總之,CT、MRI診斷肝硬化結節并無較高的差別,MRI可有效診斷癌變,兩種方法結合使用的價值更高。
(作者單位:甘肅省靜寧縣人民醫院CT室)
[1]曹捍波,張鐵英,嚴金崗,等.MRI、DSA和碘油CT聯合應用對肝硬化結節癌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癌癥雜志,2012,22(5):377-380.
[2]黃婷,董常峰,羅婷婷,等.小肝癌與肝硬化再生結節的超聲造影定量分析的臨床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8):733-736.
[3]董穎慧,解麗梅,唐少珊,等.肝局灶性病變超聲造影與增強CT和MRI表現的比較[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0):2062-2066.
[4]楊清華,王穗春,劉愛群,等.肝豆狀核變性并肝硬化的MR診斷[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6):91-92.
[5]王剛,劉健.超聲造影在評估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1):100-102.
李婭妮,女,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