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 范佳佳
口肌訓練對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的影響
李敏杰 范佳佳
目的:探討口肌訓練對孤獨癥兒童設施行為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孤獨癥兒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采取常規飲食干預方式,觀察組常規飲食干預基礎上采用口肌訓練的方式,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飲食行文評分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飲食行為評分差異大致相同,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不同的治療后,觀察組飲食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口肌訓練對改善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口肌訓練;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障礙
當前,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達到0.4%[1],其治療方法仍為國內外學者及專家研究的重點課題。孤獨癥兒童發病時,常常會出現厭食、偏食、據食的行為,這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發育以及免疫力的提升。近年來,在該病的治療中,人們利用口肌訓練的方式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治療,口肌訓練實質是介入患兒的知覺刺激,以期提高口腔咽頜的生理功能。對此,本文對口肌訓練治療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的效果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孤獨癥兒童為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為:(1)患兒年齡區間為2~10歲,聽覺、視覺、發音器官正常;(2)經兒科醫生使用ABC[2]孤獨癥診斷標準確定為孤獨癥;(3)患兒均有挑食、偏食等行為。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
觀察組32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4.56±2.36)歲;男18例,女14例。
對照組32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4.17±2.14)歲;男17例,女15例。
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由其家長進行飲食行為干預,干預方法為:(1)共同進餐。讓兒童聚集在一起用餐,營造良好的進食氛圍;(2)混合法。在兒童喜歡的食物中添加少量兒童拒絕的食物,漸漸改善患兒的挑食與厭食情況;(3)夸張法。在兒童面前進食其討厭的食物,并表現出很美味的表情;(4)獎勵法。當兒童成功進食其原本厭惡的食物,馬上給予口頭獎勵或者獎品獎勵。
觀察組在常規飲食干預的基礎上采去口肌訓練干預,每次30min,每隔一天1次,每周3~5次,連續治療8個月。口肌訓練具體方法為:①口周按摩。護理人員對患兒的上唇肌群用拇指沿順時針方向揉按迎香、水溝、地倉穴,每個穴位按摩100次,下唇肌群同樣用拇指沿順時針揉按,揉按下關、翳風、頰車、承漿穴[3]。另外,按揉患兒喉部廉泉穴,以中指、食指按揉喉結旁或者下頜部舌底肌肉。②口腔內肌肉按摩。用特殊手法對患兒臉頰、牙床區域進行按摩。對低敏患兒按摩時手法要輕快,對高敏患兒時手法要穩慢。③口肌運動。對患兒下頜進行訓練,使用中指與食指采取旋轉的方式對患兒兩側頰部口腔內側進行揉壓,促進咀嚼工作;用棉簽或者手法按摩對患兒唇頰進行訓練,增強患兒面頰肌的力量,引發吮吸、咂唇等動作;使用棒棒糖、牛奶冰棒簽對患兒進行舌部訓練。
1.3 療效判定
參照國內對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的研究,編制“兒童飲食行為調查問卷”,在患兒治療前后各進行一次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進餐量少;(2)每餐進餐大于25min;(3)不愿嘗試新的食物;(4)拒絕某種食物;(5)進餐做其他事情。每項劃分為從不、偶爾、有時、經常、總是五個程度,分別計為0分、1分、2分、3分、4分,總分100分,總分越少表示患兒情況改善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軟件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飲食行為評分差異大致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不同的治療后,觀察組飲食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飲食行為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飲食行為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一直以來,對兒童孤獨癥患兒治療研究中,很多學者主要關注的治愈點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音障礙、行為呆板等方面,往往忽視患兒飲食障礙這方面。孤獨癥患者表現出的飲食障礙主要包括不愿意進食、偏食、不定時飲食、就餐時注意力不集中、需要人陪或喂、有食物過敏或異食癖等。2~10歲年齡段兒童作為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做好健康飲食教育,對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重要幫助。因此對于孤獨癥兒童群體而言,做好飲食干預指導尤為重要。
當前,在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障礙的治療中,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口肌訓練,該方法的作用原理是基于口部肌肉活動與神經支配[4],使用層次式的訓練方式,讓受訓的孤獨癥患兒逐漸恢復口部肌肉的自我控制能力,完成諸如咀嚼,吮吸等飲食動作,是一種輔助與配合傳統語言治療的技術。我國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后,在患兒口肌訓練中,創造性的使用牛奶和棉簽以及不同質地的食物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攝食行為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尤其在改善偏食、挑食、拒食等方面的作用突出。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口肌訓練與傳統飲食干預,口肌訓練能夠更好的改善患兒的攝食障礙問題,飲食行為評分得到明顯下降,而且在口肌訓練干預中,醫師只使用了廉價的材料進行訓練,配合專業化的口肌訓練手段,大大改善了患兒的攝食行為習慣,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有重大幫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1]郭德華,聶云霞,楊廣學.自閉癥兒童腸胃道問題及護理策略[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02),374-379.
[2]周惠嫦,張盤德,陳麗珊,梁鵬.口肌訓練對孤獨癥兒童攝食行為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07),647-650.
[3]丁大為,鐘燕,成新寧,江淑娟.應用行為分析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03),564-566.
[4]李利君,唐樂群.口肌定位治療在學齡前唐氏綜合征兒童語言康復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15,12(16),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