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龍
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
劉子龍
目的:探討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患者,實驗組采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手術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普通支架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手術成功率100%,對照組手術成功率為92.30%,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再狹窄發生率7.69%,對照組再狹窄發生率25.64%,實驗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20.51%,對照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33.33%,兩組隨訪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狀動脈分叉病變采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治療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遠期療效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治療效果;遠期療效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發病率較高,主要以介入手術療法進行治療,患者病情較為復雜,發病位置較為特殊,使得介入手術操作相對困難,手術成功率因此降低,復發幾率更高。隨著臨床對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研究,臨床采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進行治療,取得了較高的治療效果,手術成功率與遠期療效得到了明顯的提高[1]。本文對所選78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78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患者。實驗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72.36±5.58)歲。對照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73.68±5.42)歲。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確診為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其中穩定性心絞痛患者2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32例,心律失常24例,單支病變35例,雙支病變20例、三支病變23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吸煙習慣,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患者3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介入手術方法進行支架手術,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口服用藥。從術前3天開始,口服用藥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者均為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劑量為300mg/天,氯吡格雷為75mg/天。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手術時間的選擇,患者手術時通過動脈鞘管進行肝素的注射,注射劑量為8000U,并于術后3-5日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由2名以上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患者的冠狀動脈攝片進行閱片,并判斷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病情,并根據患者的血管直徑與病變長度選擇支架,如患者的病情復雜,則可以采用連接部位重疊置入的方式進行置入,保證病變得到完全覆蓋,且支架間無間隙。
手術時實驗組選擇雷帕霉素洗脫支架進行支架的植入,對照組則采用普通支架進行植入。采用雙導絲方法將支架防止在病變冠狀動脈部位,并利用球囊擴張術進行血管的擴張,術后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抗血小板治療,并根據患者不同的合并癥進行降脂、降壓、降血糖治療。
1.3 療效判定
分為成功和失敗。成功:患者術后通過造影檢查觀察到冠狀動脈的狹窄殘余量<20%,前向血流TIMI血流為Ⅲ級,且患者術后未見嚴重并發癥與心臟不良事件。失敗:患者的造影檢查結果狹窄殘余量>20%,且出現并發癥或不良事件。成功率=成功/總數*100%。
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并于術后6個月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觀察患者術后再狹窄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實驗組手術成功率100%,對照組手術成功率為92.30%,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兩組隨訪差別對比:實驗組再狹窄發生率7.69%,對照組再狹窄發生率25.64%,兩組再狹窄發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20.51%,對照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33.33%,兩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隨訪結果比較分析(±s)[n(例)]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發病位置較為特殊,對患者的影響較大,臨床采用介入治療方法的效果明顯,但傳統介入手術進行支架植入的手術效果不高,成功率較低,與分叉病變病情復雜有關,臨床為了提高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與遠期療效,采用雷帕霉素洗脫支架進行介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2]。
雷帕霉素洗脫支架具有降低術后再狹窄的優勢,通過雷帕霉素洗脫支架的植入,改善了患者單純采用金屬支架后造成的內膜損傷和炎癥反應,減少了金屬裸支架對患者血管內膜的刺激,從而降低術后再狹窄發病率,減少了病變長度較長患者的治療風險,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通過本次實驗觀察到,實驗組手術成功率100%,對照組手術成功率為92.30%,且術后隨訪效果更高[3]。
綜上所述,雷帕霉素洗脫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效果顯著,遠期療效高,安全性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心內科)
[1]楊長寶,鄭海軍.邊支血管主動球囊保護技術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05):778-781.
[2]熊青峰,張雪蓮,陳險峰,陳鑫,李煒,許娟,李林,彭志遠.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雙源CTA影像學特征及臨床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6,13(05):297-301.
[3]劉海江,支繼新,盛昌宏,鄒方園.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替羅非班聯合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觀察[J].醫學研究雜志,2016,45(02):124-12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