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紀偉 王寒
懸吊運動訓練對小兒痙攣型偏癱的康復效果分析
喬紀偉 王寒
目的:對懸吊運動訓練對小兒痙攣型偏癱的康復效果予以簡單分析。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小兒痙攣型偏癱40例,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作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為對照組患兒應用常規方法開展康復訓練,為觀察組患者應用懸吊運動訓練,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康復效果。結果:觀察組患兒的Berg平衡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為患兒開展懸吊弱鏈測試發現,觀察組患兒的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在為小兒痙攣型偏癱開展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應用懸吊運動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其康復效果,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懸吊運動;小兒痙攣型偏癱;康復效果
小兒痙攣型偏癱在小兒腦癱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大,患兒主要表現為患側肌肉容易發生廢用性萎縮,并且整體肌力比較差,目前在為小兒痙攣型偏癱開展治療的過程中,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物理電、熏蒸、水療、針灸、作業療法、運動訓練等一些治療方法,將懸吊運動訓練應用于患兒的治療中,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1]。本文就主要針對此予以簡單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間收治的痙攣型小兒偏癱40例,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作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包含有男11例,女9例,年齡處于5~11歲之間,平均年齡(8.2±1.3)歲;觀察中包含有男12例,女8例,年齡處于4~12歲之間,平均年齡(8.4±1.5)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二者之間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訓練方法開展治療,為患兒開展運動訓練,主要是應用到了Vojta、Bobath等促進神經發育的方法,主要是為了通過對患兒的異常姿勢進行控制,從而起到促進其建立正常運動模式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一些簡單的按摩方法,使痙攣的肌肉得到放松,從而起到良好的降低患者痙攣肌肉張力的作用[2]。
觀察組患兒應用懸吊運動訓練來開展康復鍛煉,在這種康復訓練方法中,最為主要的是患兒的功能訓練,并要在開展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為患兒開展懸吊弱鏈測試,找出其薄弱環節,強化薄弱環節的訓練,主要包含了這樣幾個方面的訓練內容:(1)盆骨旋轉練習,所有患兒取仰臥位,在其一側的膝關節下方放置剛性懸吊帶,并在腰部放置支持帶,使患兒努力開展抬臀、伸膝、伸髖動作,并要進行盆骨的旋轉;(2)側屈肌群訓練,訓練過程中患兒保持側臥位,雙臂抱在胸前,在其頭部加一個枕頭,將剛性懸吊帶放置于患兒膝關節下方,囑咐患兒努力的抬臀、伸膝、伸髖,并要在此過程中盡可能的保持骨盆直立;(3)腹肌力量的訓練,所有患兒保持俯臥位,將剛性懸吊帶放置于患兒的雙膝關節下方,患兒前臂作為支撐,身體保持平直,處于同一條直線上,叮囑患兒開展伸膝、伸髖動作;(4)伸髖肌群訓練,患兒保持仰臥位,將剛性懸吊帶放置于其雙膝關節的下方,將雙臂抱在胸前,指導患兒開展抬臀、伸膝、伸髖動作[3]。
1.3 療效判定標準
應用Berg平衡量表來對患兒的功能活動情況進行評價,該評分量表中包含了14個動作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分為0~4分,總分值為56分;同時為患兒開展懸吊弱鏈測試,若患兒的骨盆側翻或者是雙腿分開的距離小于30厘米,那么就判定測試結果為陽性[4]。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的處理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實施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應用±s來進行表示,實施t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Berg平衡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為患兒開展懸吊弱鏈測試發現,觀察組患兒的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具體數據如表1、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兒的Berg平衡量表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懸吊弱鏈測試結果比較
健側身體的正中位可以開展自由活動,但是患側肢體不能開展正常的活動,是小兒痙攣型偏癱的早期臨床表現,為了有效的改善患兒的這一狀況,就需要為其開展有效的治療,通常情況下,運動訓練在提升其康復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5]。
懸吊運動訓練主要是通過強化患兒非主導側肢體運動能力、軀干肌肉的運動能力,促使患兒身體在不穩定狀態下平衡性的提升,從而有效的提升其肢體控制能力,從而促進力量在運動鏈上的傳導,與常規的運動訓練方式相比,懸吊運動訓練具有諸多的優點,這使得其在小兒痙攣型偏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其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肌肉的協調收縮能力,并且能夠對患兒脊柱畸形及骨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通過閉鏈運動訓練,使得軀干痙攣肌對側屈肌群的肌力得到有效提升,從而提升其整體的康復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Berg平衡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為患兒開展懸吊弱鏈測試發現,觀察組患兒的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由此可見,在為小兒痙攣型偏癱開展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應用懸吊運動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其康復效果,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1]鄭宏磊,梁崗崗.懸吊運動訓練對小兒痙攣型偏癱的康復效果[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4):371-375.
[2]黨維,李志娟,李寅偉,等.淺析懸吊運動訓練對小兒痙攣型偏癱的康復有效性[J].中國農村衛生,2015,11(17):70.
[3]萬勇,劉潔,陳啟明,等.懸吊運動治療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2015,30(4):304-306.
[4]張桂欣.強制性運動療法對痙攣型偏癱患兒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0):39.
[5]吉增良,鄧增穩,王曉東,等。懸吊技術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2016,37(12):191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