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舒 喬紀偉
應用懸吊運動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對痙攣型腦癱兒童平衡能力的影響探討
耿子舒 喬紀偉
目的:應用懸吊運動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對痙攣性腦癱兒童平衡能力、生活自理嫩離、肌張力等方面的影響。方法: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的治療方式,以運動訓練為主,應用Vojta以及Bobath等促進神經發育的方法;觀察組患兒在接受常規運動訓練時,還配合采用懸吊運動訓練的方法來提高患兒康復效果。結果:治療前后運用Berg平衡量表來進行評分,看出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懸吊訓練方法已經普遍應用在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兒肌群功能,從而提高腰椎的平衡穩定性。
懸吊運動;痙攣型腦癱;平衡能力
痙攣性偏癱是在小兒腦癱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占據小兒腦癱類型總數的35%左右,這類痙攣性偏癱主要臨床表現為:患病處肌肉張力增高,同時肌力作用越來越差,在患側肌肉比較容易發生廢用性猥瑣,姿勢與運動之間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小兒在行走時會呈現患側軀干的假性萎縮或者是偏癱步態。為了治療這類小兒痙攣性偏癱,除了傳統的作業療法、運動訓練、水療、物理電治療以及熏蒸等方法之外,在目前還存在采用懸吊設備進行核心力量穩定功能訓練配合運動訓練的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痙攣性偏癱兒童60例,將這些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30例,其中男18例,女性12例;年齡平均4~12歲,平均(8.6±1.6)歲;對照組有30例,其中男16例,女性14例;年齡平均5~11歲,平均(8.2±1.1)歲。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方面,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根據2014年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對于腦癱的定義以及診斷條件。首先,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后、姿勢異常、肌張力增高、肌力低以及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等。其次,還有遺傳代謝疾病,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等。最后引起小兒痙攣性腦癱的病因有多種,比如遺傳、早產、新生兒窒息等,在神經系統檢查方面存在異常放射。前兩項是診斷的必要條件,后一項是是診斷的參考條件。
排除標準:有癲癇發病史、行為情緒障礙、中重度營養不良、嚴重視覺障礙、中重度智力障礙等。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的治療方式,以運動訓練為主,應用Vojta以及Bobath等促進神經發育的方法,從而抑制患兒異常姿勢,建立患兒正常運動模式,還可以采用其他按摩手段,來放松患兒痙攣肌肉的肌張力。這種運動訓練的方法一般是每次30分鐘,一天2次,一周5天。比如Bobath療法,具體的訓練項目有針對關節活動度的改善和維持訓練、穴位訓練、爬行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跪立位訓練等。同時還包括其他作業療法、水療法、中藥熏蒸法等。
觀察組患兒在接受常規運動訓練時,還配合采用懸吊運動訓練的方法來提高患兒康復效果。懸吊運動訓練主要是進行核心力量訓練。這些懸吊運動裝置,由吊繩、吊帶、多個懸吊裝置、橡膠墊等多個裝置組成。具體操作是將吊帶和吊繩放在患兒身體任何部位下面,然后通過拉動懸吊繩,將患兒的軀干、肢體甚至是整個身體懸吊起來。從而完成四個核心力量訓練的動作,包含仰臥伸髖伸膝、左側臥伸髖伸膝、右側臥伸髖伸膝、俯臥伸髖伸膝。每個運動訓練的動作重復4組,每4次1組,在身體呈直線的時候保持10秒,同時每組之間還需要休息30秒。最后再進行仰臥放松訓練,持續性懸吊為2分鐘左右。整個治療時間為每20分鐘1次,1天2次,每周5天,一共進行12周。
1.3 評價指標
使用Berg平衡量表評價,主要是觀察患兒多種功能活動來進行評價,對于患兒坐、站姿勢的靜態和動態平衡度進行評價。這種量表評價共包含了14個項目,每個項目為0-4分,最高為56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率使用頻數和率用(%)來表示,t檢驗,X2檢驗,若是P<0.05,則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Berg平衡量表評分變化:在治療前,兩組先運用Berg平衡量表來進行評分。而后對兩組分別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懸吊設備進行核心力量穩定功能訓練配合運動訓練的方法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運動訓練方法,在8周后,再使用Berg平衡量表對兩組以此進行評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評分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erg平衡量表評分情況
痙攣性腦癱兒童在早期的臨床表現為健康那側的肢體可以進行自由活動,但是患病處的肢體不能,同時在翻身時,健康那側的肢體可以向患病處翻身,相反,患病處肢體不能向健康那側的肢體翻身。患上痙攣性腦癱的兒童在行走時,姿勢呈現偏癱,并且患病處的肢體呈現假性縮短現象。這種假性縮短現象,長期發展,會造成患兒脊柱側彎等,不利于患兒正常生長。
有醫學專業人員對痙攣性腦癱兒童進行腰椎發育分析,發現由于患兒存在腰椎不穩等病情,會使得患兒脊柱容易出現前凸、側彎或者是后凸等畸形。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患兒生長、發育、精神等各方面正常功能的發展,需要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對痙攣性腦癱兒童采用懸吊設備進行核心力量穩定功能訓練配合運動訓練的方法,能夠有效改善痙攣性腦癱兒童的運功功能和核心功能的穩定性。人體在完成動作的一系列過程中,需要人體各個肌群環節共同作用實現,而核心肌群在維持脊柱的穩定性以及骨盆的穩定性時,可以有效保障人體中心的平衡,對人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多年的研究改進,懸吊訓練方法已經普遍應用在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兒肌群功能,從而提高腰椎的平衡穩定性。這種訓練方法與常規訓練方法具有深層穩定肌群、改善患兒肌肉協調收縮能力、刺激患兒感官、提高運動協調能力以及糾正患兒脊椎畸形和骨盆問題等。同時能夠有效提升患兒整體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強患兒核心肌群的穩定性,提高患兒運動協調能力以及穩定性。并且懸吊運動訓練還能夠糾正患兒骨盆側傾、骨盆前傾等問題,從而更好的提高痙攣性腦癱兒童運動康復效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1]梅洪.應用懸吊運動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對痙攣型腦癱兒童平衡能力的影響[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
[2]鄭宏磊,梁崗崗.懸吊運動訓練對小兒痙攣型偏癱的康復效果[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04: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