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銅 馬景銀 李麗
磁共振在腦膜瘤診斷中的應用
朱成銅 馬景銀 李麗
腦膜瘤是顱內常見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神經上皮細胞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20%;多見于成年人,男女比例約為1:2[1]。目前認為、其主要來源于蛛網膜的帽狀細胞,絕大多數瘤體附著于硬腦膜,少數可附著軟腦膜或脈絡叢的一種腦外腫瘤[2];少數腦膜瘤可惡變,具有侵襲性并可發生顱外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并準確定位、定性診斷具有重要臨床的意義,可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目前MRI已經廣泛應用到我院臨床診斷中,本文研究對象為2012.12月-2016.4月我院收治并經手術病理證實部分腦膜瘤患者,對其MRI診斷與病理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總結MRI檢查在腦膜瘤診斷中的運用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我院2012.12月-2016.4月收治并病理證實腦膜瘤患者,根據腫瘤發生部位及影像學特點、從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24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4.9歲。臨床癥狀以頭暈、頭痛、癲癇發作為主,2例患者有嗅覺喪失癥狀,1例突發性昏迷入院。所有患者均行頭顱MRI平掃+增強。
1.2 方法
MRI檢查儀器為我院現有的飛利浦Achieva3.0T TX多源超高場強磁共振掃描儀,線圈為標準16通道頭顱線圈,每位患者均行頭顱平掃+增強掃描。平掃序列包括:TRA:T1WI、T2WI、T2FLAIR、DWI,SAG:T2WI,層厚均為5MM;增強掃描靜脈團注釓噴酸葡胺,劑量:0.2mmol/ Kg,然后行T1WI:TRA、SAG、COR 掃描(TRA層厚5mm, SAG、COR層厚均為4mm)。
2.1 腫瘤發生部位、 MRI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對照表

2.2 MRI影像學特征
2.2.1 本組病例中有19份患者MRI影像學表現較為一致:(1)平掃表現為較均勻一致的等或稍長T1、等或稍短T2信號,FLAIR多呈稍高信號,DWI呈等或稍高信號為主,病灶與相鄰腦膜呈寬基底相連,瘤體周圍可見長T1信號環繞(瘤體包膜);4例瘤體周圍腦組織受壓較明顯,可見“腦白質凹陷征”,并出現較為顯著腦水腫,相鄰蛛網膜間隙增寬;12例瘤灶內可見點片鈣化灶(其在上述序列中均表現為低信號)。(2)增強掃描瘤體呈較均勻一致的明顯強化信號,鈣化灶呈無強化低信號,鄰近增厚的腦膜強化可見“腦膜尾征”。
2.2.2 另外5例患者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一例為左側橋
小腦角區占位,病灶平掃呈類圓形稍長T1、稍長T2為主的混雜信號,病灶內見多發大小不等囊狀長T1、長T2信號及斑點狀更低信號,增強實性部分呈明顯強化信號,囊狀或斑點灶呈無強化低信號,病灶與左側聽神經分解不清,聽神經孔無明顯擴大,聽神經未見明顯增粗。(2)一例為左側前額骨及相鄰顱板內、外占位,平掃表現為左前額部局部顱板呈穿鑿樣骨質破壞,其內及相鄰硬膜下見斑塊狀稍長T1、稍長T2信號,硬膜下病灶呈匍匐狀生長,并與鄰近腦實質分界不清,其周圍腦實質見大片水中信號,病灶并串通顱板,于頭皮下亦形成小斑塊狀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掃描表現為瘤體較均勻一致明顯強化,鄰近腦膜增厚強化,鄰近腦組織未見明顯異常強化信號。(3)另二例為顱內多發占位:一例為左側橋小腦角及左側巖斜區分別見類圓形占位,一例為位于后顱凹左側枕骨下及前顱凹底分別見類圓形、團塊狀占位,平掃病灶均以等T1、稍短T2為主的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呈較均勻一致強化,鄰近腦膜增厚,并于前顱凹底見“腦膜尾征”。(4)最后一例為右側側腦室三角區占位,表現為右側側腦室三角區類圓形等T1、稍長T2信號,FLAIR及DWI病灶均呈稍高信號,病灶內信號欠均勻,其內見少許鈣化及囊變樣信號,病灶周圍可見長T1信號包膜環繞,增強病灶呈較均勻一致強化,其內囊變及鈣化無強化呈低信號。
腦膜瘤起源于蛛網膜顆粒上皮細胞,發病率僅次于膠質瘤,占顱內腫瘤的第二位,多見于成年人,男女比例約為1:2。腦膜瘤多數為實質性腫塊,有完整的包膜,與硬腦膜緊密粘連,好發于矢狀竇旁、大腦廉、腦凸面、嗅溝、鞍結節、蝶骨脊、小腦幕、橋小腦角等處[3],少數腦膜瘤可依附于軟腦膜或貼附于側腦室脈絡叢,極少數可見于顱外;腦膜瘤血供豐富,其血供主要是來自腦膜中動脈或頸內動脈腦膜支[4];少數腫瘤可有出血、壞死、和囊變;常有鈣化。病理上腦膜瘤分為上皮型、纖維型、過渡型、砂粒體型、血管母細胞型、乳頭狀及間變型(惡性)[5]等。由于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并可行多方位、多參數掃描,同時隨著高場強磁共振和順磁性造影劑的廣泛應用,可以進一步顯示腦膜瘤的一些基本病理特征和其他特有的瘤周征像。
總之,隨著我院飛利浦Achieva3.0T TX多源超高場強磁共振掃描儀的臨床投入使用以及順磁性造影劑在頭顱增強掃描的業務開展,絕大多數腦膜瘤具有典型MRI影像學特征,我們通過MRI檢查可做出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針對一些不對典型者,通過我們認真的觀察各種征象及準確的定位,我們也可做出相對準確的診斷,為臨床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所以MRI檢查作為腦膜瘤診斷的首選方法、值得我們在臨床診斷中進行廣泛推廣。
(作者單位:六安市中醫院磁共振室)
[1]劉勇,陳正君,羅莉,等.CT與MRI在小腦膜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CT和MRI雜.2014,12(54):33-35.
[2]高元桂,蔡幼銓,蔡祖龍,等.磁共振成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9:142-151.
[3]白人駒,馬大慶,張學林,等. 醫學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51-56.
[4]范新華,黃祥龍,范衛,等. CT、MRI、DSA對腦膜瘤的診斷.醫學影像學雜志,2000,10(2):75-77.
[5]姜文龍,張海宇.腦膜瘤57例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分析.實用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5(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