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
子癇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研究
●羅芳
目的:對子癇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100例子癇前期患者與260例正常產婦為對象,分別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評估兩組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情況;同時通過二元回歸分析對觀察組子癇前期患者發生高血壓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高血壓發生率為15%,對照組為1.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二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子癇前期患者產前體質指數、收縮壓以及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均與其產后高血壓發生相關;產后體質指數與空腹胰島素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患者產前產后在收縮壓、甘油三酯以及HOMA-IR、HDL-C方面的差值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結論:子癇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風險比正常產婦高,其危險因素主要與產前體質指數、收縮壓以及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后體質指數與空腹胰島素和產前產后在收縮壓、甘油三酯以及HOMA-IR、HDL-C方面的差值有關,臨床中應密切關注子癇前期患者這些指標。
子癇前期;產后高血壓;發生;危險因素
子癇前期是典型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主要指孕前血壓正常,而妊娠20周以后卻發生高血壓、蛋白尿情況,又被稱為先兆子嫻,水妊娠期一種特發疾病之一,可對患者機體各器官系統產生影響。臨床研究顯示子嫻前期患者產后發生高血壓的風險相對正常產婦較高,研究其產后高血壓危險因素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本文即以我科產婦為對象,對子癇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進行研究。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100例子癇前期患者與260例正常產婦為對象,分別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28.1±3.9歲,妊娠34.9±1.5周;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29.4±4.1歲,妊娠34.6±2.1周。兩組患者而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大(P<0.05),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產婦產前產后情況,統計比較兩組產婦高血壓發生率。
對觀察組子癇前期患者產后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因變量為子癇前期患者產后發生高血壓情況;自變量分為三大部分:即產前體質指數、血壓、
糖脂代謝指標,產后體質指數、血壓空腹胰島素,及產前產后在收縮壓、甘油三酯以及HOMA-IR、HDL-C方面的差值
1.3 統計學處理
對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19.0加以運用,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準。
(1)觀察組高血壓發生率為15%,對照組為1.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發生情況對比
(2)通過二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子癇前期患者產前體質指數、收縮壓以及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均與其產后高血壓發生相關;產后體質指數與空腹胰島素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患者產前產后在收縮壓、甘油三酯以及HOMA-IR、HDL-C方面的差值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詳見表2。

表2 子癇前期患者產后發生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

?
對于子嫻前期患者來說,高血壓是其產后常見并發癥,相關研究表明有子嫻前期病史的婦女產后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更高,死于腦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正常產婦高出2倍。[2]基于此,臨床開始將高血壓作為評估子癇前期患者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窗口。
針對子嫻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機制,醫學界領域做過大量研究工作,但當前其病因依然不明確。[3]隨著對子癇前期認識的加深,圍繞其產后高血壓發生危險因素的研究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明確子嫻前期患者在產后高血壓方面的發生危險因素,對預防其高血壓發生具有重要意義。[4]
在本次研究中,子嫻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的發生率為15%,明顯高于正常產婦(P<0.05)。二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子癇前期患者產前體質指數、收縮壓以及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均與其產后高血壓發生相關;產后體質指數與空腹胰島素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患者產前產后在收縮壓、甘油三酯以及HOMA-IR、HDL-C方面的差值也與其產后高血壓相關。由此可見子癇前期患者產后高血壓發生風險比正常產婦高,與其他研究一致;對于其危險因素臨床中針對子癇前期患者應密切關注。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中醫醫院婦產科)
[1]周少鋒,張群,梁雪梅,等.子癇前期患者血壓程度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0,31(16):2125-2126.
[2]楊孜.子癇前期多因素發病及多機制發病通路之綜合征再認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1):33-34.
[3]蔣天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06):828-829.
[4]陳福英,唐蔚.75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9):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