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徐亞芬 李陽 丁秀榮
腹腔鏡聯合內鏡治療胃腸道腫瘤與傳統手術的對比觀察
●于洋 徐亞芬 李陽 丁秀榮
目的:探究腹腔鏡聯合內鏡治療胃腸道腫瘤與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12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將其分組,對照組接受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聯合內鏡治療方式。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分別為(39.21±19.23)ml、(124.25±40.35)ml,住院天數分別為(6.15±1.26)d、(10.23±2.85)d。兩組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聯合內鏡的手術治療方式的運用,不僅改變了開腹手術出血多、對患者身體組織損傷較大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術后康復的效果,作為治療胃腸腫瘤的新方法值得在臨床醫學領域進行推廣。
腹腔鏡;內鏡;胃腸道腫瘤;傳統手術
受到飲食結構和自身飲食習慣的影響,胃腸道腫瘤的發生率在逐漸提升。傳統的胃腸道腫瘤的治療方式是開腹手術,術中出血多、術后恢復時間長,對患者的身體影響較大[1]。隨著腹腔鏡和內鏡技術的發展,胃腸道腫瘤的治療方式逐漸向微創手術方面發展,并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齡為26歲~65歲,平均年齡為(36.58±3.61)歲。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接受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觀察組的患者60例采用腹腔鏡聯合內鏡治療的方式。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進行身體各項指標的檢查,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健康宣教。在手術結束之后,進行胃腸減壓工作,通過靜脈輸注營養液,滿足患者身體機能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腸道功能恢復之后,去除胃腸減壓管。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手術方式,醫護人員根據機械設備檢查出患者腫瘤所處的位置、大小、形狀等,對其進行開腹,切除少量的腫瘤對其進行化驗,判定其屬于良性或者惡性,進而根據判定結果對其實行相應的摘除手術,對其進行治療。觀察組的患者在臍下建立觀察孔,將腹腔鏡置入體內,然后將胃鏡從口腔中置入,通過胃鏡來探查腫瘤的所處的位置,對其進行定位,進而制定手術治療法案。定位腫瘤在腹腔內所處的位置之后,利用腹腔鏡進一步探查,根據腫瘤的類型而進行穿刺、切除等手術活動。對于胃間質瘤和大腸血管瘤的患者,通過胃鏡對腫瘤位置進行定位后,直接將其切除,并且在腹腔鏡的配合下對其進行縫合;對于胃息肉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鏡高凝法,對其進行灼除。對于所選取的接受微創治療的手術患者,在手術結束強,均使用內鏡來進一步檢查病變的位置和手術的切除、后期縫合情況,保證腫瘤切除徹底、切除點無出血的現象之后將內鏡和腹腔鏡從體內撤除,整個手術過程結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內鏡技術在治療胃腸道腫瘤方面,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相比,其具有創口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的特點,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提高了胃腸道腫瘤的治愈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所有資料數據均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數(n)與率(%)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手術時間上來看,觀察組用時(80.34±11.35)min,對照組用時(71.23±12.36)min,兩組之間差異較小(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39.21±19.23)ml、住院天數為(6.15±1.26)。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
胃腸道腫瘤是常見的腫瘤疾病之一,傳統的開腹手術需要在腹部切開15cm左右的切口,然后再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切口的存在不僅影響腹部的美觀性,同時在切除病變位置的同時損傷腹部及其周圍的神經,所以患者在術后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2]。由于個人體制和護理方式不當,在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二度傷害。隨著醫療的進步,從采用宮腹腔鏡技術切除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瘤,發展為將宮腹腔鏡技術與內鏡技術有效結合的腫瘤切除方式,此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利用鏡頭觀察腫瘤的位置、大小,對其整個切除情況進行檢測,并且切除后對其殘留情況、出血情況進行檢查,保證切除的效果[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分別為(6.15±1.26)d、(10.23±2.85)d,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手術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損傷了腹部、胃腸道的器官,需要較長的時間愈合傷口,需要留院觀察的時間較長。同時術后患者的活動受限,肢體活動量較少易發生多種并發癥。采用腹腔鏡聯合內鏡的手術方式,可以通過鏡頭傳遞的信息,在屏幕上觀測腫瘤的相關情況并且記錄整個手術過程,不僅利于患者手術和后期的康復,同時也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大量的醫學資料,利于后期工作的開展。患者手術48小時后,即可下床活動,簡單的肢體活動避免了傳統開腹手術臥床時間較長,產生尿潴留、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內鏡技術在治療胃腸道腫瘤方面,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相比,其具有創口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的特點,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提高了胃腸道腫瘤的治愈效果。
(作者單位:吉林省腫瘤醫院)
[1]丁保鋒,周默巍,劉星野.腹腔鏡切除聯合內鏡治療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刊,2015,06:75-76.
[2]關莉莉,李秀紅.腹腔鏡聯合內鏡微創治療胃腸道良性腫瘤效果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03:166-167.
[3]于濤,郭磊.腹腔鏡內鏡聯合技術切除胃腸道黏膜下腫瘤臨床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01:91-92.
丁秀榮(1970~),女,大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