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
悅讀悅美
兩千年前的火鍋
土豆

2009年初的一個黑夜,天氣還很寒冷。在江蘇省盱眙(xū yí)縣的大云山頂,有一伙盜墓賊正冒著嚴寒挖掘這里的一座古墓,企圖偷走里面的寶貝。好在他們并沒有得逞,還驚動了當地政府。為了避免古墓與文物受到更嚴重的破壞,考古學家們隨后展開了搶救性發掘。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工作,考古學家們最終發現,大云山的頂部原來是一片規模宏大的漢代陵園,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中最大的一座墓,主人是一位西漢的諸侯王——江都王劉非。他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生前非常富有,死后也有很多財物陪葬。他的墓葬里出土了包括車馬、兵器、樂器在內的一萬多件文物。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件叫作“大濡(rú)鼎”的青銅器。
這個大塊頭有七十斤重,長著三只腳和兩只耳朵,上面蓋著一個圓鼓鼓的蓋子。蓋子打開后,能看到它的肚子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小格子,外圈又分成四個扇形的格子。這件青銅器是干嗎用的呢?嗯,你也許已經猜到了,這就是一個漢代版的火鍋。它比我們今天常見的鴛鴦鍋更厲害,里面分了五格,可以滿足更多食客的不同口味,并且各種料湯不會串味。看來這位江都王不僅喜歡車馬、音樂,還是個十足的吃貨。

江都王不光喜歡吃大火鍋,也喜歡吃小火鍋。在他墓葬的“廚房”里,還出土了兩套染爐。這種小巧的器具上面是一只帶兩個耳朵的盤子,下面是一個方方的爐子,里面可以點燃木炭用來加熱。雖然它的名字叫“染爐”,但它的功能可不是用來放染布的染料或者畫畫的顏料,而是吃東西用的。因為在漢代,“染”這個字不僅有“浸染”的意思,還有“豉醬”的意思。染爐個頭比較小,長寬高各十幾厘米,這種設計很符合漢代的飲食方式:當時流行分餐制,大家每人分一套小染爐,一邊蘸醬一邊吃肉,是不是跟我們現在吃小火鍋的方式很像?
除了江都王陵之外,染爐在四川、陜西、山西等地的漢墓里也曾有發現,這說明漢代人都喜歡吃小火鍋。至于江蘇盱眙的漢代大濡鼎,則是國內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發現。也許這種超級鴛鴦火鍋是江都王自己的發明吧。

土豆,牛津大學博士,現任職于同濟大學,從事藝術史與考古學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