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金麗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已脫下老舊的大衣,換上了時尚的外套。在博物館里,你不僅能看、能摸、能聽,還能去做,無數(shù)引人入勝的活動讓人目不暇接,你能想到的教育項目幾乎都能從博物館里找到。近年來,廊坊博物館從展覽與活動入手,積極營造多姿多彩的博物館生活,讓博物館“活”了起來,全面展示了現(xiàn)代中小型博物館在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展覽;活力;廊坊博物館
過去,人們說起博物館都會想到昏暗的展廳、古舊的擺設、嚴肅的博物館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已脫下老舊的大衣,換上了時尚的外套。在今天的博物館里,你不僅能看、能摸、能聽,還能動手去做,無數(shù)引人入勝的知識和活動令人目不暇接,你能想到的教育項目幾乎都能在博物館里找到,這就是多姿多彩的博物館生活。
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環(huán)境的見證物,經(jīng)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機構。“在理論上,博物館是一個具有永恒生命,獨立于其他組織的機構,無論其員工的去留如何,也不管短期的經(jīng)濟衰退有何影響,博物館都將確保其存在。”[1]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新理念的引入,博物館人越來越認識到,只有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博物館“活”起來,才是現(xiàn)代博物館發(fā)展的長遠之路。
廊坊博物館是一座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2005年12月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建筑面積7604平方米的廊坊博物館,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基本陳列展廳、專題陳列展廳、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貴賓廳、兒童教育區(qū)、休閑區(qū)等設施齊全,為博物館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4年,廊坊博物館打造出“廊博伴我成長”文化活動品牌,從展覽、主題活動、講座及志愿者服務入手,全面規(guī)劃了本館工作體系,極大地吸引了社會的關注,也為廊坊博物館的發(fā)展探索出一條嶄新大道。
一、陳列展覽多姿多彩
“展覽是博物館呈現(xiàn)價值的容器。”[2]一個博物館的展覽水平直接影響著其社會教育職能的發(fā)揮與文化傳播的能力,進而也影響到其社會形象。對于現(xiàn)代博物館來說,推出一個好展覽并非易事,一是觀眾的要求日益提高,想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展覽陳列就不能總是一成不變,而是要追求主題多樣化,內(nèi)涵更加豐富,表現(xiàn)手法更具感染力,觀眾與展覽之間要增加交流與互動活動。二是資金的短缺限制了陳列展覽的發(fā)揮空間。一般博物館對基本陳列的資金投入較多,對臨時展覽的投入相對來說卻有限,而基本陳列完成后短期內(nèi)不會更換,展覽的多樣化大多體現(xiàn)在臨時展覽上,因而辦好臨時展覽就成為讓觀眾愛上博物館的重要手段。
2006年,成立伊始的廊坊博物館只有兩個基本陳列,觀眾流量為7萬人次;2007年至2010年,增設了1個專題展覽,觀眾流量平均每年為12.3萬人次;2011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舉辦9個以上臨時展覽,觀眾年流量已突破24萬人次。從觀眾流量上看,2014年是2006年的3.5倍多。2011年至2014年間,每到有新展覽推出期間,觀眾流量比日常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2011年的《海洋科普展》推出時,日參觀量達1萬人次,打破了廊坊博物館日參觀最高紀錄。
多姿多彩的陳列展覽,展現(xiàn)了廊博良好的社會形象。
1.基本陳列亮點多
廊坊博物館目前有《廊坊的足跡》歷史文物陳列展和《義和團運動在廊坊》專題陳列展兩個基本陳列。《廊坊的足跡》以時代發(fā)展為脈絡,主要介紹從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明清以來廊坊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將廊坊各時期精美文物貫穿其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再現(xiàn)廊坊昔日的輝煌,揭示了廊坊地區(qū)連綿不斷的歷史。陳列既兼顧廊坊歷史文化特點,又滿足了觀眾對歷史文化和藝術欣賞的雙重需求,是館內(nèi)展示的一大亮點。《義和團運動在廊坊》由“義和團運動在廊坊”和“廊坊大捷”景觀廳兩部分組成,以清末義和團運動為背景,利用照片、實物、資料等展示形式,講述了義和團運動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先進的聲、光、電和多媒體等展示技術的運用,直觀、生動地再現(xiàn)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場景,也深刻表現(xiàn)出廊坊人民熱愛祖國、抗擊列強的英勇精神。
兩個基本陳列主題鮮明,內(nèi)容豐富,是集中了解和認識廊坊的歷史文化窗口,也是廊坊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依托。
2.自主展覽創(chuàng)意多
展覽的專業(yè)性、學術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的有機結(jié)合,使展覽不但有了文化內(nèi)涵,還能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對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廊坊博物館以春節(jié)為載體,分別制作了《驥伏千里,與民同樂——馬年馬文化展》《吉祥羊年,福送萬家——羊年羊文化展》《金猴獻瑞,納福迎春——猴年猴文化展》等年味十足的新年特展,展覽期間還推出了生肖年畫制作、“新年寄語”等互動活動,在展覽觀賞性的基礎上增加了趣味性,為廣大市民的節(jié)日生活增添了喜慶色彩。
為了提高民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廊坊博物館制作、推出了《廊坊十大歷史名人展》《河北抗日英雄圖片展》《廊坊歷史文物圖片展》等流動展覽,走進社區(qū),走進學校,走進鄉(xiāng)村,在基層民眾中傳播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正能量。2014年舉辦的《我心中的博物館——優(yōu)秀兒童繪畫作品展》,通過面向全市征集作品、組織評選優(yōu)秀參展作品、組織專題兒童教育講座等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使以展覽為宣傳核心的教育手段得到了大力提升。
廊坊博物館還打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通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彌補館藏不足,通過當代藝術精品打造特色展覽,先后制作了《廊坊博物館藏剪紙藝術展》和《鎏金溢彩 國粹新顏——當代景泰藍精品藝術展》兩個主題展覽,不但得到了廊坊市民的喜愛,還先后走進福建省的廈門博物館、晉江市博物館,云南省紅河州博物館,內(nèi)蒙古包頭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安徽省馬鞍山市博物館等,開啟了廊坊市與全國各地博物館的展覽交流之旅。
3.引進展覽交流多
由于國內(nèi)各博物館之間的藏品資源、展陳條件不均衡,館際展覽交流不僅有助于藏品資源共享、優(yōu)秀展覽傳播,而且對推動全國博物館展陳水平的整體提升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廊坊博物館利用向社會開放的優(yōu)勢,主動走到百姓中去,通過問卷調(diào)查、網(wǎng)站留言、官方微博、博物館QQ群等多種方式,獲取群眾對展覽的需求,再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引進了一大批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展覽。
一是針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主題展覽。分別與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社、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河南開封繼中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社合作,舉辦了《歲月·年畫·我——武強年畫展》《年畫的述說——中國楊柳青木版年畫精品展》《紙上品年味 畫中送福祥——楊家埠木版年畫展》《年末辭舊
畫意迎春——河南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展》等主題展覽,不但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還為市民提供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
二是針對學生群體的主題展覽。分別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唐山博物館、中國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馬鞍山市博物館、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合作,舉辦了《穿越七十萬年 探索遠古文明——周口店遺址展》《文化遺產(chǎn) 影動廊坊——唐山皮影藝術展》《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馬家窯文化彩陶展》《契約中國——馬鞍山市博物館館藏契約展》《受命北疆——青銅器背后的燕國故事》等知識性強、文化氛圍濃厚的展覽。展覽期間,許多學校在博物館里組織集體參觀活動,增強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是針對書畫愛好者的主題展覽。分別與廈門博物館、中國國書會、廊坊市民盟、揚州博物館合作,舉辦了《閩臺墨寶——廈門博物館藏閩臺書畫珍品展》《王厚祥·張緯東·劉京聞——首屆行草研修班作品展》《丹青頌輝煌——書畫展》《清風雅韻——揚州博物館藏清代扇面展》等高水平的書畫展,吸引了廣大書畫愛好者的關注。
四是針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主題展覽。分別與內(nèi)蒙古包頭博物館、云南省紅河州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合作,舉辦了《地毯上的藝術——包頭掛毯展》《雕刻大山的民族——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展》《貴州農(nóng)民畫展》《飾美人生——苗族銀飾展》等具有少數(shù)民族風情的展覽,為喜愛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觀眾提供了觀賞平臺。
五是針對紀念日的主題展覽。分別與中國“五老”志愿委員會、中國“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廊坊市委黨史研究室、民建廊坊市委合作舉辦《時代領跑者——全國勞動模范肖像書畫展》《首屆中國‘兩彈一星藝術大展》《用歷史昭示未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圖片展》 《紀念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70周年書畫攝影展》等主題鮮明、時代氣息濃厚的專題展覽,讓博物館成為弘揚主旋律的“時代領跑者”。
二、教育活動多姿多彩
博物館的受眾人群沒有界限,其教育不同于校園和其他培訓機構,是一種面向百姓的文化服務教育,更具有直接性和廣泛性。正因如此,舉辦豐富的教育活動是博物館社會服務能力的展示。廊坊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針對不同人群推出了各種活動,打造出多姿多彩的博物館生活。
1.主題活動內(nèi)容多
為了讓市民在博物館里感受歷史的同時,既有趣又有樂,廊坊博物館推出了系列主題活動。一是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如在元旦舉辦“拓片制作”文化體驗活動,農(nóng)歷二十三(小年)舉辦“木版年畫親手做,喜慶楹聯(lián)帶回家”活動,在端午節(jié)舉辦“包粽子、賞展覽”活動,等等。二是以紀念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如“學雷鋒紀念日”舉辦義務清掃活動,“5.18國際博物館日”組織展覽進校園活動,“六一”兒童節(jié)舉辦“放飛夢想”活動,“文化遺產(chǎn)日”組織文化宣傳活動等。三是以展覽為基礎的主題活動,如2014年面向全市3~15周歲的少年兒童征集繪畫作品,舉辦了《畫出我心中的博物館——兒童優(yōu)秀繪畫作品展》,展覽期間推出了“觀眾最喜愛作品評選活動”和“幸運大轉(zhuǎn)盤”抽獎活動,并特邀來自馬來西亞的保羅·梅德順博士舉辦“活出生命的色彩”專題講座,分享其在少兒藝術教育方面的心得體會。這一系列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出博物館宣傳教育的深度。
2.快樂課堂趣味多
廊坊博物館充分利用館內(nèi)空間,開設了“快樂課堂”教育區(qū)。在這個課堂里,老師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學生上課外延伸課,可以組織家長們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在這個課堂里,學生們可以自帶手工來制作,可以在參觀休息時畫畫博物館和博物館里的故事,可以和好朋友們分享自己喜愛的圖書,可以給在場的同學們講故事。每年廊坊博物館都會開設“小小志愿者培訓班”,培養(yǎng)出的小志愿者不僅成為各種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快樂課堂”的管理員,同時發(fā)揮著志愿者在博物館里的作用。
3.互動體驗歡樂多
互動體驗是最吸引孩子們的活動。廊坊博物館通過展覽、教育區(qū)開設了許多歡樂有趣的體驗活動。如在《穿越七十萬年 探索遠古文明——周口店遺址展》期間開設的“遠古探秘——骨針磨制”“鉆木取火”等體驗活動,在生肖主題展覽期間開設的“十二生肖模型制作”體驗活動,在年畫系列展覽期間開設的“木版年畫印制”互動體驗,在《文化遺產(chǎn) 影動廊坊——唐山皮影藝術展》期間開設的“舞動皮影”體驗活動。這些活動讓廊坊博物館充分地“活”了起來,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多歡樂。
4.文化講堂知識多
為進一步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廊坊博物館設立了“文化講堂”。“文化講堂”依托館內(nèi)展覽開展活動,開設了史前歷史、通史、講解、禮儀、消防安全等課程,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使人們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先進的科學知識,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氛圍。2014年春節(jié)期間,廊坊博物館舉辦了“魅力青春 綻放光彩——北大最帥雙胞胎座談會”,受到全國各地中學生和大學生們的喜愛,許多觀眾不遠千里來到廊坊博物館參會,現(xiàn)場盛況空前;2012年至2015年,每到“六一”兒童節(jié),廊坊博物館都會舉辦“人類文明的曙光”講座,吸引了一批市民的長期關注;作為駐廊部隊的教育基地,廊坊博物館還舉辦了“喜迎八一建軍節(jié) 軍民共敘魚水情”專題講座、“心系強軍夢想 共筑鋼鐵長城”國防動員教育講座,極大地豐富了官兵們的軍營生活,也為廊坊博物館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教育空間。
5.對外活動感受多
對外活動是廊坊博物館延伸教育的手段。帶著活動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走進鄉(xiāng)鎮(zhèn)、走進特殊群體,是廊坊博物館每年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博物館絕大多數(shù)位于城市,而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源70%在農(nóng)村,這種“錯位”嚴重影響了包括博(下轉(zhuǎn)80頁)(上接44頁)物館在內(nèi)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廊坊博物館于2014年正式啟動“送展下鄉(xiāng)活動”,將《廊坊十大歷史名人展》《河北抗日英雄圖片展》《廊坊歷史文物圖片展》等三個展覽的內(nèi)容,制成簡單、易攜帶的宣傳展板,到各鄉(xiāng)鎮(zhèn)巡回展出。每到一個鄉(xiāng)鎮(zhèn)街頭,這小小的宣傳展板都能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他們看、我們講,他們問、我們答,展覽給鄉(xiāng)鎮(zhèn)里的孩子帶來了新奇,也點燃了他們對博物館的渴望。“送展下鄉(xiāng)活動”在滿足廊坊農(nóng)村未成年人的公共文化和教育權益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每個博物館的發(fā)展水平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一些大館面前,中小型博物館發(fā)展更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希望博物館是新奇的,能給觀眾帶來想象;我們希望博物館是智慧的,能把知識傳播給觀眾;我們希望博物館是溫馨的,能讓觀眾有回家的感覺。其實讓博物館“活”得多姿多彩并不難,只要我們認真去聆聽,用心去做,再小的事都會有收獲!
[1]博寇.新博物館學手冊[M].張云,曹志建, 吳瑜,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黃光男.博物館新視覺[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