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偉
由園方做公共空間的改造,入駐企業做二次裝修——即內部風格的發揮,是目前多數文創園的選擇
把老廠房改造成文創園,更確切的說法是將工業遺存改造成文創園。
“至少分三步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北京華清安地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安地”)首席建筑師劉伯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首先是詳細調查基礎上的價值判斷,其次是做概念規劃,最后是廠房外觀的改造設計、完善基礎設施并劃好出租單位。”
由園方做公共空間的改造,入駐企業做二次裝修——即內部風格的發揮,是目前多數文創園的選擇。
這些入駐企業多與創意、設計相關,由于它們對空間有著不同需求,也就增加了園區內風格的多樣性。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文創園將逐漸進入謹慎、適度發展階段。一個顯見的事實是,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在多數二三線城市,由于創意群體太小、創意市場消費能力有限,將工業遺存“一窩蜂”式打造成文創園,并不現實。
沒想好就不要動
國內逐漸形成對工業建筑遺產價值的認識,還是近10年的事。
最早利用工業遺存打造文創園的是上海。2005年前后,伴隨著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房地產開發熱潮,工業企業面臨新一輪搬遷。
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滿足于政府撥給的搬遷費。將工廠搬到新址后,企業們把老廠區仍留在自己手中,然后開始嘗試植入新的產業。
“先轉成了都市工業,沒有污染、噪聲,對城市交通的影響也降低了。”劉伯英說,“然后轉成文創產業,提倡工業設計等與原有工業相關的生產型服務業。再逐漸加入動漫、軟件、藝術等豐富門類。”
在他看來,全國所有城市中,上海在改造工業遺存方面目標明確,也很靈活。
“(上海)沒想好就不動,像民生路的糧倉,以前跟法國公司談過改造,但造價太高,到現在也沒動。”劉伯英說。
再如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所在的徐匯區西岸文化走廊一帶,是在老火車站、油罐區、飛機制造廠的基礎上等變身而來,不少地方還保留著吊車等工業構筑。
由于沿黃浦江、蘇州河水岸,這種頗具藝術性及歷史感的改造,對城市景觀的影響更加明顯;而往美術館方向做改造,因為回報少,更需決心。
梳理發現,國內文創園主要分為政府背景主導和社會資本主導兩大類。
由政府主導的分為兩種:一種是國企自身主導,如自發形成的798藝術區具備影響力后,有集團企業規范管理,政府給予資金等扶持。
第二種是由國有平臺公司主導,如北京北奧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京棉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的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
值得關注的是,社會資本近年來逐漸更多介入文創園的打造和發展,如尚8、惠通時代廣場等。
“社會資本往往首先關注的是房租。”劉伯英對比說,“政府主導園區會更關心產業和產值,例如萊錦創意園每年產值一兩百億元,對朝陽區稅收有貢獻。”
國家扶持基金則多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如一號地國際藝術區D區的綠化最初由政府出資完成;不同性質及產業類型的園區扶持力度各不相同。
哪些老廠房能改造
改造老廠房前,首先要對整體區位、原有建筑結構、區域產業結構等作詳細調研,以確定是否具備改造成文創園的基礎。
比如,老廠房所在位置是否處于傳統的文化區域?員工出行是否方便?周邊產業結構與園區內業態能否形成內在關聯的互動?這都關系著園區能否成為未來文創類企業的租賃目標。
“文創園要與周圍產業環境及發展態勢吻合,沒有‘根,很難成功。”北京東方嘉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嘉城”)設計總監劉雷對《瞭望東方周刊》舉例說,北京市東城區旅游、廣告、設計等產業比較發達,對這些企業落地吸引力較大。
此外,還要考慮整體的城市功能分區規劃及政府的政策傾斜。
以北京市為例,東城區和朝陽區的文創園較集中,且整體態勢發展較好。
前者是因為皇城文化或古都文化的集聚。后者是因為幾個核心資源的吸引,像798藝術區周邊,吸引了設計、創意等其他文化要素;而圍繞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及中國傳媒大學,也誕生了一些文創園,逐漸形成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
如果從學術角度出發,對老廠房的調研則有更嚴格的要求。劉伯英介紹,首先,應調查建造年代、用途,并從歷史文化、科學技術、藝術審美、空間再利用等方面進行評價,確定其屬于工業遺產還是工業遺存,并厘清應予保留的部分。
前者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價值突出,應作為各級文物、優秀歷史建筑予以保護,后者則適合進行空間再利用。
例如華清安地負責調整規劃的北京萊錦創意產業園,原是擁有三家紡織廠和一家印染廠的紡織城,堪稱建國之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歷史見證。經調研評估,最終,其中的京棉二廠得以保留并打造成文創園。
“不僅要調查廠房等物質資源,也要調查廠志、科研成果和影像資料。”劉伯英說,“要避免對工業遺產造成新的破壞,例如有的廠房是紅磚外觀,或留存有毛主席語錄、國外援建風格等時代烙印,改造時應考慮保留這些特征。”
“如798廠,老廠房是東德援建的,鋸齒形廠房很有表現力,建筑質量也比一般廠房好,是按8度抗震設防的標準建設的。”劉伯英說。
其次,做概念規劃,需要從文化傳承、經濟利用、社會效益等角度作出前景分析,如可改出多少面積、房租多少等。
在此基礎上,再整理外觀、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整體環境質量,并劃好出租單位。一般來說,面積在500~2000平方米的單位較易出租。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的一號地國際藝術區D區負責人常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D區的空間面積最小的約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約四千平方米,共36家企業,近一半是設計類,其余與電影、藝術等相關。出于安全考慮,園方保留了原有廠房的高大構造,未做更小切分。
養幾條魚可以,搭陽光房就得制止了
由于工業遺存各種建筑的原用途與文創園并不相同,對基礎設施、建筑空間等進行改造,也就成了必須做的功課。
劉雷說,首先是老廠房的基礎設施老化、缺失,像供暖不足、排污不暢等,需想盡辦法改善。
“一方面要滿足未來入駐企業的基本需求,如對供暖、排污、制冷等設施作重整安排。”劉雷說,“另一方面,文創園的景觀、建筑空間密度較低,是高品質的辦公園區,要從景觀環境的角度打造配套功能,例如公共食堂、室外休息空間等。”
對原有建筑結構的空間形制,通常不作大改動,僅從外立面、防水、統一形象等角度進行調整。
在劉伯英看來,利用工業資源打造文創園有自身的規律,類似用瓷磚把水磨石地面裝飾一新,或把原有磚墻用新的外墻覆蓋等做法,破壞了工業建筑的美感和時代特征。
在原天津儀表廠被打造成C92創業聚集區的過程中,儀表設計和工業齒輪元素就被運用到導行系統等的設計上。原有的廠房結構、建筑形態及歷史文化痕跡都得以保留。連貓的形象也做成畫面裝飾:廠房廢棄后,幾百只流浪貓一度成為廠區主人。現在,園內還設有專門的喂食區,它們的生活空間未被剝奪。
負責該項目的劉雷說:“不同產業形態對建筑空間需求不同。園區定位后,要根據企業需求做設計。”
入駐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內部風格裝修的發揮。但將設計方案報給園方,由后者進行方向性把握——如整體格調的匹配,已成為通行的做法。
一號地國際藝術區D區的大規模改造集中在2006~2007年。“不同公司對空間要求不同。”常瑜舉例說,藝術家、畫廊等需要比較高的空間,設計類公司則不要求建筑高度,而希望空間好玩、有意思。
但D區的總體格調是希望能夠“貼近生活”。“要讓人在這里看到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兩者不分離,不能像某些藝術家一樣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常瑜告訴本刊記者。
這里曾是電視劇《渴望》的拍攝地,劇中角色宋大成工作的車間,現在是園方的辦公室。
據常瑜回憶,當年對廠房承重能力做完評估后,入駐企業自行改造內部空間前,須先將施工隊和工人的資質、身份報給園方和村委會,為避免后期無法支付農民工工資,企業還向村委會繳納了保證金;而設計方案、質量要求,參照住建部相關標準,比如不能改變主體結構。
“我們有總體把控,不能出界、私搭亂建。”劉伯英說,“挖個水池養幾條魚是可以的,要是誰想多搭個陽光房,那就得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