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在蘄州的印刷行業會議上,王海波感覺到一絲“山雨欲來”的興奮。
“我發現行業正面臨著巨大問題。”他說話很溫和,但觀點直接犀利,“電商已經對零售業態進行了革命,但是它對實體企業的革命,基本上還沒有啟動。同時,零售業先期啟動電商造成的結果就是壟斷了流量,造成實體企業很難自主去利用互聯網的價值,只能借助其他平臺。所以,實體企業不僅錯失了銷售的機會,關鍵是失去了流量入口。”
在C端流量被零售電商“壟斷劫持”之后,實體企業傳統的營銷鏈條被硬生生地打斷。“實體企業無法直接獲得流量,這就面臨著很大的問題。”王海波自1999年創辦網庫集團開始,就為企業提供網絡數據營銷等服務,他非常清楚流量對于企業電子商務的意義,“你沒有流量的時候,是很可怕的。”
王海波認為,實體企業在互聯網應用上存在著兩個維度:營銷維度和產業資源整合維度。“在營銷維度上,實體企業已經失去獲得流量的機會;在產業整合、資源整合的維度上,如果再不發力,也將失去機會。”
對于實體企業來說,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危中有機:實體企業的挑戰
2015年春節,王海波是和家人在美國度過的。
但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卻把家人撂在一邊,和一位做印刷機的朋友聊得熱火朝天。“我們整個晚上都在聊‘印刷機怎么做大這個問題。他特別有激情,他就感覺自己應該成為這個行業的救世主,這讓我特別有感觸,其實實體企業主對于產業都很有情懷,很想做點事情,每個人都認為可以做到很大。”
與此類似的故事太多。
山口金屬的負責人曾經在他面前,對著投影儀不間斷地講了三個小時,“他講緊固件的發展規劃,講如何利用互聯網、如何服務整個產業等等,非常有激情。”王海波說。
于是,在認識到行業問題的同時,王海波還觀察到了這樣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實體企業雖然已失去一定的機會,但是也開始在互聯網應用上“蠢蠢欲動”,他們期待這樣的時機,只是還不知道如何把握。
“他們已經認識到這一趨勢。比如印刷行業對于電子商務的應用,現在依然停留在銷售印刷設備和招攬印刷業務的基礎階段。但我們可以進一步推進融資租賃、在線定制等服務,這是整個行業的一個巨大機會。”
王海波所指的“巨大機會”,是指利用互聯網整合整個產業資源的機會,他稱之為“產業互聯網”。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是個做鈕扣的企業,只能通過淘寶、天貓賣鈕扣,你根本就不知道下游哪些服裝企業采購了鈕扣,上游你也不清楚具體情況,所以你無法整合資源,不知道怎樣去指導采購數量或者購買鈕扣設備。因為你沒有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
產業資源在互聯網上的應用,與零售業態在互聯網上的應用截然不同。“不像零售業態玩的就是流量、轉化以及在線服務流程,產業互聯網走的是不一樣的道路。現在已經不是提電子商務的時候,而是更多要提產業互聯網的時候了。”
2015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國家總理李克強曾經提到大連機床企業的例子:一家傳統機床企業發現生意不好做,于是把中國60多萬的機床相關買家和賣家的數據拿到手,專門做機床在線咨詢、認證、培訓和零配件銷售,結果成功轉型為最好的機床營銷平臺。這正是王海波和網庫所要極力推動的產業互聯網服務鏈。
產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就在于實體企業。王海波每周都會親自拜訪兩三家實體企業,“我不需要懂緊固件、也不需要懂玻璃,每個領域都有專家,我只需要把大數據開放給他們,幫他的平臺來整合數據資源,這就夠了。這是產業互聯網的價值,網庫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推動一大批實體企業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
借助互聯網整合產業資源
王海波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MBA,企業財務管理專業。
特有的專業嗅覺讓他對于行業風向特別敏感。還在上學時,他就創辦了中國網庫(現已更名為網庫集團),當時主要經營業務是網絡黃頁。1999年正是中國網絡廣告的起步階段,當時,網絡廣告僅占廣告總額的0.1%。但是王海波認準了網絡營銷的趨勢,1999年到2004年,正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第一次浪潮。門戶網站在這一時期獨領風騷,網庫也借此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傳世名著《人類群星閃耀時》里寫道:“戲劇性地凝聚起來而且關乎命運的時刻,往往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個小時甚至某一分鐘。雖然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里都難得一見,但它們的決定性卻超越時間之上。”
正是在香港的一次聚會中,王海波產生了扭轉企業舵盤的念頭。
“那次我和一群搞法律的人聊天,一位專門做風險投資的香港大律師說:只要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司,就是幫助別人賺錢的公司,是永遠會有價值的公司。”
2005年,全民博客成為第一大網絡現象,淘寶與eBay正式開戰,網庫則受制于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崛起,黃頁業務出現萎縮。香港的那一次交談給王海波留下了深刻印象,網庫開始瞄準中小企業,以廣大的中小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建站推廣、網絡營銷等服務。
2006年,王海波正式發起成立了中國行業網聯盟,成為國內最主要的行業電子商務聯合體,促進中國傳統產業與行業電子商務的結合。2010年,他提出“聚合單品,報價為王”的創新電子商務思想。
2011年,網庫正式進入產業互聯網領域,盡管還沒有具體提出這個概念,但是單品平臺在實際上已經突破傳統電商的買與賣,利用互聯網整合產業資源,以求獲得更大的外延價值。
“互聯網的規律是一定有外延的。互聯網應用通常有兩個邏輯:一個是在無限大里面做一個小事情。比如關注很大的行業,我只服務于一個子領域;一個是在子領域里可以無限外延,比如網庫的單品通,為某個單品提供所有的產業應用服務。”
王海波舉了中國棉紗交易網的例子,“這樣一個單品網,為整個棉紗行業的上游采購、下游供應、中間生產性服務業交易提供服務。每一個單品網都是利用大數據的案例。棉紗網之所以能夠很快就搜到、被看到,是因為我把大量棉紗行業數據、上下游相關行業數據都導入到棉紗交易網上,才會有真正的產業價值。”
這很像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思想。“阿米巴經營”是京瓷集團必不可少的經營手法。基于牢固的經營哲學和精細的部門獨立核算管理,將企業劃分為“小集體”,像自由自在的重復進行細胞分裂的“阿米巴”。以各個“阿米巴”為核心,自行制訂計劃,獨立核算,持續自主成長,全員參與經營,依靠全體智慧和努力完成企業經營目標,實現企業的飛速發展。
對于網庫這個大平臺來說,每個單品網都是一個“阿米巴”,“我的子公司是可以獨立經營的,每個單品網平臺又是獨立運營的,高度扁平化地按小團隊運作,然后進行大圈管理,分為18大圈。”
單品網的最終目的是借助數據打通整個行業供應鏈。“要做產業互聯網,一定要打造單品交易平臺,否則是很難的。這是我們現有的交易邏輯,如果沒有單品平臺,就沒有落腳點,只有單品是有供應鏈的。”王海波說。
網庫在單品平臺上已經深挖了近五年的時間,而如何打通數據、整合資源并落地服務,正是網庫集團在下一階段要發力的重點。“從經營原則上、從平臺發展邏輯上,你必須要讓所有平臺聯動,就是我面臨最大的問題。”王海波介紹說,網庫的下一步戰略將分為三個方面:“首先,重新定位實體企業的大數據應用,并進行開放;其次,組建落地團隊進行精細化服務;最后,依靠實體企業來實現行業深耕。”
三大戰略正在同時跟進,在采訪之前,王海波剛剛在樓下為員工做完培訓。“全國各地每星期都會選派40名優秀的商務精英回網庫總部培訓,今年有20~25期,我們稱其為‘千人計劃,打造一千名優秀的商務精英,我希望他們成為中國產業互聯網上第一批最優秀的商務人才,他們要推動產業互聯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