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打破了很多行業的原有結構,這帶來了巨大的陣痛。但互聯網能夠使中國制造業更具創新性和技術性,能夠使中國的服務業更有效率和更具親和力。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強烈沖擊,反對的聲音不絕于耳。之前有“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警告,后來則借某“英國紳士”之口,說國外是不會允許淘寶這樣的模式存在,因為會毀掉社區店,而社區店不但可以養活一家人,而且能夠活躍社區,為居民提供社交機會。而網上購物,帶來的則是冷冰冰的社會關系。有人總結說: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真相又如何呢?其實,互聯網對于傳統產業的沖擊,有點像秋風掃落葉,風來了,吹落不少樹葉。但是,這些枯葉是早晚要掉的,因為季節已經過去。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帶來了大規模產能,現如今,不少行業都產能過剩,而且積重難返。
所謂過剩,一種是絕對的,例如鋼鐵產業,于是才有了“找鋼網”——其實不如叫“鋼找網”更加貼切。另一種是相對的過剩,過剩產品具有潛在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對稱被屏蔽掉了。互聯網的出現能夠提升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匹配效率。消費者為什么在網上?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所以才有“不是淘寶賣得太便宜了,而是王府井賣得太貴了”這樣的感嘆。
不少人贊美互聯網出現前的社會,就好像有人懷念改革開放前的日子一樣。其實,之前的社區經濟模式似乎并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交際,餐廳“不會微笑”,商店賣得太貴,銀行總是排隊,前互聯網時代痛點太多,消費者深感不滿,才紛紛轉到網上。
互聯網打破了很多行業的原有結構,這帶來了巨大的陣痛。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來看,互聯網能夠帶來的“紅利”是不一樣的。短期內,互聯網“賣產品”。人們看到的是電商模式的沖擊,淘寶的方式讓一些傳統的行業,比如批發市場這種業態,幾乎難以為繼。互聯網以顛覆式的免費或低價打法,削平了不少產業的暴利來源。
中期內,互聯網“做整合”。小米成功“破冰”智能手機價值鏈,讓設備供應商終于覺得智能手機創業者們并非懵懵懂懂。小米之后,才有了錘子、樂視、大可樂……它們是手機?是消費電子?是互聯網?好像都有一點關系。小米啟蒙了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融合了行業邊界,核心在于價值鏈的整合。
長期來看,互聯網“創需求”。現在的明顯趨勢,就是行業邊界的模糊化。把手機只當手機制造的,就是諾基亞的命運;把消費電子只當成消費電子做的,命運就是剛剛破產的夏普。所有的東西都在變,包括消費者需求。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圍繞智能化生產,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創新之“眾”,增加了供給的內容,但是市場的競爭也隨之加劇。只有競爭,才能夠進步。
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將是運營驅動。供給端的品質不足制約著中國經濟,現在互聯網終于能帶來一些改變。國內企業的困境是,雖已意識到消費者的需求升級,而自己還不具備滿足消費升級的能力。
互聯網紅利,從表層往縱深發展,有可能幫助企業提升供給側的質量。淘寶等電子商務模式,連接了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規模供給和長尾需求,改變的只是商品的存量。現在隨著消費升級,人們需要個性化的產品,需要在功能性產品之外多一些人性化設計。
如果說淘寶改變了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運營驅動將改變中國制造的品質。馬斯洛說明了需求的層級特征,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消費者需求終會由“痛點”至優化、由快至慢、由粗放到精致、由物質到文化。
總之,互聯網能夠使中國經濟向具有創新基礎和技術依托的制造業,以及更有效率和更加親和的服務業轉型。互聯網時代的一些常用手段,比如超低價競爭,壓榨供應商等,是中國經濟內一些痼疾,早已有之。現在借互聯網還魂,并不代表互聯網的本質和主流,而是互聯網發展初級階段的產物。最終,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