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與餓了么先后“攤上事了”。同類問題而反應迥異,一時間竟成了危機公關的鮮活教材。
大家知道,危機公關有個“5S原則”,包括責任承擔、真誠溝通、速度第一、系統運行與權威證實——請注意順序。
餓了么可能“餓極了”,兩個小時后便急匆匆刊出辯解性“聲明”(可惜無關道歉),甚至內部調侃“沒有給央視續費”。一周后,餓了么更是在紙媒上大肆進行廣告轟炸,一番“財大氣粗就是公信力”的自我表白。
簡而言之,餓了么的公關措施在責任承擔、真誠溝通上真不給力;是否系統運行不得而知,而權威證實就是用燒錢自我證明給你看。
反觀鏈家,24個小時后公開道歉、表態整改,48個小時后公布處理結果,一周后邀請各媒體到鏈家總部,態度誠懇地進行解釋、溝通與澄清。
企業經營自然有風險,來自外部的市場競爭并不可怕,而且沒有競爭就不可能造就真正成功和偉大的企業;內部風險則事關經營道德和責任擔當,這才是往往置企業于死地的最大風險。
君記否,三株口服液何以轟然倒塌?
不可否認,企業發展快了、規模大了難免有所失察或失控,而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差別就在于:首先是否真正將道德與責任牢記在心,并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一以貫之;其次一旦出現公關危機,是否勇擔責任并真誠改正。
在某種程度上,危機恰是磨練、提升的難得機遇,沒有經歷過公關危機的企業何以走向卓越?
之所以這么多企業出現媒體危機,前有餓了么、鏈家,后有如家彎彎事件,欠缺“惠普之道”,是他們共同的“危機”。
什么是“惠普之道”?它其實是一套對公司經營理念起著不可替代作用的道德標準:對個人的充分尊重,對質量和信譽的追求,對社區責任的承諾,以及認為公司存在是為人類發展和幸福做出技術貢獻的理念。
稻盛和夫在創立日本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時,提出的口號就是“降低國民的通信費用”。正是依靠這種“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的愿景,使其在完全陌生、且競爭對手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已然壟斷的領域里大獲成功。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愿景”往往是主體倒置的。真正的愿景是踐行使命、孜孜以求,以期為服務客戶和社會(絕非自身)所達到的理想狀態,且因這一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以達到而長久鼓舞人心。也就是說所謂“ShareVision”,理想的圖景(Vision)是你與客戶或社會共同分享(Share)、后者得到或享有的,絕非企業老板、員工們自娛自樂的。
可悲且可怕的是,將企業自身遠景或理想目標視為共同愿景,是一個普遍流行、但遺患無窮的“偽命題”。
愿景主體倒置與信仰缺失互為表里、“相得益彰”,道德標準何處可覓?在資本“打雞血”刺激下,企業飛速發展的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當年馬云創辦阿里巴巴之初,提出的偉大愿景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上У氖牵鳛橥顿Y人和大股東的阿里巴巴,沒有及時將正確的愿景基因移植到餓了么肌體之中。
愿景錯位必然信仰迷失,信仰迷失何來敬畏,沒有敬畏何以有真誠?
希望戰略投資者們在考察企業時,除了其盈利性、成長性之外,不要忘了對道德、責任的評估。對此我們應上升到戰略高度,因為這不僅于人于己有益,而且利國利民。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