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潛力巨大,資本大力支持……盡管爭議纏身,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校園貸是門好生意。只是這門好生意怎樣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也就是在2014年,吳曉波口中的“P2P金融元年”,借著互聯網金融的風,校園貸成為被熱捧的新市場。根據艾瑞咨詢的預測,到2019年,中國大學生人數將會達到3 876.9萬人,大學生互聯網金融消費金額則會達到3 594.5億元,分期交易規模達到2 117.3億元。
放在全球語境來看,校園貸都被認為富有潛力。在資本市場成熟的美國,校園貸平臺已經率先進行證券化嘗試。拋開道德層面探討不談,國內校園貸企業,比如趣分期、分期樂、校園e貸等,在實現初期高速增長之后,正在進入商業模式的瓶頸期。
進入2016年,國內國外校園貸市場已是兩重風景。校園貸在全球范圍內繼續生長,但在國內卻似乎“道阻且長”。
國外:校園貸證券化新進展
3月末,美國最大的校園貸平臺SoFi宣布推出了全新的對沖基金子公司。根據其CEO表示,該基金一開始規模是1 500萬美元,但很快將增長至5億美元到10億美元。
其實,SoFi手里應該并不缺錢。它在2015年8月剛從軟銀手里募集到了10億美元,公司估值在40億美元左右。12月中旬,SoFi的借款總額已經超過60億美元。之前在2015年9月,SoFi才剛剛打破40億美元的大關。如此迅猛的增長速度,需要有持續增長的現金流。而推出對沖基金子公司,就是解決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手段。長遠來看,資產證券化或將是校園貸平臺大發展的重要前提。
SoFi之外,在總部位于歐洲都柏林的Future Finance 近期也宣布獲得 1.19 億英鎊(約 1.71 億美元)融資。Future Finance 成立于 2014年5月,目前總融資額達到 2.66 億美元。Future Finance 主要面向本科學生提供學費和生活費的貸款。歐洲的校園貸市場尚處于早期階段,很大的原因在于歐洲大學的學費普遍很便宜。但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的學費相對較貴, 每個本科生一年的花費約為 6 萬英鎊,英國目前也是 Future Finance 的主要市場。英國政府通常每年可以向學生提供 3.5 萬英鎊的貸款,Future Finance 主要為學生提供差額部分的貸款。截至目前,Future Finance 一共收到 3.7 萬份貸款申請,貸款金額以每年900%的速度在增長。
再看國內,校園貸在經過競爭最激烈的2014年和2015年之后,正在從多個層面引發更多關注。
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成立剛滿兩年的分期樂旗下“嘉實資本-分期樂1號資產支持證券”成功登陸上交所,發行并完成資產交割。這是國內第一單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互聯網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也是首單基于年輕人分期消費債權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分期樂之后,估計行業其他類似產品,也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有了更多證券產品之后,國內校園貸公司的商業模式更為完善:一方面搭建線下消費場景向大學生賒銷商品,另一方面撮合互聯網理財平臺的資金借給借款人,即中國3 500萬在校大學生。
分析認為,校園貸平臺在采購、賒銷環節需要占用大量的現金流。在回款環節,未來也會產生大量穩定的現金流,所以被認為是一種天然適合資產證券化的債權。
但在業務模式突飛猛進的同時,校園貸產品在國內也遭遇到一些不小的輿論危機。
從2016年初,陸續爆出了幾個相關新聞事件,讓很多人都注意到,雖然校園貸有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等優點,但也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等缺陷,學生在不斷膨脹的消費欲望和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連環貸”的陷阱,市場亟待加強監管。像分期樂、趣分期、諾諾鎊客、名校貸等平臺,都牽扯到此類事件中。
那么,校園貸在國內發展兩年之后,為何集中爆發出一些負面案例?校園貸被快速催熟之后,是否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
校園貸是個好生意
很多投資人都認為,校園貸是一個好生意。為什么這么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其一,從校園貸平臺自身來說。
做金融業務的都知道征信是個大難題,但校園金融的特性則大大降低這其中的難度。
與眾多社會化程度很高的人群相比,高校學生的信息真實度更高、更集中。簡單說,只要搞定了學生的學籍信息,基本關于學生的所有信息就都齊備了。再加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前景相對還算靠譜,校園貸平臺在征信信息上的成本并不高,而且違約風險相對更小。再從具體的市場拓展來看,大學生的聚集程度很高,短期內提升滲透率的效果比較明顯。在校園貸之前,社交產品、外賣服務等電商都已經證實并充分利用了這一市場的特性。從國內大量校園貸平臺,比如分期樂、趣分期的成長路徑看,也是如此。
其二,從校園貸的主要客戶——學生來說。
總體來說,校園貸給學生解決了不少問題。比如學生對筆記本電腦等工具類產品,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的需求等。在筆者上大學的時候,都是要勤工儉學較長一段時間之后,才可能支付得起的。但現在的大學生完全可以把這個節奏大大加快。
雖然最近有些負面案例出現,有人說是有些校園貸產品已經是高利貸。但筆者綜合各方信息后發現,針對年化利率的高低,大家的認知差距其實很大。比如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其實國內主流合規的校園貸產品在收費方面尚不算過分。目前國內主流的校園貸年化利率大都在30%左右,比起國外一些動輒高達400%的年化利率,還是正常合理的。但在一些消費者眼中,大家在做完各種換算之后,跟銀行、信用卡等業務一比較,往往就覺得這個30%似乎高得離譜。
當然,如果我們撇開這些不同認知、甚至是道德判斷不談的話,單就目前校園貸產品在高校學生中的滲透率來說,顯然這個市場是被不少學生所接受的。
好生意也有瓶頸
好生意并不是說就沒有問題。從現階段來看,校園貸平臺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其一,拉新業務遇到瓶頸之后,如果還要繼續拉升滲透率,很容易出現動作變形,引發更多負面因素。
所有針對高校學生做業務的公司都知道,高校市場的利弊都很明顯。如果你做社交,好處是拉新快,但問題是四年后老用戶可能都跑了,你又得接茬拉下一撥。如果你做的是外賣,好處是學生們現在吃貨也多,但問題是基本不談什么品牌忠誠度,今天你優惠2塊我就吃你的,明天他優惠3塊我馬上就會吃他的。那么,現在在校園貸產品上也是如此,好處是學生好滲透,征信好做,但問題是大學生畢竟三觀尚未定型,消費理念容易沖動。尤其在看到那些包裝完善的商業廣告之后,就沖動進行消費,還沒顧上盤算結局,最后消費完了很可能就無法收拾,不得不違約。
所以,在筆者看來,進入2016年之后,校園貸平臺需要在核心KPI上作出調整。適時調低拉新方面的預期,轉過來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針對現有用戶的精耕細作上。比如近期,校園貸平臺也在繼續拓寬業務范圍,推出針對大學生駕照、大學英語四級、雅思/托福、專升本/自考等培訓業務的消費金融服務。從商業邏輯上說,這是正確的方向。
其二,如何細化對用戶的關懷。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細化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對用戶的挑選。坦白來說,大學生客戶很多,但并非每一個客戶都是校園貸平臺需要覆蓋的。以美國SoFi為例,它規定借款者必須畢業于其選定的美國排名前200位的優秀大學。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這些學校學生的平均違約率為1.6%,低于學生貸款平均違約率8%。不僅如此,借款者只能畢業于SoFi規定的較熱門、有發展的幾個專業,如法律、醫學、商業、工程、美術等。前湯森路透集團CEO Tom Glocer是CommonBond的股權投資者,他說:“說實話,如果你要向我借錢,而你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牙科學生的話,那么與克薩斯基督教大學藝術史專業的學生相比,我會更愿意把錢借給你?!蓖瑯?,對于國內的校園貸平臺來說,在前幾年高校擴招之后,高校學生的數量急劇擴大,但學生的整體質量和就業前景其實已經打了不少折扣。平臺對此心知肚明,但在業績壓力面前,可能也就顧不得更多。
第二個層面是,如果學生客戶出了問題之后,平臺該怎么辦?從相關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美同類平臺的不同做法。比如在SoFi上,如果學生失業后,SoFi會幫助其找工作。任何SoFi的借款者都可以獲得免費事業咨詢與找工作幫助。如果借款者失業,SoFi幫助借款者找工作安排面試。SoFi認為,幫助失業的借款用戶找工作,能夠比粗暴的催收更能提升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加深用戶黏性。但在國內,我們從相關報道中看到,粗暴催款甚至涉及黑社會的情況都有發生。事實上,一些平臺事前主動降低了對客戶質量的把控,后期又不得不通過一些灰色手段處理壞賬,這兩件事因果相繼,長期來看很容易成為惡性循環。
其三,校園貸平臺的新方向,這個問題正在影響這些平臺下一步的估值。
校園市場的特性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細分市場的領先者借助資本、地推的力量可以迅速拉升滲透率。這個事短期看起來是個好成績,但長期看起來,會嚴重影響校園貸平臺的“市夢率”。
所以,進入2016年,主流校園貸平臺一方面在用戶關懷、資產證券化上面加強精耕細作,但更關鍵的還是在于能否找到新的增長點。
比如校園營銷可能就是一個潛在方向。只是從商業路徑上看,校園貸走的是跟“淘寶——螞蟻金服”、“京東商城——京東白條”一個相反的路子。淘寶和京東是先搞定消費、再去搞金融,而校園貸則是先搞金融、再搞消費。具體能否走得通、走多遠,都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