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駱玫
從地球化學家到天體化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再到中國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實現了從“地”到“天”的一個神奇跨越。
有朋自遠方來
那是在1935年的秋天。江西,吉安。
一戶人家的孕婦出現難產癥狀,持續了整整兩天兩夜。

?1960年,歐陽自遠研究生畢業時的照片
當苦難過去,孩兒“哇”地一聲來到這個世界時,他的小舅舅正在隔壁房間里讀書,剛好念到《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這一句,不由地大發感慨:“這個孩子生得這么艱難,是來自很遠的地方吧?就叫他‘自遠好了。”
生逢亂世,歐陽自遠在他那有著“吉泰民安”之美好寓意的故鄉,日子實則并不是太好過。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以開藥房營生,父母在他4歲那年雖也有了自己的藥房家業,但只是勉力支撐,因而他被送到了居住在永新縣城里的祖父祖母家。博學多識的叔叔成為他的啟蒙老師,教他學會了識字和算術。
小小年紀,歐陽自遠就以“書癡”形象示人。書店職員認得他這個小常客,周邊老人則經常主動地把家中閑書送給他看。他讀的書很雜,從傳統名著、武俠小說到少年讀物、科普圖書,乃至像《科學》雜志這樣的期刊,都有所涉獵,“營養”十分豐富。
在學校里,他有幸遇到了一班好老師,于增長見識的同時還學會了學習與思考的方法。有一天,他請教地理老師袁家瑞,何以能做到隨手就把世界各國的地圖描繪出來?老師給出的答案是:“當你不只是學習,而是熱愛時,你便可以距離完美更近。”接著引申啟發他說:“當你懷著強盛國家的心去學習時,你的學習就會悄然轉向熱愛……”
1952年,當歐陽自遠高中畢業面臨重要的人生抉擇時,那位地理老師的話語又在耳畔回響。他沒有遂家人所愿承繼祖業,也沒有定向于自己最感興趣的天文學和學得最好的化學,而是將大學志愿定位為聽從國家最需要、最迫切的召喚——“喚醒沉睡的高山,向祖國獻出寶藏”。他報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質學院礦產資源勘探系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勘探專業。
這一年夏季的一天,歐陽自遠將書本、學習用具、生活用品分別裝進兩個箱子,用一個扁擔挑著,從永新縣城出發去往吉安。180里路,一步一個腳印。這一趟“趕考”,一走就是三天。
高揚理想之帆
歐陽自遠趕上了北京地質學院的首次招生,他十分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廣泛涉獵,夯實專業知識基礎;一方面,他又有意識地強身健體、磨礪筋骨,為將來跋山涉水去找礦做好體格上的準備。有一陣,他甚至還背著沙包在頤和園里來來回回地走,看著儼然是個遠足的跋涉者。
勤勉與深思很快便有了收獲。大一時,歐陽自遠自己鉆研,發明了一種可以大大簡化測量計算的計算尺,在學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大二時,他當選為全國三好學生,受到隆重表彰,并在暑假里被特別安排跟隨五位蘇聯專家到南京考察。此行中的一個細節讓歐陽自遠頗感震撼:一位蘇聯專家只是稍稍查看過一處山坡前的地層剖面,馬上就道出了此山形成的年代、山石的主要構成等。
大三和大四期間,歐陽自遠全身心地投入勘探實踐和科學研究之中,學會了操作鉆探機,嘗試過鑿炮眼、填炸藥。在跟隨拉爾欽科教授指導的十幾個研究生到山西進行野外勘探學習時,這位“二戰”期間曾當過炮兵團團長的蘇聯專家給歐陽自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對學生實行的是十分嚴苛的軍事化管理,特別規定研究生在上山進行地質調查時,一天之內的行程不許帶水壺——他認為帶水壺不但會增加負重,而且還會讓人產生心理依賴,放慢行走和工作速度。
經歷過這樣一番磨煉,歐陽自遠的理想之帆越來越高揚。大學畢業后,他報考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涂光熾教授的礦床學研究生,從事長江中下游矽卡巖型銅、鐵礦床成礦規律的研究。這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的治學精髓對歐陽自遠影響深遠:“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致;試驗要準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理論要有根有據,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簡意賅。”
在涂光熾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歐陽自遠邁上了專業研究的新臺階。然而,還有更高遠的一項事業、更廣闊的一片天地將要展現在他面前。
歐陽自遠小傳
歐陽自遠(1935年11月4日-),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隕石學、月球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研究。參與并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定,具體設計了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及第二、第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提出了我國太陽系探測的科學問題與科學目標。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等多個獎項,為我國科技發展與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專業邊緣的結合處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震撼世界。隨后,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開展了月球探測的激烈競爭并準備火星探測。打小就對日月星辰、宇宙奧秘懷有濃厚興趣的歐陽自遠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跳出地球,在更大的時空范疇里研究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各層次天體,時機已經來臨。他還想到,太陽系的各個行星是地球的兄弟姐妹,它們的共性是太陽系家族的遺傳基因;它們各自的特性,是后天環境所造就。只有比較它們的共性與特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和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歷程,這就必須要有堅實的地球科學基礎。
這個年僅22歲的年輕人,隨即滿懷激情找到地球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時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德封先生,坦言自己的想法:跟“天”聯系起來延展對于“地”的研究,更全面、系統地了解太陽系內各行星、衛星、小行星等的化學組成、演化過程等,為今后我國的空間探測提供科學積累,也為更深刻認識地球拓展視野。
侯先生聽了歐陽自遠的介紹,大加贊賞,予以鼓勵。鑒于當時我國的科技和人才力量還比較薄弱,歐陽自遠獨辟蹊徑,從1958 年起,率先在我國開展了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球巖石等)、天體化學、月球科學和比較行星學研究,從而開辟了中國隕石學與天體化學研究的新領域,他也因此而成為中國隕石研究第一人。1960年研究生畢業后,歐陽自遠被侯先生調去地質研究所做所長學術秘書。之后不久,侯先生又派遣他去中國科技大學進修原子核物理系三、四年級的全部課程,再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加速器室進修實驗核物理。
歐陽自遠漸漸地領略了恩師如此這般“安排”的深意。事實上,在專業邊緣的結合處,地質學和核物理學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給他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技術路線,并為他以后的研究做好了鋪墊。1964年至1978年,歐陽自遠接受國防科委的委托,組織了“219”小組負責我國地下核試驗場選址和試驗前后地質綜合研究與防治地下水污染,圓滿地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并參與了觸地核爆炸、高空核爆炸試驗等項目的重要任務,親眼目睹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參加地下核試驗工作,是歐陽自遠生命中的一次重大經歷。這在加深他對地球能量與地球演化之間關系認識的同時,也讓他找到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用核物理理論來解讀地球演化。
尋夢天地間
1976年3月8日下午,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生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隕石墜落事件——吉林隕石雨。當時正在北京參加有關地下核試驗會議的歐陽自遠接受中國科學院委派,擔任考察隊隊長,帶隊趕赴現場考察,探尋那些“天外來客”的行蹤。1976年9月12日,云、貴、川一帶隕石雨再次降臨,歐陽自遠又在第一時間組織隊伍進行現場考察。基于這兩場隕石雨而展開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深入而系統的綜合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出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細致的隕石形成演化模式。

? ?歐陽自遠(中)在向青年講述月球
兩年之后,歐陽自遠得到機會研究美國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的巖石。這期間他認識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月球在戰略、政治、經濟和科學上的意義將遠在南極之上。1992年,歐陽自遠向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提出我國應實施探月工程的建議,1994年又向專家組提交了《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并獲得通過。2004年年初,國務院正式批準我國探月一期工程立項。歐陽自遠被任命為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負責科學目標的制定。
2007年10月24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了圓滿成功。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再踏奔月之路;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又啟程……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歐陽自遠實現了在有生之年參與中國探月計劃的愿望,深感欣慰。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仍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并且為科學普及工作傾注了不少心血。對于日月星辰,他依舊深深迷戀。
回答美國人的“考題”
1978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特使、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給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華國鋒帶來了兩件禮物:一件是一面曾由阿波羅號帶上過月球的中國國旗,一件是一塊由阿波羅號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來的巖石樣品。對于后者,美方并沒有說明其具體緣由。華國鋒隨即問詢中國科學院領導,有誰能夠弄清楚這塊小石頭的來歷?答曰:歐陽自遠。
這塊僅有1克重的月球巖石被交到了歐陽自遠手中。他將其一分為二,一半珍藏在北京天文館供公眾觀賞,一半用于科學研究。然后,他調集了全國十幾家研究機構近百名各方面的專家,開展了系統的、穆斯鮑爾譜、熱釋光、14MeV快中子活化分析、儀器中子活化分析、放射化學中子活化分析、質子激發X射線分析、火花源質譜及電子能譜測試等研究,并對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討,一共發表了14篇相關文章。
最終歐陽自遠確認,這塊巖石樣品是由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登月時采集的月海玄武巖,并確認了采集地點,甚至還確認了其所在的地區是否有陽光照射等,從而帶動了我國微區微量測試技術在地質學上的應用。美國人知悉后大為嘆服,說:真沒想到,我們什么都沒說,你們居然都搞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