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海
加強學生管理與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是緊密相連的。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其實質就是學校遵循法治和道德規范,以活生生的學校生活來引導學生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
為適應近年來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引領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充分發揮學生守則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化學生管理中的指導作用,在多方科學論證和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基礎上,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發布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以下簡稱《守則》)。新版《守則》內容全面,語言平實,操作性強,兼顧時代性與繼承性,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2015年版《中小學生守則》的特點分析
與2004年發布的《守則》相比,2015年版《守則》有以下特點。
一是體現系統性。新《守則》共9條,涵蓋了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前3條突出了“三愛”,即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的內容。第4條突出法治內容,是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第5條至第8條突出以生為本,分別規定了人際交往、誠實守信、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內容。第9條突出了生態文明方面的內容。
二是保持繼承性。新《守則》涵蓋學生個體發展以及個體與他人、社會、國家、自然的關系等維度,保留了原《守則》中應該長期堅持的內容,包括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勤思好問、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勤儉樸素、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等。
三是突出時代性。新《守則》最為鮮明的特色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其有機融入《守則》,體現與時俱進,有助于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學生思想和行為。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法治、文明、平等、友善、誠信等,直接寫進了《守則》新稿,并著力體現落細、落小、落實的具體要求。同時,補充了新時期學生成長和發展中學校、社會和家庭高度關注的一些內容,如養成閱讀習慣、文明綠色上網、低碳環保生活、堅決遠離毒品等。
四是強調操作性。新《守則》遵循了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實際和語言習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針對各界普遍反映的原《守則》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新稿有了較大變化,每個條目都采用主分結構句式,主句提出原則性要求,分句提出了更加具體、便于學生操作的行為規范。在語言表達上,力求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利于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行統一。
二、2015年版《中小學生守則》的基本框架
《中小學生守則》共九條,提綱挈領地提出了中小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為加強德育和引領學生自我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愛黨愛國愛人民是永恒的德育主題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提出的首位要求。如何讓愛黨、愛國、愛人民更加易于理解和操作?《守則》提出了細化的要求,從了解黨史國情做起,讓中小學生明辨是非,堅定立場;從珍視國家榮譽做起,讓中小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中小學校還可以對此進一步細化,如從尊重國旗國徽、學唱國歌做起,讓中小學生從小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做起,讓中小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
(二)好學多問肯鉆研是學生的天職
熱愛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經受住全球化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挑戰。過去,將學習理解為讀書,是對學習內涵的窄化,21世紀的教育要求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校教育要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提問、肯于鉆研,成長為主動的終身學習者。學校要引導當代學生繼承和發揚主動預習、認真專心聽講、及時復習、按時完成作業等傳統,還要讓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主動思考和質疑的習慣,樂于發表見解和科學探索的習慣,廣泛閱讀的習慣,這些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發現學習樂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三)勤勞篤行樂奉獻是社會公民的責任擔當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也是公民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職業有分工,勞動無貴賤。對每個人來說,勞動是個人獨立的標志,是人生幸福的根基所在;對社會來說,勞動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是社會有效運轉的保障。中小學生是祖國的希望,享受著家庭的呵護、老師的關心和全社會的愛護,但他們也需要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從小養成勞動習慣,端正勞動觀念,自己事自己做,主動分擔家務,參與勞動實踐,熱心志愿服務,不能變成只會索取、不懂奉獻的寄生蟲。
(四)明禮守法講美德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培育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抓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有濃厚的人治傳統,公民的法治素養亟待提升。中小學生要學法、懂法、守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正當權益。校規校紀、班級公約、社會公德、文明禮儀是學生時刻都能接觸到的規則,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這些規則的學習,認識到規則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積極價值,在公共場所自覺排隊不喧嘩,禮讓他人不爭搶,保持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做文明守紀、彬彬有禮的好少年。
(五)孝親尊師善待人是文明素養的集中體現
公民的文明素養,集中體現在他與周圍人的各種交往關系之中。狹義來說,道德就是人際交往關系中的規則。父慈子孝是家庭和諧的基礎,現在很多家庭的教養方式失于溺愛,需要加強孝德和感恩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從小學會關心體貼父母。尊師愛生是校園和諧的基礎,教師要尊重學生,用尊重贏得學生的尊重。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與同學和社會成員交往,學會與他人分工合作,學會為集體和同學做貢獻,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沖突與矛盾,做到尊重他人、熱情友善、虛心接受批評。
(六)誠實守信有擔當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石。誠信教育要從小抓起,學校要教導學生真誠待人,實話實說,不說謊話;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做不到時要誠懇道歉,主動承擔責任,不找借口;守時守約,與他人約定時間后,絕不隨意推遲;勇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不推卸責任;借用他人物品要及時歸還,未經允許不動用他人財物;拾金不昧,撿到任何物品都不能據為己有;誠懇求教,不懂就問,不能不懂裝懂;作業按時完成,獨立思考不抄襲,考試不作弊。
(七)自強自律健身心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身心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基石。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并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守則》除了關注身體健康外,還進一步關注心理健康。學校要讓學生掌握情緒調節的基本技能,以積極心態來面對成敗得失。網絡中的暴力、色情等信息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針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守則》專門提出“文明綠色上網”,要求學生學會自律,通過閱讀、交往、文體活動來充實精神世界。學校、家長和社會要努力做好信息“把關人”,培養學生識別、拒絕不良信息的能力,增強自制力和免疫力,抵制不良誘惑。
(八)珍愛生命保安全是亟待加強的基礎工作
生命安全是追求遠大理想、建設富強國家、享受人生幸福的首要前提,頻頻發生的青少年安全事故提醒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學校要指導學生學習掌握火災、地震、溺水、擁擠情況下的自護技能,牢記報警電話及各種可能的求助辦法。在留守兒童密集的地區,學校安全教育尤其需要加強力度,創新方法。
(九)勤儉節約護家園是嚴峻的時代主題
當前,自然環境惡化引起了人類社會的普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嚴峻的時代主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低碳生活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去理解勤儉節儉的必要性,引導中小學生自覺節約每一粒糧食、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抵制一次性用品,做好垃圾分類,減少資源消耗;愛惜花草樹木和小動物,以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學校還要引導中小學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員,向家長和社區傳播低碳環保理念,和家人一起改變攀比奢華等不恰當的生活方式,發揚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共建綠色和諧家園。
三、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守則》要重點處理好幾對關系
中小學應該把貫徹落實《守則》看作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寶貴契機,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在落細上下功夫,引導中小學生記住每一項要求;在落小上下功夫,引導中小學生遵守每一條準則;在落實上下功夫,將《守則》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基于國內國際經驗,各地、各校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守則》,需要重點處理好如下幾對關系。
(一)處理好加強學生管理和優化學校治理的關系,將加強學生管理與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相結合
遵守校紀校規,是講法治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法定義務的重要內容。然而,有些學校制訂的諸如“女生不能留長發”“生日不能跟同學一起過”等侵犯學生基本權益的“雷人”校規就不宜遵守。這一點提示我們,加強和優化學生管理任重道遠,而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更具緊迫性。《守則》是各地各校開展學生管理的基本綱領,為各地各校制訂學生行為規范和校規提供基本準則和依據。各地各校要以《守則》和相關法規為準繩,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制訂更加細化、更具操作性的具體規章,形成國家、地方和學校合理分權的學生管理格局。
加強學生管理與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是緊密相連的。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其實質就是學校遵循法治和道德規范,以活生生的學校生活來引導學生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學校辦學行為的持續規范,是開展切實的學生管理和有效的學校德育的必要前提。從法理和道義的角度來審視,如果學校違規在先,學生管理規章的合法性將蕩然無存。如果學校過分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布置過量作業,我們就沒有理由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不抄襲不作弊。
(二)處理好學生義務與學生權益的關系,努力構建引導手段和懲戒手段相互支持的完整教育系統
中小學生既有其合法權益,又有其應盡的義務,兩者不可偏廢。2015年版《守則》要求學生學會自我保護體現了學生管理思維的進步,但作為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守則》的核心意義在于清晰界定中小學生的義務和責任,以保障學校正常教育秩序。
為了充分發揮《守則》促進學校德育的功能,學校應該豐富和創新學生管理手段,建立學生管理的完整系統。從積極方面來看,《守則》努力概括和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學校德育的核心內容,學校不應孤立地宣傳《守則》,而應該將貫徹《守則》及相應校規看作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學生管理中開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引導工作,綜合通過德育課程、班隊會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從消極方面來看,我們要重視和加強對違紀學生的適度懲戒。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在調研中我們看到,一些中學生拒不遵守規章的行為使學校教育教學秩序難以得到保障,廣大學生的受教育權益也無法充分實現,甚至師生的人身安全也處于威脅之中。英美等國關于學生懲戒(如停學、開除、零容忍)的規定和做法提示我們,在程序得當、程度適宜的前提下對違規學生實施一定的懲戒是必要的,也是合理、合法的。全面、合理的學生管理系統應該堅持以引導和鼓勵為主,以規訓和懲戒為輔,努力表揚和強化良好行為,盡可能建設性地使用各種懲戒手段。
(三)處理好德育和師德建設的關系,將加強學生德育與提升師德素質相結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示范,然后才能充分地承擔育人使命。《守則》雖然是針對學生的要求,內容也不難理解,但實際上每一條守則都適用于教師、適用于成年人,而且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們有多少教育失之無效,不是因為成年人帶頭壞了規矩、起了不良的示范效應?因此,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守則》,模范遵循規則,努力提升師德修養,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教師的為人師表體現在教師敬重和珍惜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能夠用扎實的學識、能力、態度和人格魅力,來感化、濡染學生。貫徹落實《守則》要將加強學生德育與提升師德素質相結合,教師的人格和行為表現,最終會導向學校德育的成功,能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校生活中習得相應的道德品性。
(四)處理好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學校在貫徹落實《守則》立德樹人中應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也不容忽視。學校要以《守則》為契機,利用各種平臺和活動,引導家長理解《守則》的內涵,運用《守則》開展家庭教育,樹立科學觀念,形成良好家風,配合學校教育工作。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要主動聯系公安、民政、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相關部門,創新方式方法,用適合當代中小學生特點的方式切實加強中小學德育,尤其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統整社會資源,凈化社會環境、網絡環境,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共同發揮立德樹人的正能量。
本文系2015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以培養自律為宗旨的中小學生管理體系建構研究”(BEA150068)的系列成果之一